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 平安银行 橙e网
首页 > 大V论坛 > 论坛详情

《大停滞?》:看待互联网的另一个角度

行情分类:产业互联网化  文章来源:书入法  2015-06-26 14:24:57

字体:
 
(集团首席创新执行官办公室转载整理自书入法,《大停滞》原著作者泰勒考恩,译者王颖)
 

作者泰勒•考恩(Tyler Cowen)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他的博客在全美经济类点阅率的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彭博商业周刊》称他为“美国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他还入选了英国《经济学人》过去十年“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在《大停滞?》这本书里,考恩的主要观点是,人类正面临一个经济“大停滞”的困局。

 

有两个主要原因造成了所谓的“大停滞”:

一是人类懒惰畏难的天性,习惯于去采摘“低垂的果实”,即未开发的土地、人口和重大的科技突破;

二是我们遇到了“科技高原”,自1940年起,人类除了计算机几乎没有什么划时代的发明,但目前来看,计算机和互联网也没有真正促进经济增长,没有让所有的人收益。(互联网是个公共品,受益取决于个人的利用程度)

 

他的观点,你同意吗?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吗?摘自《大停滞?》

 

我们已经错过很多创新,但在互联网上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了所有人曾经的期待。与电的发明不同,互联网还未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但它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且将会对下一代产生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有利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愿意去应付那些由泛泛之交构成的超大关系网的人、愿意以极快速度吸收信息的人。本书的很多读者可能包含其中。

 

从经济的视角看,互联网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拥有如此之多的免费产品。在日常而典型的一天里,我可能写两条Twitter,阅读20 个博客, 追踪一些影评, 浏览eBay, 在YouTube 上看些克劳伦斯· 怀特的吉他演奏视频。这些都不花我一分钱,而我整个过程充满趣味和愉悦。

 

“生产”,这个我的经济学同事们世代使用的词汇,已经越来越接近人的精神世界,而非根植于生产第一线。可能一条Twitter 看似没什么重要,但其价值深藏于精神维度之中。我们使用Twitter、 Facebook、 MySpace,以及其他的网络服务,在脑海中建立了关于故事、图像和感觉的复杂的综合体。

 

网络的任何一个产物单个儿看上去都并不重要,但是其混合物却具有丰富的乐趣、激情和悬念。而且,使用这些并不难—只需要购买一个网络连接设备,打开电脑,创设一些密码,你就可以开始了。

 

换句话说,新的“低垂的果实”更多是出现在我们的头脑和电脑中,而不是经济的创收部门。也许,“低垂的果实”尚在,它只是没有以传统的形式出现。

 

你可以乐观地认为,互联网正在令我们快乐,还有益于个人成长;你也可能继续悲观,担心互联网很难促进经济发展,或是没法偿还我们的债务。

 

创新并没有停止,它只是采取了新的形式,进入了我们未曾很好预测的领域—我们是基于对新的创新仍然延续过去的理解上,制定计划并维持已有机制的继续运转,然而,创新发展却出乎意料。

 

不可否认,互联网确实产生了一些收入:谷歌广告提升了广告的质量;《纽约时报》在自己的网站上销售广告;亚马逊则销售书籍;在eBay 上进行二手货交易,令产品的利用率更高,销售新产品也更为便捷;你Facebook 上的朋友可能可以帮你找到一个新工作;而企业可以通过网站链接签署平等协议。

 

因此,互联网绝不可能与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完全切断联系。即便如此,相对于对我们生活和思想的塑造,互联网的收入构成相对式微。在智力和情感创新上,大部分的互联网空间是免费的,是一块丰富我们内心生活的广阔的画布。

 

互联网与19 世纪和20 世纪早期的科技有着天壤之别,互联网的好处,与我们对其开发利用的认知能力成正比。虽然互联网是公共产品,但你并不能自动因它受益—就像你可以从抽水马桶和沥青公路中获取的那样。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是一项更为专业的技能。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指出了之所以GDP 数据会过高估计经济增长的一些原因;现在,我们又看到GDP 数据是怎样低估经济增长的。

 

互联网的大部分价值在个人层面上实现,而不会出现在生产力的统计数据上。比如,购买2 美元的香蕉可以增加GDP,但是你没法计算出, 我在网上冲浪获得了价值20 美元的乐趣—这段时间产生的GDP 不会超过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电费。虽然离开电脑会让乐趣变少,但使用互联网—而不是外出去买冰激凌或进行其他消费—甚至反而可能会降低GDP的净值。

 

某个经济领域不产生高额利润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错误,事实上,这反而有利于互联网从巨大的商业压力中解放出来。举例来说,你无需投入资金,就可以写篇博客或者读些文章。不过,这种获得的价值和创造的收益之间的落差,还是会有一些经济上的问题。

 

我们基于对收入增长或保持稳定的期待而借钱;我们基于对总体经济良好发展的期待,而形成对薪水的预期;我们的退休和储蓄计划,以及政府的养老和转移支付计划,也是据此而制定;我们对孩子们未来的期望,同样也是基于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基于集体共同拥有的历史记忆,预测科技进步会带来的巨大的、可预测的利润增长。

 

但在互联网领域,这些推测被证明是错误或误导性的。收入密集型产业已经在持续减速,而技术进步最为巨大的领域却又还没创造出多少利润。比如,就是最近,在拥有5 亿用户后,关于Facebook 是否能赚很多钱的争论才告结束。

 

互联网与以前的“低垂的果实”之间还有一个主要不同之处—就业。最主要的几个互联网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而不是人工制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比过去的科技突破,多数网络活动产生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更少。20 世纪早期,福特和通用汽车发展正盛时,创造了数百万的工作机会,并将底特律打造为美国最主要的城市之一;而今天,Facebook 创造了许多偷窥的快感,但公司本身并未雇佣大量员工,对于帕罗奥图市(位于美国加州)的发展也帮助甚少。公司里的大部分工作是由软件和服务器自动执行的,需要人力的地方不多。

 

你可以说,互联网产品的使用者做了真正的工作,在这些产品用户的业余时间,当做休闲一样完成了工作。尽管对于使用者、程序员和一些信息技术科学家来说,Web 2.0 非常伟大,但它并没有为政府填充金库,也没能帮助到许多家庭的实际生活。爱上网的好多人都听说过Twitter 的大名,但直到2010 年,只有大约300 人在那里工作。

 

根据以下列表,我们可以看看一些顶级的互联网公司大致的雇员人数:

谷歌:20000

Facebook:1700+

eBay:16400

Twitter:300

 

你有了个大致的框架了吧?再次强调一遍:虽然这些公司“间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增加了收入,但主要的创新仍然来自于机器所做的大量工作,而非人工。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iPod—这个简直无处不在的产品—为美国创造了13 920 个工作岗位,包括工程师和零售人员在内。而这数字真的非常小。我们的确该为iPod 以如此少的人力创造了如此巨大的价值而鼓掌,但这也再次证明了,我们的许多创新与收入间的联系多么微弱。

 

顺便说一下,值得关注的是,因为听众购买单曲而不是整张专辑(或是通过非法下载的方式获得音乐),数字音乐已经令音乐工业中的很多人失业了。13 920 这个数字,完全没有把这些失业的人数计算在内。可以说,iPod 对于工作岗位的创造,纯粹的积极意义非常小。

 

这是为什么我们正在经历“失业型复苏”的一个原因,也是为什么失业如此集中在相对非技术工种中。如果你想在发展迅速的新经济领域,或者一些正在重新调试的传统经济领域获得一份工作,擅长信息技术是很有帮助的。但即便如此,这些工作岗位数量仍是不够的。

 

大量人口失业的同时,一些最尖端的公司却找不到他们需要的人才—我们正面临一个基本的技能错配,美国劳动力市场正迅速成长为分裂的两部分,一部分能跟得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一部分则不能。

 

互联网创造的价值是千真万确的,我在这里予以赞美,而不是谴责。没有互联网革命,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将活得更糟,几乎没有人会变得更好。然而,整体的图景是:我们正享受更多乐趣,其中一些是从互联网得来。而且也获得了很多更便宜的乐趣。

 

我们面临着利润不足的尴尬,因此无论是在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层面,偿还债务变得更难。这种形势意味着包括全球主权债务危机在内的金融困境将持续。

 

当今的科技奇迹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上作为不大。它们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除IT 专家外,没能让太多人重返职场。

 

互联网很好,但它仍然没法搭救经济中的创收产业。

 

科技先锋仍在继续行路,它已经为我们带来Twitter、更好的止痛药,以及在我们又老又病时延长寿命的方法。我爱Twitter,在我需要的时候,也爱这些止痛药。

 

自古以来我们就希望摆脱钱、钱、钱,然后发现一些对我们真正有好处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追求利润的产品。从某种关键点上来说,我们正在远离物质主义。

 

我们可能仍然渴望豪车,但是我看到许多人开始真正关注内在,他们愿意从事较低收入但更为有趣的工作,只因这些工作能提供更多的挑战和驾驭的感觉;我也看到很多有钱人热衷浏览网络,在乎他们的Twitter 记录,而不是购买钻石。

 

奇怪的是,如此大规模地远离物质主义——无论这种变化是不是一种美德——真的,真的令我们很痛苦。而我们活在当下的美国,亦正是活在这样的痛苦中。

 

-转载整理自书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