· 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纺织与服装行业专题报告:奢侈品回暖呈“年轻化”
“消费升级”+“平价策略”带来中国奢侈品复苏。中国本地奢侈品消费前期反腐+海外游初兴起+海外代购的影响下2014、15年连续负增长,2016年起各大奢侈品牌大中华区的销售情况捷报频传,高端消费呈现复苏迹象。从各家公司最新的定期报告来看,行业处在复苏的初级阶段,部分公司中国区的销售已经由负转正,剩余的部分公司虽然在报表端尚无明显体现,但均表示中国区已展现良好势头,未来增长可期。
最新的财报中国地区的销售均有转好。HugoBoss4Q16实现5%的正增长;Prada2H16大中华区同比下滑幅度大幅收窄,同比增速由上半年-22%回升至-2%,同时4Q16大陆地区实现双位数增长;Burberry在中国恢复增长的影响下,1H16亚太区收入同比增长9%;Kering1Q17奢侈品部门亚太区同比涨幅达43%,在中国大陆强劲的带动作用下,Gucci亚太区表现尤为抢眼,实现64%同比增长;受益于中国大陆市场的反弹,LVMH亚洲地区(除日本)2016年Q4营收增速达10%;作为Ferragamo主战场的亚太地区2016年增长平缓,中国大陆2016年销售额却同比增长6%,其中4Q16增幅更是达到13%。
90后、泛95后人群引发奢侈品消费“年轻化”趋势。根据加拿大皇家银行报告,高端消费群体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25-44岁,一般这部分群体消费奢侈品的起步价位在1~1.5万元之间,往往具有崇尚新事物的特质,注重时尚程度,更偏好大胆创新的时尚新设计。
奢侈品消费“电商化”趋势明显。全球来看,奢侈品电商消费占比已达到7%,电商成为重要的销售、营销渠道。中国来看,奢侈品电商销售占比从2010年的不足1%,到2015年该比例已超过5%,且移动端的比例快速提升,时尚奢侈品移动电商渗透率从2014年的8%提高到2016年30%,配饰奢侈品的移动电商渗透率从5%提升至19%。奢侈品与中国电商渠道经历了“抵触→试水→合作”
的阶段,各大奢侈品牌纷纷拥抱中国电商市场,一方面天猫国际的奢侈品牌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微信的朋友圈和支付通道形成了完整的宣传、销售渠道,奢侈品牌也以更开放的方式进入新媒体的宣传平台。
品牌、品类横纵双向显“轻奢化”趋势。宣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奢侈品牌除了在设计上添加更多年轻化的元素,在品牌延伸、品类拓展方面也正在尝试轻奢路线。“轻奢”品牌期初发源于一线品牌的副线,成长于快速发展的二线品牌,一系列个性创意十足的性价比较高的时尚轻奢品牌涌现,迅速攻占年轻人的审美,并逐渐成长为高端消费重要成员。
2016年化妆品成为最受欢迎的奢侈品类,相较珠宝手表等“硬性奢侈”品的高单价,化妆品因其客单价较低而具有“轻奢”属性,Dior、Hermes这样的老牌奢侈品牌开始注重化妆品等产品线,挖掘轻奢品类。
在需求“年轻化”、“电商化”、“轻奢化”背景下的投资建议:歌力思、太平鸟、朗姿股份。1)歌力思坚定打造中国奢侈品牌集团,收购、培育品牌定位轻奢,EdHardy个性独特的设计风格以及在潮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IRO为法国轻奢品牌,与知名设计师的互动纳入更多的国际时尚潮流元素;2)太平鸟定位中档男、女、童时尚服饰,针对泛95后消费人群,聘请知名的法国服饰咨询机构MLC对品牌进行产品策略和设计企划指导,加强产品时尚设计感,迎合当下个性化需求崛起的趋势;3)朗姿股份以“她经济”为中心搭建以“女装、婴童、化妆品、医美”四大领域的“泛时尚”生态圈,朗姿在经营女装品牌过程中积累超过10万VIP客户,并具备较高的消费能力,公司基于原有客户资源,挖掘女性消费潜力。
(二)九牧王、七匹狼、海澜之家、美邦四大品牌PK结果如何?
近年来,男装产业深陷寒冬,曾经风光无限、豪气冲天的品牌男装企业举步维艰,业绩集体下滑。除了经济下行和电子商务的冲击之外,相关企业未能跟上行业变革的步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曾几何时,一提到男装,人们只会以西装和休闲装为区分。然而,随着80、90两代人的成长,个性化消费时代来临,男性对潮流与个性的追求逐渐向女性靠拢,男装品类布局越来越丰富。总的来讲,可以将男装大致划分为商务正装、商务休闲、时尚休闲(普通时尚和快时尚)、户外运动等类别。就商务正装而言,款式相对单一,雅戈尔、报喜鸟等企业的优势依然较为稳固;户外运动系列较为独特,与其他品类相关性较低,在此不作研究。下文将着重探讨商务休闲和时尚休闲行业及相关上市公司。
一提到男装品牌(奢侈品牌不在讨论范围内),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国内的七匹狼等男装企业,而是H&M、ZARA、UNIQLO等国外快时尚品牌。这些企业,坚定奉行多款、少量、平价的经营策略,占据了国内年轻人快时尚服装的大多数份额,而海澜之家、美邦服饰、九牧王、七匹狼等国内企业在其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这也是最近几年多数男装企业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年轻人在着装上喜欢无拘无束,舒适化和休闲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服装已成为个人生活方式、生活品味和生活态度的表达。互联网时代下,各类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部分淘品牌崛起,很多代工企业开始尝试打造自有品牌,多样化竞争日益加剧,市场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资源过剩的时代,品牌塑造的重要性高于以往,尤其是随着收入和教育程度的提高,男性选择服装越来越注重品质和品牌内涵。而且一般来讲,越是高端品牌,忠诚度一般越高;越是快时尚,更新换代越快,品牌忠诚度会越低。
2017年以来,在传统的品牌男装企业店铺调整临近尾声,店面租金开始滞涨以及电子商务冲击影响趋向减弱的环境下,男装行业开始步入弱复苏通道。由于上市公司较多,本文只对九牧王、七匹狼、海澜之家、美邦服饰四家公司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简要浏览一下四家公司的概况。
“七匹狼——男人不止一面”。七匹狼的品牌塑造相当成功,一度也被认为是中国的Coach,服装的产销量与李宁、耐克并驾齐驱,然而,近年来经营同样遭遇困境。近来实施“投资+实业”的战略转型方向,转型效果有待观察。
“九牧王——男裤专家”。主要从事男裤及茄克的设计、生产及销售,公司在核心产品男裤上多年位列市场占有率第一,行业地位优势突出。然而,在男裤之外的其他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目标人群定位在工作繁忙、喜欢简单便捷的男士群体,服装涵盖成年男性从里到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所有的服装产品,以无干扰、自选式购衣方式,快速树立品牌,占领了男装市场较大的市场份额。
“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曾经周杰伦的代言,令主打休闲服装的美邦,赢得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引领了一代穿衣潮流。然而,自2011年起营收持续下滑,往日光环褪去,在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冲击下,艰难前行。
下面,从财务角度对上述四家公司进行对比分析。
从估值情况来看,海澜之家以415亿元的市值力压同类男装品牌,七匹狼市值最小,详见下表。
从扣非净利润增速来看,经过前几年的连续下跌,近期除美邦服饰未有明显好转之外,七匹狼、九牧王和海澜之家的净利润增速开始由负转正。
从营业收入增速来看,自2011年以来行业增速持续下降,直到2013年底,四家公司开始呈现差异,海澜之家异军突起,快速发展,但只维持了一年左右随即掉头向下。从2017年一季度情况来看,美邦的营收还在下滑,海澜之家保持持平,只有七匹狼和九牧王出现转好迹象,营收开始恢复正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也仅是个位数。
从扣非净资产收益率来看,从2014年开始,海澜之家的净资产收益率远远高于另外三家公司(具体原因后续分析中可见端倪),九牧王和七匹狼较为稳定,美邦服饰波动较大。
从销售净利率来看,近年来,九牧王和海澜之家的销售净利率较为稳定且显著高于另外两家公司。
从销售毛利率来看,九牧王远远高于另外三家公司,且较为稳定;除七匹狼今年一季度毛利率下划外,另三家公司毛利率均有所回升。
从权益乘数,也就是财务杠杆来看,海澜之家最高,美邦服饰其次,九牧王和七匹狼较低。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海澜之家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
从总资产周转率来看,美邦服饰和海澜之家的运营效率要高于九牧王和七匹狼,但海澜之家总资产周转率近两年从高位下滑,七匹狼和九牧王在低位保持稳定,美邦服饰企稳开始回升。
总的来讲,四家公司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并无一家在各个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同行。
· 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一带一路”互联网+模式引领面料服装行业趋势带来发展新生机
当下中国许多产业深陷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的困境。面料服装行业也如此,随着互联网化进程的深入,很多面料服装业也不断布局互联网进行转型。
面料服装产业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是进入市场最早,品牌最多、响亮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自从纺织服装业受到互联网的低价冲击后,最受影响的莫过于那些规模大、专卖店多的传统品牌服装企业。
大服饰互联网+时代来了!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交易方式发生改变,网上平台交易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天猫、京东等各类公共电商平台已经为广大群众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品牌官方商城,包括服装行业上游面料行业,也建立了如睿时尚等设计+面料的B2B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线上体验。
从2016年开始,面料企业“走出去”布局海外步伐加快,布局范围也从前几年大热的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扩展至非洲国家。
在行业层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面料产业已经进入了跨国布局的新阶段,随着既有的供应链国际优势受到中国成本刚性上涨的挑战,产业迫切需要产能的全球布局和优质资源的跨国合作来创造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而睿时尚建立的全球最大面料交易中心,顺理成章进入世界面料产业的视野。
睿时尚面料中心:走出去战略,扩大市场
睿时尚面料中心利用互联网商业模式,通过上游和下游两种垂直B2B模式,面料生产商或商业零售商可以与上游的供应商之间形成供货关系,同时,生产商与下游的经销商可以形成销货关系。而睿时尚的设计平台高效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为面料行业插上了翅膀,为面料中心提供的时尚趋势即时信息和深度分析。
以往,面料行业通过获取最新的国际时尚趋势,过程繁琐而复杂,现睿时尚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快速更新资讯,每天甚至每个小时更新。睿时尚平台可以帮助设计师和面料厂商,在面料中心建立起的资料库里进行资讯搜索,打造一个微缩的时尚“图书馆”。用户只需2分钟就可以掌握T台的重点,知道哪些流行的颜色、面料、印花,解决了传统面料行业所遇到的壁垒。
现当今我国产业用面料行业已走上战略发展的快车道。产业用面料对纤维性能和装备差别化的特殊要求,需要行业与原料和装备制造业紧密合作,共同进行差别化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体现了行业特点和创新方向。
而睿时尚在保持设计行业领先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资讯体系,通过不断加强高端原创资讯的开发力度以及与国际各大面料厂商的深度合作,作为互联网+模式的创新代表性企业的睿时尚,面对近年来国内面料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各行业的迅猛发展,传统制造方式受到多方冲击,客户需求逐渐多样化,市场呼唤C2B规模个性化、快反式生产、柔性供应链改变,尤其对于处在转型变革阶段的中国企业,睿时尚顺应发展趋势引入“设计+面料”落地,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设计师交流平台、和全球最大面料交易中心。
· 本周聚焦
(一)京东正式打响时尚战:加入美国服装和鞋履协会
也许你还有印象,不久前京东刚刚成立了大服饰事业部,高调宣布进军时尚行业。最近,它又有了新动作——正式加入了美国服装和鞋履协会(AmericanApparel&FootwearAssociation,简称AAFA),从此成为了得到该协会认证的“安全”会员。
之所以提到安全,是因为AAFA作为美国国内一家致力于管理时尚品牌化学物质使用情况的非营利性组织,要求旗下会员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参照协会相关不标准,对化学品的使用进行管理,以确保会员品牌销售的商品不含有害位置。
目前,AAFA拥有认证会员的数量已超过1000个。从MarcJacobs、CalvinKlein到Gap、TommyHilfiger、Levi’s都是该协会的会员。
京东此次得到AAFA认证,算是为其在时尚行业的后续动作,找到了品质方面的专业背书。这一举动与该平台在销售电器、电子产品时反复强调“正品”的思路一脉相承。
事实上,“正品”或者说“品质”正是京东与其最大竞争对手天猫和淘宝在各个品类展开竞争时着眼的差异点。所以,当京东进入了天猫和淘宝已经建立起足够大竞争优势的时尚市场中,它们同样想要强化这种差异。
另一面,加入AAFA也有助于京东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更好的表现。这不光是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包括其与品牌进行入驻等合作洽谈时的谈判能力。或者说,这至少能为它与众多品牌能“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商城大服饰事业部总裁丁霞,曾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她相信奢侈品和中国电商的关系早晚会破冰。从这个角度看,AAFA的成员身份也有助于京东获得更多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牌的信赖。
对比看,京东的老对手,也就是常说的“友商”阿里巴巴也曾期望通过加入协会的方法来为自己正名。2016年时,阿里巴巴曾宣布加入国际反假联盟(IACC)。该协会亦是一个国际非营利性组织,专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旗下拥有包括Gucci、YvesSaintLaurent等在内的超过250个品牌成员。此外,该组织也有律师事务所、调查和产品安全公司、政府机构和知识产权协会等机构会员。
不过,阿里巴巴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如京东此刻享有的“礼遇”。因为在它宣布入会后,深受淘宝假货困扰的MichaelKors、Gucci、Tiffany&Co.等品牌为表自己对这一消息的不满,先后宣布退出组织。IACC因此叫停了阿里巴巴的认证会员身份。
截至目前,京东在加入AAFA这件事上还算顺风顺水。不过,《国际品牌报道(WorldTrademarkReview)》还是在报道中指出,AAFA“把自己和京东放在同一阵营的举措,很有可能会惹毛现有的企业会员。”
京东对此倒是信心满满,因为其“自营”的模式让它可以从采购、库存、配送各个环节监控产品质量及品牌真实性。虽然,这一模式耗费的成本实在太大——即使它在2014年成功上市,却始终未能实现盈利。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扭转中——刚刚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中,京东自上市后首次实现季度性盈利。
(二)传统女装市场复苏?从年报看9家上市公司如何拯救业绩
近年来,国内中高端服装行业的发展承压较重。随着国际快时尚品牌的蓬勃发展和国际轻奢品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中高端女装品牌的消费受到抑制。同时,我国中高端女装市场具有集中度低、市场容量较大但差异化需求显著等特点。在消费升级态势下,我国中高端女装行业的继续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在传统女装行业经营环境总体不利的情况下,太平鸟、珂莱蒂尔、朗姿股份、歌力思、安正时尚、凯撒文化、拉夏贝尔、维格娜丝、宝国国际9家女装上市企业或是以女装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2016交出了各不相同的成绩单,但无论是线上线下的布局调整,还是子品牌对市场的延展扩张,抑或是走上跨界、转型等道路,都是在各自谋求新的发展路径。
营收整体向好净利表现喜忧参半
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幅度前几名由高到低分别为:歌力思实现营收11.3亿元,同比增长35.5%;珂莱蒂尔实现营收15.99亿元,同比增长24.5%;朗姿股份实现营收13.68亿元,同比增长19.53%;宝国国际实现营收18.46亿元,同比增长15.8%;拉夏贝尔实现营收102.32亿元,同比增长12.5%。以上5家女装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情况均取得两位数的好成绩,其中拉夏贝尔的营业收入更是突破了百亿元大关。
当然,也有营收情况并不理想的企业。2016年凯撒文化的营业收入为5.2亿元,同比下降17.8%。维格娜丝的营业收入为7.44亿元,同比下降9.71%。交出首份年报的安正时尚2016年营业收入为12.1亿元,同比下降1.5%。让人不得不感叹传统女装行业在转型发展期的激烈竞争。
中高端女装行业的业绩2016年整体表现疲软,但自四季度以来,终端销售显现复苏迹象,有效带动了上市女装企业的整体营收状况。东方证券分析师施红梅认为,回暖态势与当前经济大环境企稳、反腐影响逐步消化以及消费者信心开始逐渐恢复的情况下,中高端女装销售回暖有望在2017年得到更加明确的验证。
与营收整体趋势向好不同,一些企业的净利润却出现了同比下滑。其中,拉夏贝尔表现最为突出。在各家女装上市公司中,拉夏贝尔2016年的营业收入不仅破百亿元,而且店铺总数也成为最高,达到8907家,市场份额很大。但其2016年的净利润却出现了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下跌,股东应占溢利为5.32亿元,同比下降13.5%。2016年拉夏贝尔新增门店1014家,大幅开店除了加大销售费用和行政成本开支以外,也加大了租金成本压力。作为传统服装品牌,拉夏贝尔期待多元化的方式突破业绩瓶颈,但效果如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交出类似答卷的还有太平鸟。年报显示,2016年太平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3亿元,同比下降20.22%。太平鸟表示,净利润下滑主要是由于受宏观经济及行业增速放缓、零售渠道变化、PEACEBIRD女装品牌销售不及预期等方面因素影响。
当然,2016年也不乏扭亏为盈的企业。旗下拥有Ports、Ports1961、PortsPure等品牌的宝国国际2016年的净利润为0.4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年报中将原因归结为“受益于整体奢侈时尚环境的复苏,以及集团分销策略的调整和成本控制。”
可见,在中高端女装服饰延续回暖的利好态势下,将产业布局调整到最合理、最优化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线上线下全撒网布局比例有学问
在净利润增长上有着亮眼表现的当属朗姿股份。年报显示,朗姿股份2016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4亿元,同比增长120.28%,实现翻倍。对于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朗姿方面表示,为突破中高端时尚女装业务在线上发展的瓶颈,公司在继续加大去库存力度的基础上,对线上销售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了线上新品的销售,并与线下奥莱店、工厂店同步销售、同款同价,存货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过季货品的占比明显降低。2016年,公司直营业务保持稳定,经销业务的业绩下滑明显,对女装销售额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朗姿股份强化自营店铺的效益,对持续效益差的店铺及时进行关停调整。同时,针对公司在全国各线城市不同品牌的市场需求潜力,开设了新店铺。2016年公司新开店铺36家,其中重点布局莱茵品牌店铺22家,关闭店铺41家,其中60%以上为亏损店铺。
交出首份年报的太平鸟,购物中心店及网络销售渠道分别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去年,太平鸟的购物中心门店共计1206家,较上年净增38%,销售额则从2013年的8.88亿元增长至2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64%。2016年太平鸟同时积极发展电商渠道,合理调整电商新品、特供款比例,带动老品销售,其线上业务销售额从2014年的6.96亿元增长至15.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年复合增长率为51.6%,仅2016年“双11”当天,其线上零售额就接近6.15亿元。
珂莱蒂尔2016年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实体店铺的扩张和电商收入的增加。2016年年末,珂莱蒂尔门店总数量达到592家,同比增加10.2%,其中,直营零售店产生的销售额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85.02%。同时,公司在天猫商城、唯品会、当当网等电商平台的营业收入达到1.11亿元,同比增加9.43%。
由此可见,虽然线上已经成为各中高端女装品牌无法忽视的重要“战场”,并且将逐步在销售额中占据更高的比例。但是,传统的上市女装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收益,首先还是要合理调整线下门店的布局,针对市场需求潜力增减店铺。
多品牌或玩跨界主营之外谋出路
中高端女装公司除在自身主业上积极进行调整以外,各公司纷纷开始向打造时尚集团迈进,以期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特别是多品牌战略成为不少企业布局大时尚产业最热衷的手段。如维格娜丝推进云锦奢侈品牌战略、收购TeenieWeenie品牌,积极发展多品牌战略。歌力思除ELLASAY和线上品牌WithSong外,近年陆续引入不同定位的德国、美国和法国轻奢品牌,同时加强线上渗透,收购电商代运营百秋网络75%的股权。不过,年报显示,公司依旧专注主业经营,凭借创新的模式、有效的门店零售及供应商管理,加强产业链资源整合,持续挖掘业务的内涵式增长。
不过,更多的企业似乎都在将重心往主营业务之外扩展或转移。其中,增加童装业务成为不少企业拯救企业活力,弥补主营品牌业绩的手段。
年报显示,虽然太平鸟核心品牌PEACEBIRD女装销售不及预期导致净利润下滑,但其新设立的品牌销售额均取得明显的增长。太平鸟于2016年3月投资设立宁波太平鸟悦尚童装有限公司,以支持MiniPeace童装品牌独立与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公司童装门店635家,较上年末净增194家。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5.16亿元,较上年增长65.91%,实现毛利2.77亿元,较上年增长63.41%。童装业绩高速增长保证了公司的整体赢利能力的稳定性。
而朗姿股份旗下除了自有和代理的女装品牌之外,更是涉足了婴童和医疗美容两大业务板块。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有所增长,主要贡献就来自这两项业务,其中2014年收购的韩国品牌阿卡邦营业收入为2.9亿元,占集团收入的21.5%。与之相比,主营的女装部分2016年的营业收入则同比下降14.5%。
而凯撒文化成为目前“最不务正业”的女装企业,2016年服装业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已经从2015年度的74.91%下降到27.3%,全面转型互联网泛娱乐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