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企兼并重组已成为国内市场热点。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舆论将2015年视为国企改革的“落地年”。市场预期,2015年下半年将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国企兼并重组浪潮,由国资委监管的112家央企可能会重组为30到50家左右,这是未来5至7年之内国企改革将要实现的目标,届时目前央企将有一半以上不再控股。
实际上,央企数量减少到30-50家这并不是新闻,早在国资委体制建立之初,央企改革的长期目标就是通过合并重组,减少为40-60家的央企集团。这样说来,现在的所谓央企兼并重组热点,实际上是在落实过去的改革方案。虽然方案不新,但由于涉及巨大的资产重组,对市场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成为资本市场热炒的对象。今天(27日)沪深两市股指大涨,央企合并概念表现强势,多只央企合并概念股涨停。
在市场看来,国企兼并重组意味着央企大整合时代的到来,而央企整合为资本市场打通了结构调整的新渠道,也为股市造就了投资机会。
未来哪些行业的央企会合并重组?深受市场关注。有央企人士称,主营业务在国内而且规模较大的央企合并重组的可能性极低。尤其涉及航空、石油、电力、通讯领域的央企合并重组的可能性较小,而同类的、外向型的以及涉及“一带一路”业务的央企合并可能性较大。此前有分析称,分类基础上的重组是央企改革的重要思路,现在核电、水运、铁路等很多行业内都存在不止一家央企,六七家央企挤在一个行业里的现象不少,为避免同业竞争,资源要素将会进一步向大企业大公司集中。
按照此前国有企业的分类,国企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两大类。商业类是那些带有自然垄断性质、承担政策性业务的企业;公益类也可以叫做公共服务类,比如中储粮、中储棉。商业类又分一类和二类,一类是指竞争性央企,二类则是功能性央企。按此分类,商业类央企出现重组的可能性较大。
这一轮央企兼并重组有一个重大问题可能被忽视——央企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央企本身的竞争力,还是为了市场化改革?从目前信息看,政策部门推动改革的最大目的应该是前者,试图解决央企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或者在海外市场相互杀价、恶性竞争的问题。如果这种判断不错,可以认为,此轮央企改革是一种“功能性的改革”,而不是着眼于建立市场化机制的改革。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方略,市场化改革是下一步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如果按照增强央企竞争能力的改革逻辑,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将被忽略或被削弱。这对中国下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无疑是不利的。
近两年的央企改革实践还存在另一个缺陷——从管企业到管资产的国有资本运营改革进展缓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然而这一改革迄今进展缓慢,未有实质性的突破。表面是由于制度设计和操作难度较大,但真正的改革难点恐怕还是国有资本投资管理权之争。此前曾传闻过两种方案:一种是在目前的国资委、国有企业之间加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形成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级间的纵向关系。这种体制下,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是国资委。另一种方案则由财政部牵头,形成财政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的三层架构。这种方案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由财政部代表中央直管,但国资委的角色则被虚化,甚至可能丧失存在的价值。
有意思的是,对于市场有关央企兼并重组的传闻,国资委在27日晚发出声明:有媒体报道“中央企业将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数量或减至40家”。经查,该消息未向国资委进行过采访或核实。特此声明。但这一声明更象一则免责声明,而不是否认央企兼并重组的消息。因此,传闻是真的可能性很大。
以央企兼并重组为代表的国企改革拉开了新的序幕。不过,要实现真正有利于中国市场发展的长期目标,必须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同时加快推进国有资本经营改革!(作者: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
■来源: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