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31日,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亚投行)"朋友圈"已扩容至46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及大洋洲,其中,意向创始成员国有30个,还有16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申请。据了解,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已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申请,虽然财政部暂未确认,但这属于内部事情,问题不大。
亚投行不论成败,在历史上肯定能留下一笔。为什么这样说?在安邦咨询(ANBOUND)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亚投行是中国领导人主动向国际社会发出的一个"规则要约"。从迄今的申请看,可以说效果相当不错,甚至有可能超出中国政府的预期。五大洲46个国家的表态显示出一点,它们愿意买中国的账。自近代以来,中国从未像这次一样,有如此多的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试图建立的"规则"表示出主动参与之意。现在,美国、日本等不愿参与亚投行发达国家,反而成了"少数派"。
然而,亚投行带来世界的悄然震动并不只是多少国家给中国捧场,而是在当前国际政经形势之下,地缘政治与国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交互式的变化。最突出的例子是,英国日前单方面宣布,将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这暴露出一点:对于中国力求提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分歧。菲利普o斯蒂芬斯在英国《金融时报》中写道,英美的分歧意味着,在"后后冷战"时代,世界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在大国竞争(特别是美中角力)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能否维持下去?他认为,从当前趋势来看,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斯蒂芬斯认为,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是一种经济机会主义的做法,而非出于地缘战略考量。而华盛顿方面的愤怒反应,既反映出一种经过仔细考虑的判断,也反映出官僚作风引起的混乱。他指出,英美决策层都极少认识到一点--地缘经济决定着地缘政治,因此他们的政策制定仍然各自为战。
对于极为重视战略的美国来说,也许让它不能接受的一点是,正在崛起的中国试图开始挑战过去的世界秩序格局。但话说回来,当中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更大权力受阻时,别指望中国会什么都不做。
中国的确做了,而且做的很多。亚投行只是中国战略安排中的一步棋,中国正在全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在更大的框架下显示了中国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丝绸之路经济带"试图向西通过新疆进入中亚国家,重新激活古丝绸之路的活力;"海上丝绸之路"则希望连通东南亚、南亚、非洲以及欧洲国家。中国为此准备了充足的金融"弹药",初始资本金达1000亿美元的亚投行、资金规模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以及仍在筹建中的金砖国家银行,都是中国保证"一带一路"的金融利器。但这还不是全部,也许更让西方国家惊讶的是,中国的国有银行机构准备了充足的金融资源,如国家开发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64国家准备了900个项目,投资额达到8000亿美元!
有人质疑:如何保证这些投资全部到位?如何规避其中的投资风险?还有人怀疑:中国目前所准备的金融资源,不过是国家信用的扩张和透支,这是否会加剧中国的债务压力?然而,对金融风暴冲击之后的全球经济来说,对于仍在金融危机后遗症中挣扎的欧洲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敢向中国这样开出如此大的期票。考虑到中国经济规模已达全球第二,中国还有十三亿多人的国内市场,经济机会主义对于国家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理性选择。
中国对世界的要约已经发出,这对于"后冷战时期"单极世界下的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是一种冲击。美国也许没有想到,它精心推动但进展缓慢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在很短时间内被"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抢了风头。当然,美国人不象中国人那样看重虚的风头,但面对亚投行所暴露出来的西方阵营的分歧,则让美国感到警惕。
亚投行这场戏才刚刚开始,美国人表示他们有足够的耐心来静观发展,而亚投行本身对美国来说并不重要,而且要成功运作一家多边金融机构并不容易。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世界对中国要约的态度--有多少国家为此动心并接受要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