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 平安银行 橙e网
首页 > 大V论坛 > 论坛详情

据说… 中国股民存在一个潜在的危机!

行情分类:互联网金融  文章来源:凤凰财经  2015-05-22 18:15:03

字体:

导语

中国股民面临的潜在危机是,如果入市较晚,却依然希望赚得更多,会导致严重的惜售行为,丧失在牛市当中获利了结的时机,在行情出现反转的过程中,也就最容易被套。

 

中国A股又是接连3天的上涨,在牛市的轰轰烈烈进程中,关于A股是否存在泡沫,泡沫何时破灭的争论就一直不绝于耳。

 

高盛亚太区董事长史华兹今天在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国A股市场之后会远远高出4000点,但这是长期里会发生的,而非最近的趋势,我认为接下来一两年将会非常有挑战性,因为发展速度会变得越来越慢,但是从长期来看,我是一个看多者。

 

也就是说他并不看好中国股市这轮疯牛一直疯下去。

 

有一点股民一定要明白,在牛市当中,一旦入市较晚,就如同一个做零售的商人,以远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进货,不得不期望卖更高的价钱,以获得跟别人一样的利润,但成本决定回报率和出手的难易程度,相比那些更早入市的投资者,入市较晚的人本身就存在最后接盘者风险。

 

 如果入市较晚,却依然希望赚得更多,会导致严重的惜售行为,丧失在牛市当中获利了结的时机,在行情出现反转的过程中,也就最容易被套。

 

实际上牛市中入市较晚的人,恰恰需要比别人更快的节奏来应对风险,而不是更多的展现欲望。

 

 要明白一个道理,赶末班车的人,往往会错过末班车,因为当你需要赶末班车的时候,说明留给你赶路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A股为何总是难逃牛短熊长宿命

 

 相比于美股在过去七年时间的长牛、慢牛的曲线,似乎A股总是难逃牛短熊长的宿命。有机构数据显示,美国熊市持续仅10个月,牛市却长达32个月,牛市持续时间是熊市的3.2倍,牛长熊短态势明显。然而A股平均熊市高达27.8个月,牛市持续时间通常仅为12个月左右,熊市持续时间是牛市的2.3倍,呈典型的牛短熊长的特征。

 

 对此,有专家解释称,和美国股市200多年的发展史相比,中国的上交所、深交所仅有20多年的发展经验,无论在市场化程度上,还是在其他方面的制度建设上,还不够成熟。这就造就了中国A股市场上投机氛围浓郁,大家都乐衷快进快出赚快钱股市由此进入非良性循环,而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特点与此不无关系。

 

现在股市究竟有多大风险?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这轮牛市的过程。

 

 自去年9月底以来,一系列的宽松性政策从政策百宝箱里持续飞出,沉寂良久的资本市场终于被彻底唤醒。

 

 这一次的狂飙来得太过突然和猛烈,更诡异的是,它出现在实体经济持续下滑的通道里,过去两个季度的宏观经济表现是自2009年以来最低迷的。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高徒、招商迪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范棣表示,中国股市20多年平均投资回报为负,任何股民都不能幸免。他认为,总体上,90%的股民和投资者并没有通过投资股市得到任何回报。

 

 数据显示,到2011年,两市总共为企业融资近50000亿元,政府印花税收入约为6000亿元,券商佣金至少4000亿元以上,开户数达1.39亿户,实际开户数约为6000万人。

 

 截至2010年底,两市上市公司累计分红约5000亿元,加上基金分红约3000亿元估算,合计约8000亿元。

 

也就是说,中国股市在过去21年里,从投资者身上拿到的现金将近60000亿元人民币,而股市回报给投资者的是8000亿元人民币。

 

 股市投资者投入资金后,在市场买卖的结果是,集体亏损52000亿元,以6000万个户头来算,户均亏损为86600元。

 

总体上,90%的股民和投资者并没有通过投资股市得到任何回报。也就是说,股海淹死的总是股民。范棣说。

 

 兴业全球总经理杨东在致投资人的信中写道,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公司的股价已呈现泡沫……泡沫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不断膨胀,让我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可能很快会来临的再一次泡沫的破灭,由于巨额杠杆资金的进入,这一次的股价崩溃对投资者的伤害甚至可能超越2008年。

 

 综上所述,中国超级股市或到了最危险时刻,如果不加辨别地将资金配置在中国股市,投资者可能会遇到麻烦。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错综复杂的市场来看,投资者应当深思熟虑。

 

股市上涨最大赢家是谁?

 

 有分析认为,中国股市上涨的最大赢家是政府,在产生数以十亿美元计账面利润的同时,中国政府寄望于股市上涨带动经济、帮助债务负担沉重的国企实现改革。

 

 中国政府反复表达对股市上涨的喜悦。散户主导的A股市场市值跃升到了20.19万亿元,是过去一年的两倍多。这些升值飙升的上市公司中,有不少是中央和地方的国企。

 

不过,更大的好处来自股市上涨对于国企改革的推动,中国政府希望藉此改善更加广泛层面的经济表现。

 

 迄今为止,大多数投资者都已经对这样的愿望心领神会,于是纷纷涌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