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总体情况
三季度GDP 同比增长6.9%,环比1.8%,创近五年同期最低值(2011-2014年分别为2.2/2.0/2.2/1.9)。三季度是统计局首次直接进行季度GDP核算(过去是累计倒推季度GDP),这不会影响全年的GDP总额,只会影响各季度的GDP占比。从增速角度看,对全年增速无影响,但对季度增速可能导致0.1个百分点左右的误差,所以三季度数据与市场预期略有差距。但总体看,三期叠加的重压之下,中国经济2009年以来首次跌破7%。也许这不是中国的最后一个7%,但从国际经验来看,以后看到7%的机会可能越来越少。
从产业角度看,预计第二产业持续低迷,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旧来自第三产业。目前更具体的第三产业数据尚未公布,但我们推断股市异常波动虽然导致金融业增速放缓,但考虑到金融业的季度增加值主要根据存贷款增速、证券交易额和保费增速加权估算,三季度虽然股市交易量环比锐减41%,导致证券业增速大幅放缓,但是存贷款增长加速,导致银行业增加值增长超预期,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证券业的下滑,今年三季度由于证金公司救市、地方平台融资松动以及稳增长发力等因素,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3.3万亿,同比多增1倍多。
【2】工业情况
1-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2%,前值6.3%,当月5.7%,较前值6.1%回落较大,总体依旧疲软。从外需看,发达国家三季度复苏步伐有所放缓,外需稳而不强;从内需看,二季度以来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但还需时间消化与传导,数据上还未显现,虽有阅兵后加速补产的因素,但传统经济在去产能、去杠杆的重压下仍旧难以抬头。四季度来看,还得靠稳增长继续发力。中长期来看,在供需矛盾缓解、PPI出现明显改善之前,产能利用率难有实质改善,传统工业的低迷仍将继续。
【3】投资情况
1-9月固定资产投资10.3%,前值10.9%。房地产投资制造业基建投资全线回落。
房地产开发投资2.6%,前值3.5%,当月投资同比依然停留在负区间,且跌幅扩大至-3.1%(前值-1.1%),企稳迹象仍无。从需求端看,虽有持续的房贷放松和降息降准政策,房地产销售自二季度以来持续回升,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保持15%的正增长,但由于库存高企,销售并未有效传导至投资端。
制造业投资8.3%,前值8.9%,仍没有回暖迹象。如前所述,PPI持续下行,显示传统工业产能过剩未有实质缓解,制造业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个位数增长。细项看来,医药制造、纺织行业表现较好,可能与汇改后加快出口交货有关,上游原料及金属加工业继续拖后腿。
基建投资18.1%,前值18.4%,基建在土地出让金下滑与财政收入不强的双重挤压下依然有压力,二季度以来的政策托底效果还需要时间来体现,包括:一是松动地方平台融资。包括保在建工程、允许借新还旧等。二是地方债务置换腾挪资金。地方债置换虽是针对存量,但大幅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也腾挪出了新的银行贷款额度。三是加速推广PPP,PPP基金、特许经营条例等支持措施发挥效果。四是推出重大工程包,比如地下管网建设、海绵城市等。预计四季度基建投资仍将加码,充当经济稳定器角色。
【4】消费情况
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10.9%,前值10.8%,逆势回升。由于今年中秋与国庆假日较近,节前效应明显,类似情况如2012年,(9月30日中秋),9月消费大幅回升1%,内部结构来看,主要受前期房产销售回暖的滞后拉动以及节日礼品影响,家具19.1%(前值16.1%),建筑装潢材料23.2%(前值20.7%)及烟酒类16.5%(前值11.4%)表现较好。
【5】政策含义
全年来看,由于财政支出安排等季节性因素,第四季度GDP占比高达30%(因改变核算方法,占比可能略有下降,但仍是重中之重),三季度6.9%,全年如要保住7%,四季度要达到7%的增速,目前看难度依然很大。一是金融业难重现上半年辉煌,二是地产的回升很难持续,三是其他传统增长点依然乏力。总之一句话,全年有破7风险,稳增长不会虎头蛇尾。
(1)从货币政策看,四季度宽松箭在弦上。从内部看,PPI持续43个月为负,CPI涨幅放缓,通缩矛盾再度凸显。从外部看,汇率在央行维稳之下逐步企稳,贬值造成的资本外流压力缓解,为宽松创造了条件。四季度降息降准是大概率事件。从思路上看,目前的核心仍是宽信用,而不是宽货币(资金面并不紧张,李总理强调“中国货币池子里的水不少”,此前被误读为QE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其实也是为了提升银行放贷意愿)。由此推断,降息可能来得比降准更快,但如果资金面因汇率波动、信贷放量、股市放量等因素出现紧张,降准也会择机出手。
(2)从财政政策看,借助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杠杆。首先,四季度是财政支出的高峰期,在中央加大力度督导不作为,前期沉淀的财政资金有望加速流向实体经济。其次,借助金融体系给财政加杠杆。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有效利用专项建设债券等工具,再加上此前下调了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实际上相当于给财政加杠杆。第三,借助社会资本给财政加杠杆。中央推出特许经营条例,牵头成立PPP基金,通过中央信用为地方PPP项目保驾护航,PPP项目有望加速落地。第四,继续推出重大工程项目,比如可能和去年一样上调铁路投资目标。
最后,这个数据除了影响四季度的政策走势,还可能给十三五规划的经济增长目标带来显著影响。目前关于十三五目标有三种说法,一是7.0%,二是6.5%,三是定一个6.5-7.0%的区间。在全年经济面临破7压力的情况下,定7%似乎越来越难,后两种情景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而为平衡各方诉求,定一个目标区间不失为一种既合情又合理的方式。
破7%后,宏观政策如何动
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GDP增速6.9%,创金融危机后新低,虽然高于市场6.8%预期,但低于政府心理防线7%。这是经济调整的客观反映,也体现了数字的相对客观性。
从数据结构后,投资和出口增速下降,是导致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都出现增速下降现象。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9453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实际增长12.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1-9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58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8%,降幅扩大1.7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4916亿元,下降27.5%,降幅扩大2.9个百分点,表明房地产调整趋势未变。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三季度出口增长-6.8%,降幅比二季度扩大了4.6个百分点,在三驾马车中,出口下行压力加大。
主要数据继续下降,显示三季度宏观经济继续探底。不过,9月数据也出现新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0.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38%,显示刺激政策见到效果。
消费同比名义增长10.5%,实际增长1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消费表现稳定,体现了两面性。正面看是经济结构改善的结果;负面看,则是因为投资与出口无力,消费才突出的。消费占比增长,并非消费主动增长的结果,从假期里国民赴境外疯狂购物看,消费仍存在促进空间。
经济增长率破7,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要硬着陆,这实际是经济调整的真实反映,而二季度维持7%的数据实际存在水分。市场与政府之所以纠结于7%,除了对就业担心外,更主要的是政治考虑。由于中共十八大制定了经济总量翻番目标,这需要在后五年,要最低维持6.7%以上的增速才能完成政治任务。外界期待的“十三五规划”尚未公布,五年的目标经济增速也没有最终确定。从决策习惯看,政府一定要打出提前量,因而“十三五”目标增速不会低于6.8%。同时,为确保中期增长稳定,也为了完成当年经济目标,政府有可能在近期加大刺激力度。
政府如何强化宏观调控呢?
首先,货币政策需要非常规手段。
尽管学界普遍认为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结构调整问题,但货币政策的确具有逆周期调节作用。降准和降息是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近期也会继续使用。降准是中性的,实际是起到对冲外汇占款减少作用。如果要强化市场调控信号,一次性降准幅度应该达到3%以上,而不能再小幅快走。降息可以直接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企业减负,如果配套信贷政策,确保不断贷、不抽贷,则可以稳定企业运行。
货币政策仍给人想象空间,因为降准降息都是传统工具,央行也是有规律使用,整体上货币供给增幅是合理的,这实际为更大规模货币刺激预留了空间。如果需要,央行可以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即使用中国式QE,包括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然后央行直接购买证券等。此前的银行贷款可以抵押再贷款政策,虽然也起到扩大货币供给作用,但在银行惜贷,以及实体经济慎贷背景下,实际难以起到刺激作用。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特点在于,通过改变市场价格预期来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融资,从而达到刺激经济作用。
如果货币政策要成为刺激工具,只能是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当然,这种做法也具有后遗症,很可能导致资产价格再度膨胀,并为未来出现中国式次贷危机埋下祸根。
其次,财政货币化不可避免。
强化财政政策是普遍看法,现在财政问题是捉襟见肘,主要是收入增速下降,甚至负增长,同时计划财政赤字额度有限,无法增发国债。
即便如此,财政政策仍应有所作为,包括继续减税、提出增发国债议案、推动PPP等。在目前条件下,财政政策货币化趋势明显。政府最顺手工具可能是使用政策性银行来增加政府投资,即通过央行向政策性银行发放抵押支持贷款PSL,来起到政府投资资本金作用。国务院发出的另一个信号是,启动保险资金来投资政府项目,既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也为保险资金提供稳定收益的投资标的。
当然,为鼓励创业创新,政府还会利用引导基金来支持民间投资,不过创业成功概率低,引导基金如何避免寻租也是问题,因而其效果有限。
三,刺激消费手段有限,但降税仍有空间。
消费增长稳定,但消费潜力仍有待挖掘。除了社保体系亟待调整外,将境外消费引导到境内消费,是刺激国内消费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通过大幅降低关税办法来实现引导消费目的,比如利用自贸区平台,在自贸区内设置免税商店,鼓励居民到自贸区购买进口产品。甚至于政府考虑应对TPP等挑战,逐步实行境内全方位进口产品降税政策,达到既刺激消费,也刺激国内产品升级换代。当然,降税涉及各部门福利调整,要慎重使用,但通过在西部地区增加自贸区,在境内自贸区实行减免税政策,则可以达到刺激消费作用。
四,出口增长被动,不能寄予过高希望。
此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了世界经济增速,这预示全球贸易增长依然保持较低增速,再加上美国经济复苏出现波动,中国期望外需刺激出口的可能性不大。再加上人民币近期无法持续贬值,因而出口竞争力无法提高。圣诞节订单已经基本完成,因而未来两个月的出口难有大的起色。
中国经济面临着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政策选择要二者兼顾,不过考虑到结构调整具有长期性,新兴产业尚无法在短期内代替传统产业引领增长,因而短期政策仍会偏向稳定传统产业,而最直接手段就是增加政府投资。四季度,投资或出现增长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腾讯财经、腾讯财经特约自媒体民生宏观、刘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