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并不清闲。一南一北两个峰会正在红红火火的召开,北京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与会者除了张高丽、周小川、拉加德等政府领袖之外,不乏吴敬琏、周其仁、林毅夫等经济学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在大谈“改革”;而甚至举办的“IT领袖峰会”则汇集了马化腾、李彦宏、杨元庆等IT精英,大多数人都在谈“创新,特别是互联网+等互联网创新。
前两月辽宁工业增加值-4.5%!
这时候,有一组数据显得不那么吸引人了,2015年1-2月分省份工业增加值数据出炉,东北经济为代表的“旧经济”全面告急!一张表足以看清:
区域 |
2015年1-2月工业增加值数据 |
西藏 |
14.5% |
重庆 |
11.0% |
江西 |
9.9% |
贵州 |
9.9% |
安徽 |
9.8% |
天津 |
9.7% |
福建 |
9.6% |
河南 |
9.4% |
湖北 |
9.3% |
内蒙古 |
8.5% |
湖南 |
8.5% |
广东 |
8.1% |
山东 |
8.0% |
江苏 |
8.0% |
广西 |
8.0% |
四川 |
7.9% |
甘肃 |
7.8% |
陕西 |
7.0% |
浙江 |
7.0% |
青海 |
6.9% |
云南 |
6.3% |
宁夏 |
6.1% |
吉林 |
5.1% |
河北 |
4.9% |
新疆 |
4.8% |
北京 |
4.1% |
海南 |
1.8% |
黑龙江 |
0.8% |
上海 |
0.8% |
山西 |
-2.5% |
辽宁 |
-4.5% |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有12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低于全国6.8%的增速。东北三省中的辽宁更是以-4.5%位列末席,黑龙江的0.8%和吉林的5.1%也情况堪忧。去年,我们对东北经济面临的问题在本公众号上进行过详细分析,并引发讨论:人口外流、产业结构陈旧、城镇化程度较高是主要原因。今天,东北工业再度恶化!东北经济再度告急!有什么新问题吗?
南非病来袭!
什么是南非病?南非曾经是非洲唯一的准发达国家,有钻石、黄金等资源优势,也有相当的工业基础。但是,大宗商品价格一旦下降,其经济就会趋于停滞;而其工业主要集中在军工、采矿、煤炭等领域(如南非拥有全球最大的煤化工企业Sasol),主要对象是重工业为主的B2B领域,也受到周期性严重影响。加上种族问题,南非最终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东北经济与之颇为相似。自去年以来,高度依赖石油、煤炭的黑龙江经济,高度依赖煤炭、钢铁等资源品和机床等B2B重工业的辽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吉林固然拥有一汽集团,但是也独木难支。
何止是东北三省?煤炭大省山西、钢铁大省河北、石油大省新疆、有色大省云南、化肥大省青海无一例外掉入资源陷阱。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重工业、房地产增速均回归新常态,资源品价格不会大幅反弹,这几个省份的资源诅咒将很难解除。
反之,这几个省份省内几乎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优质行业,不具备历史优势、区位优势,也不具备人才优势——辽宁已经算是全国装备制造大省,在几个省份里具有相对优势了。但是,即使如此,辽宁也难以找到更好的出路。
区域脱钩和大分化难以逆转
如果你更细心一点,不难发现,这张表单里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第一,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北京、上海工业增加值也大幅下降,它们可能逼近韩国、台湾等地面临的中高收入陷阱。两地人均GDP均超过1.5万美金,但是也都面临着“去工业化”的挑战,固然金融等服务业可以拉动经济再飞一段,但是……英国、香港、西班牙、希腊等地的经验都说明,如果没有工业的持续升级,作为衍生产业的服务业不可能持续发展。
第二,江苏、山东、广东三省是中国工业增加值最高的三个省份,反倒可持续增长力最强,为什么?广东民企主导,在电子、电信领域优势巨大,在全球具有竞争力;江苏民企、外资并重在新能源、装备制造具有强大竞争力;而山东国企为主,但是在机械、家电领域也不乏优秀企业。这说明,一旦形成了区位优势,产业链优势,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具备了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省份就和一个国家一样,其竞争力往往越来越强,而非相反。与之相比,以民营轻工业为主的浙江增长却相对乏力——其中不少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了。
第三,重庆因为大量引入电子、汽车产业链,仍然能保持领先的增长速度;而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则受益于东部部分产业的转移——它们成为中国内部省份分化当中的“相对赢家”。
由于中国未来的产业升级主要集中在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所以谁能在这些新产业领域占据优势,谁才能在不同省份的竞争中赢得优势,这种内部大分化已经成为大趋势。反之,人口结构偏老、人力成本不低、承接产业专业优势不明显的东北三省成为内部的“输家”;对资源有路径依赖的河北、山西、内蒙和新疆等地也尽显比较劣势。
为什么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说的都不对?
在“高端论坛”上,经济学家们在谈什么呢?吴敬琏、周其仁等老先生们还是一成不变在谈制度,好像政府过去几十年没有改革一样,但是制度除了简政放权、除了变卖已经所剩不多的国企、除了印钞似乎也没有什么其他新意。但是,再怎么简政放权也不能让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发动机、芯片自己发明出来,反倒可能丧失优势——全球95%的国家都没有政府参与一样做不出这些东西。再怎么国企改革,除了改变两桶油的利益分配之外,也不能扩大多少老百姓的实际收入……不是说不需要改革,而是说这些改革对中国最核心的产业升级问题、对中国最急需的居民收入增长问题几无帮助。
那么,“IT峰会”呢?无疑互联网代表着技术创新的未来,但是,很遗憾,这些创新基本无法解决现在的问题。大多数互联网应用几乎都没有创造新财富,只是在替代传统的产业,比如电商在消灭零售,确实大幅提升了全社会效率,降低了中间成本,但是对就业至多是持平作用、甚至减少就业。越是高科技,需要的人力越少,一个Facebook只有9000人,一个Goole只有7万人而已,所以,美国的精英企业越来越发达,但是人均收入在20年里却是降低的——中国还在中等收入上,只靠高科技够吗?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辽宁”,毕竟旧经济占比是绝对多数,而新经济必然聚集在极少的地方,只需要少数人——比如,北京、深圳、山海、杭州、成都基本就聚集了中国90%以上的互联网产值,不可能轻易转移。
笨蛋,关注分配问题!
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笨蛋,是分配问题!
在一个存在绝对贫困的地球上,任何叫嚣产能过剩的言论都是愚蠢的,是真正的制度性问题,在中国也是如此。按世界银行标准中国还有2亿人赤贫人口,还有近半数人在农村,还有2.6亿伪城市化的农民工——凭什么说产能过剩?凭什么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一点,必须对比日本、韩国,同样是“东亚模式”,它们在财富创造方面和中国走的是类似的道路,农业(低收入)—>代工(中低收入)—>产业升级(中等收入)—>高端产业(中高甚至高收入)。但是,它们是怎么度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呢?第一,产业升级基本成功;第二,贫富差距较小。日本、韩国二战后几十年内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3以下,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扩大,但是仍然显著低于中国、美国和拉美国家,与北欧国家接近。中国的统计口径不同,但是按国家统计的较低水准也达到0.47。
那么多赤贫人口、低收入人口,怎么能消费拉动经济呢?如果按照中国的农村人口和农民工人均可支配收入能达到现在的3-4线城市人均收入,中国的汽车销量就可能从现在的年销售2200万上升到4000万,不是吗?而中国过高的储蓄率,又有多少是穷人们的储蓄呢?
所以,当今天投资增速下降,很可能是企业、富人们在实体产业里找不到更多机会可投资了;而当消费增速下降,说明富人们的消费升级基本完成,穷人们的消费能力却大受局限——这时候,股市之类虚拟资产暴涨,真的是好事吗?呵呵。
来源:21世纪明天日报
作者:柳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