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上半年全省物流总额增11.9% 规模继续扩大 运行稳中向好
今年上半年,全省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256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4%,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3%。
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46540.8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107017.2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5.4%;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6.0%,居民消费物流需求如快递物流等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全省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838.4亿元,同比增长9.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3%,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继续提高。
全省上半年货运总量为108339.6万吨,比上年增长8.4%,货物周转量为4447.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5%。其中铁路货运量2698.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1%,货物周转量140.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8%。此外,上半年全省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14906.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6%。
(二)未来物流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达每万人5台左右
降低物流成本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2017年上半年,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73.2亿件,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常态化进入单日快递亿件时代。在此背景下,物流机器人应用日趋广泛。未来5-10年,预计物流AGV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达到每万人5台左右。业内人士指出,成本的下降主要是因为物流业进行了智慧升级,从过去的向设备、向人工要红利,升级成了向智能技术、向开放协同要红利。
电商时代物流智能化渐成趋势
近日,国家邮政局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快递行业运行情况。2017上半年,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73.2亿件,同比增长30.7%。从2012年以来,5年间快递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市场规模自2014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一。通报还显示,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常态化进入单日快递亿件时代。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需求逐渐转变,更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的订单处理也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高时效”的特点。特别是“新零售”概念的推出,对仓储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快递业务持续增长,消费者需求逐步提升的共同作用下,企业要想高效率、低成本地履行订单,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仓储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物流机器人的应用提出强烈需求。基于机器人的“货到人”方案可以完成补货、整箱拣货、拆零拣选、退货等物流作业,近年来需求巨大,特别是在电商物流中心应用日趋广泛。
没有机动车辆的轰鸣,没有工作人员的频繁走动,只看到AGV在快速移动、码垛机器人在举重若轻地搬运货物——这是以往人们想象中的“无人仓”场景。如今,这一梦想已经照进现实。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快递机器人日渐成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已经不再是梦想。
提高物流效率机器人成为行业桥头堡
近年来,机器人在仓储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物流作业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有助于优化资源、降低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8月1日,在商务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国内贸易发展回顾与展望》中,两家物流企业获赞。回顾报告称,2016年,京东物流、菜鸟物流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当日达”已成为配送领域新航标。
作为获赞的两家物流企业之一,菜鸟网络智慧仓相关人士表示,在菜鸟位于广东惠阳的智慧仓,装备了上百台AGV搬运机器人,它们既能相互协作执行同一个订单拣货任务,也能独自执行不同的拣货任务。菜鸟网络物流专家游育泉表示,菜鸟网络与合作伙伴将会在多个仓库内复制这一模式,全国多地的消费者都可以享受机器人提供的高效优质服务。
另一方面,京东物流相关人士也表示,目前京东装备了物流机器人的仓库存储效率是传统横梁货架存储效率的5倍以上,并联机器人拣选速度可达3600次/小时,相当于传统仓储作业效率的5-6倍。此外,京东还不断挖掘智慧物流机器人在商用领域的需求,衍生发展出京东植保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多种场景下的商用机器人机型。
基于当前机器人在物流仓储行业中的应用现状,专家预计,智慧物流未来将通过连接升级、数据升级、模式升级、体验升级、智能升级、绿色升级等,全面助推物流供应链升级。未来5-10年,预计物流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达到每万人5台左右。
降低物流成本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抓好这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当前情况下,目标已经明确,路径选择成为决定成效如何的关键问题。
降物流成本要坚持双管齐下
降费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属于“显绩”。全面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实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规范和减少港口收费、减轻货运车辆检验检测费用负担等降费措施,带给老百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降成本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去年,全行业降低物流成本558亿元,今年上半年已降低了35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45.5%,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当前情况下,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降成本任务能否完成,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必须深度挖潜、持续用劲,坚持不懈抓好这项工作。
当然,降费只是降成本的措施之一,不是全部。单纯通过降费的方式来降成本,只能治标,难以治本,也不可持续。主要是因为,降费一定程度上属于零和博弈,一方受益则意味着另一方受损。比如高速公路、港口等降费企业,本身也是物流业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让利使运输企业和货主受了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但客观来讲,这些降费企业也需要生存和发展,降费降到一定程度难免会遇到企业可承受度这个“天花板”,也会影响到整个物流生态链的健康运行。因此,不能只在“降费”上做文章。
增效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根本途径,属于“潜绩”。对企业来讲,时间就是效益。通过组织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无车承运人、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形式,可以大幅提升运输效率,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通过管理创新,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可以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可节省一笔不小的支出。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提升高速公路等设施的网络化水平,促使运输装备多拉快跑,提升运输的综合效率和长远效益。特别是,通过“增效”来降成本,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多方共赢的发展典范。比如,蓬勃兴起的“互联网+车货匹配”等新模式,优化了运力资源和运输路径,有效降低了空驶率,提高了运输效率,货主、运输企业、终端消费者等各方都受益了,也有效促进了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治本之策。
综上,降低物流成本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把治标和治本统筹起来,把“显绩”和“潜绩”统筹起来,把“降本增效”和“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降费”“增效”双管齐下、协同发力,才能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满意答卷。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物流业开启智慧化变革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不断攀升。在“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下,智能配送机器人、自动货物分拣系统、智能客服等新技术正引发物流行业新一轮智慧化变革。未来物流行业的竞争将是自动化水平的竞争,智慧物流2.0时代正全面开启。
高效智慧物流的推进需要电子信息技术支撑。跨越速运集团有限公司IT总监杜伟介绍,物流快递行业虽是一个传统行业,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必须深入研究智慧物流。如今,智能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于物流行业,例如智能分拣机、无人机、机器人等各类科技产品先后在物流行业内兴起。
杜伟认为,人工智能将对行业发展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未来行业的竞争,一定是自动化水平的竞争,决定着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未来智能客服可能代替人工客服,强大的场景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使智能客服帮助客户快速解决问题,拥有同时接待上万人、全天候在线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智能配送机器人也会广泛应用,可以智能识别障碍物,实体轨迹预测,重新规划运动路线,还能自己坐电梯上下楼。
据介绍,近年来跨越速运每年技术研发投入超亿元,在多个物流环节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公司自主研发的ERP物流系统可与机场信息系统实现5秒至10秒一次的数据对接,实时获悉航班准点情况。目前,跨越速运累计申报软件著作权超200件,促进了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慧密集型转型。
跨越速运营销总裁肖瑞兰表示,为了迅速、及时地满足电商企业的运输需求,各大物流、快递都必须加强自身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跨越速运在国内首次对客户提出“限时未达,全额退款”的承诺,率先推出“当天达、次日达、隔日达”三大时效产品。如今,跨越速运已在全国拥有多架夜航包机、数万名员工、上万辆运输车辆和3000多家直营网点。
三、本周聚焦
(一)国家级邮政和快递类示范专业点落户无锡
近日,教育部、国家邮政局公布了首批22个全国职业院校邮政和快递类示范专业点,其中江苏共有2所高职院校入选,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榜上有名。
据介绍,近年来,快递行业内技术技能人才紧缺、服务质量遭遇挑战。在2003年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上,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设立了快递专业方向,并创新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模式,率先在全市开展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标准三级(高级工)考核鉴定;实施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快递连锁门店店长。未来三年,该专业将着眼于适应快递行业企业向综合性快递物流运营商的转型,充实冷链快递、高端快递、极速快递、逆向快递、精准弹性快递、跨境电子商务快递等教学内容,拓展仓储、金融、保险、通关、货代、解决方案一体化的教学项目,培养具备快递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快递门店经理人和基层核心岗位的管理者,为无锡打造“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提供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
(二)消费升级推动中国物流仓储市场
中国快速成长的消费者群体是推动高品质物流配送空间需求的主要驱动力。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家庭人均消费支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上升,具有足够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拉动了一系列以消费升级为导向的中高端商品的销售额,因而也推动了中国物流仓储需求的不断攀升,产品种类包含品牌服饰、耐用消费品、食品饮料、家居用品和汽车等等。
零售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定制化给供应链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传统的供应链大多处理B2B类型的大包裹,而如今,B2小B (中小规模企业)、B2C这类小包裹的需求正不断攀升。相应的,更多的SKU(库存单位)、更快的分拣速度对于分拣场所的面积、硬件条件, 以及供应链的灵活性都有了更高的需求。
因此,各大品牌为了迎合多样化和定制化的销售渠道,正纷纷优化供应链,整合仓储的面积,众多零售品牌正逐步扩大其仓储面积。
零售品牌对供应链需求的提升主要基于以下三大原因:
消费者的心态变化
消费者购物动机由以量取胜的“买买买”逐渐向提升生活品质转向,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如上海)地区尤为明显。持续扩张的消费升级需求为具有口碑和质量优势的零售消费类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进一步推动中高端零售消费类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进行销售布局,并且升级供应链所需配套势在必行。
零售行业的趋势变化
仲量联行华东区工业物流地产部董事姜悦表示,未来2-3年,“新零售”行业将会更加趋向于线上线下的互补融合而非竞争关系,多样化的零售渠道使消费者的购买路径更为复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消费。
较C2C市场而言,B2C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其品牌效应更为明显(见下图)。已具备良好口碑和消费者基础的品牌产品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实体销售和线上平台销售结合的模式,将会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B2C需求的提升对供应链内分拣场所的数量、面积以及供应链的灵活性都拥有较高要求。
随着消费者对品牌服务的期望值不断攀升,品牌对于物流服务速度和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以大上海地区为例,卫星城市昆山、太仓、苏州、嘉兴等地由于交通条件优越,货物可在数小时内到达上海市区而成为各大零售品牌和第三方物流青睐的配送基地。同样的趋势还存在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廊坊,以及邻近广州、深圳的东莞和佛山。随着物流地产供应量的收紧,在中国最为成熟的市场,各大品牌租户正布局区域内的配送中心,而非只覆盖单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