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 平安银行 橙e网
首页 > 大V论坛 > 论坛详情

沪指狂破4800但很危险!证监会还有新动作 小心两个必杀点

行情分类:互联网金融  文章来源:21财闻汇  2015-05-26 15:49:51

字体:

沪指突破4800!两市成交首破2万亿

今日(525日)沪指高开高走,盘中接连突破47004800点,权重股集体爆发,军工、银行、券商、保险、房地产、电力等板块轮流拉升,而受监管风险影响,创业板今日大幅低开,盘中一度跌逾3%,失守3500点,随后震荡回升,跌幅收窄。

 

截至收盘,沪指报4813.80点,涨幅3.35%,成交额10793亿元;深成指报16351.1点,涨幅1.90%,成交额9537亿元。创业板跌1.39%,报3467.92点。沪指今日创逾7年新高4814.67点,收盘也创逾7年新高。两市成交金额首次突破两万亿,合计成交20330.3亿元,继上周五天量之后再创新高。

 

另外,多只分级基金B大涨,军工B、国防BHB、一带B、一带一B、恒生B等多只分级基金B涨停。另外,医药B涨近9%、地产B涨近5%

 

附段子一则:中午问基友 “买了啥”,基友说“呆逼”。我说“你才是呆逼"。 他说“一呆逼啊!” 我说“你全家N个呆逼,友尽!” 等把他删除好友后,好友申请里跳出一排申请信息 “...150266”。PS:还有一带一B哦。嗯,看的那么准,请抱好大腿。

 

有分析认为,今日打新资金解冻,回流市场,加快收集筹码步伐;同时监管层严查中小板、创业板中的高价股,净化规范股市发展,短期对创业板带来压力;此外传周末监管层严查场外配资,利在长牛,风格转换利好蓝筹。市场操作风格转向大盘,短期大盘有望继续前进,接力创业板,挑战更高点位,投资者应注意把握相关节奏和机会。

 

张育军调研证券公司 要求机构警惕两融风险

 

股市喜迎突破性大涨,但先别只顾着高兴,因为最近忙坏了的证监会还在行动。今天(525日)下午最新消息,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近日调研证券公司,要求机构警惕两融风险。

 

525日,腾讯财经获悉一份证监会官员内部讲话稿,这是522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调研证券公司时的一次讲话。

 

张育军称,2015年是风险管理年。现代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就是风险管理能力,证券公司始终要把风险管理放在首位。

 

他指出,全行业两融业务增长很快,但总体上经历的市场周期还太短,只有5年,而且基本上是市场上行周期,没有经历市场下行周期的考验。

 

他认为,全行业对两融业务的管理经验还不够,特别是对两融业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经验还不足。证券公司接下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两融业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和加强。

 

“这项工作必须由董事长、总裁亲自来抓。”张育军要求证券公司,加强担保品管理,加强证券标的物的管理,加强客户管理。要对两融客户分类,对于客户亏损情况、单一客户持仓集中度情况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要定期做压力测试,看看最坏的情况下,公司怎么预警、应对。

 

最新数据显示,两融余额已经突破两万亿元,其中融资余额达1.97万亿元,大量的杠杆资金,成为本轮牛市的驱动因素之一。

 

2015年初,证监会曾针对证券公司的两融业务,进行大范围的现场检查,并对多家机构的两融业务违规行为,开出罚单。同时对场外配资、伞形分仓等行为,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

 

在此次调研中,张育军指出,在当前日益火爆的市场情形下,更要提高警觉、未雨绸缪,切忌盲目乐观、疏忽大意、自我膨胀。证券公司要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比谁活得长,而不是冲刺短跑,图一时痛快。

 

两融疯涨 风险在扩大

 

A股两融已进入2万亿时代。据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520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已达2.01万亿元,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尽管两融业务此前已经过监管层严控、多家券商对担保折算率的调整以及部分券商对“绕标”等操作的叫停,但仍未能阻挡其再创新高。

 

与此同时,业内关于两融业务规模后续增长空间的争议也在不断增多。有观点认为,两融增速正在逼近券商净资本的财务极限。

 

亦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券商资本补充活动的增多,以及A股总成交量的活跃,两融业务在后市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半年增长超万亿

 

除了规模创新高外,今年以来两融增速也令人瞠目。去年底两融规模尚未达到1.03万亿元,5个多月时间融资融券规模增量已超过1万亿。而就在两融规模达到历史峰值的同时,520日的上证指数收于4446.29点,单日涨幅为0.65%

 

事实上,无论是监管层还是券商,均对增长过快的两融业务采取过“降温”措施,但未能阻拦两融增长。4月下旬,监管层曾要求券商对两融风险进行评估上报,并提出“控制经营杠杆”等七项要求。中信证券等多家券商曾于5月初大面积下调个股担保折算率,此外亦有部分券商对融资购买非两融标的的“绕标”操作进行限制。

 

风险急剧扩大 规模比例超日赶美

 

值得注意的是,另有外媒报道,中国股市的两融风险正急剧扩大,中国股市(上海、深圳两个市场合计)的融资融券交易余额截至519日已达到19678亿元,是2014年同期的5倍左右;融资融券交易余额的规模是日本的约13倍,同时相当于全球市值总额最高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近70%

 

证券公司在进行融资融券交易时借给投资者的资金要向银行融资,一旦证券公司破产,银行就会蒙受损失。

 

投资者在使用融资融券交易时,需要将手中的股票抵押给证券公司来借入资金。因此,在出现股价暴跌的局面时,投资者为确保偿还资金,就被迫出售股票,很容易进一步加剧股价下跌。这也成为1月下旬上证综合指数单日暴跌7.7%的主要原因。

 

钮文新:股市两融悠着点

 

现任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钮文新认为,两融目前问题还不大,但融资客还是应该悠着点。

 

股市投资的融资规模已经达到2万亿元,从市值看,2万亿元也就是总市值8%,按发达国家20%左右的比例,应当说,我们的问题还不大。但市场差异巨大,我们中国股市是一个还算不上成熟的股市,而且融资客大都为散户,而不是机构投资者。所以,正反馈效应会极其明显。所谓正反馈效应指的是:上涨的时候求钱若渴,贪婪不羁,以致市场不断上涨;反之,避之不及,抱头鼠窜,以致市场喋喋不休。

 

关键问题是,股票投资属于长期投资,而债务融资属于短期融资;股票投资属于无期限投资,而债务融资属于有期限融资。这里有个期限错配的问题。有人说,股票的流动性极强,任何时点都可以买入、卖出,所以完全可以做到期限匹配。理论上讲不错,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和理论相去甚远。因为,上涨的时候,融资买入的时点是分散的,今天多一点,明天多一点,然后逐渐累积;但卖出时不一样,很可能是累积的能量瞬间爆发,至少下跌时融资盘抛售的爆发力,会远远大过上涨过程。

 

这一点,融资客要千万小心谨慎。未来,不要等到市场真得见顶了再跑,那样恐怕你很难跑掉。

 

那什么时候跑?杨百万有句名言:不吃鱼头、不吃鱼尾,只吃鱼身子。也就是说,见到“鱼头行情”出现就是该跑的时候。那什么是鱼头行情?说实在话,难以判断,而且往往“鱼头行情”过程中,市场极度疯狂,何时是疯狂之巅?没人说得清楚。而这时候所考验的是投资者的修炼,看你何时能够理智地“见好就收”。又是一句虚头瓜脑的话,什么是“见好就收”?我们现在就“见好”了,收吗?我无话可说。但我们可以给您推荐一种方法:初起时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杠杆带来的快感,但越往后,越要降低杠杆,直至杠杆为零。如此可以让你变得更加从容面对股市沉浮。

 

别急,安静下来。企业需要时间去发酵那些对市场投资者的承诺,而股市投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一个“等”字——安静地等待。这就是巴菲特所说,股价涨上去可以是几天的事情,但企业做好了,不断赚来更多的钱,那可是需要按年计算的事情。

 

不过没关系,就算大盘下跌了,你只要拿到的是真正的好股票,而且你确实想和企业一起成长,那就不要过于在乎股价一时的涨跌,而前提是:不要借钱买股票,否则跌的时候你扛不住。巴菲特不是这样的做的吗?我们都很羡慕他,可真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巴菲特持股《华盛顿邮报》30年,收益率128倍。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人,刘元生,万科最大的个人股东,持股18年从未买卖,结果是:当年400万元原始股,18年之后变成27.68亿元市值。

 

我们会有这样的运气吗?毫无疑问,现在就是机会。纵观人类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史,股市的每一轮涨跌都预示着一批优秀企业的爆发式成长。所以,我们要有定力,而自己的定力源自自己的制度安排,如果你为自己的投资引入了融资制度,但你注定无法成为一个18500收益的刘元生。

 

许多人担心股市泡沫,经常从“南海泡沫”等历史上许多泡沫案例告诫我们,我们很高兴有人提醒。但我也非常清醒,泡沫是不能简单地类比的。第一,南海泡沫是欺诈性质的泡沫,而我们今天的股价上涨的基础不是欺诈;第二,股权资本偏爱新事物,这是天性,是嗜好,而新事物初期都没有利润,都无法用传统行业的估值手段去评价,这就是股市独到的特性。

 

A股疯狂下暗藏两个必杀点

以下内容转自凤凰财经

作者:牛锋

 

今天,沪指大涨突破4800点,创业板“破相”回调,短线走势背离。但技术面观测,两者均面临重大窗口考验。

 

传统意义而言,机构长、中、短线止盈盘将集中出现,存量博弈点到巅峰水平,对后市涨速及增量的要求极高,一旦突破失手,不排除短线人气逆转之可能。故表面火爆,但内在情绪风险极高。

 

普通投资者好比飞机乘客,对气流强弱的衡量,仅局限在一般感受之上,难以如机长一样做出理性分析与判断。当下A股气流超乎寻常,普通投资者宜加强谨慎,沪指与创业板指的窗口风险,非同小可。

 

财经君不是看空者,只是在疯狂市场下用技术角度为大家分享应该注意的风险。

 

国内消息面:

 

 

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警示有关泡沫

 

人民日报25日的头版头条聚焦中国重大经济问题,该报独家专访了“权威人士”,其在回应经济运行风险问题时提到,从一定意义上讲,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

 

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我国广义信贷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

 

在回答“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时,该报援引权威人士说,“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货币宽松疗效“失灵” 央妈或重新评估政策走向

 

银行间债券与票据市场利率显示,自央行降息降准后,流动性十分宽松,已有“泛滥”苗头。但辅助经济好转的效果却非常有限。央行416日至今在公开市场无动作,货币宽松政策面临重新评估,恰如人民日报援引所称:“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国外消息面:

 

联储由“鸽”转“鹰” 全球金融市场直面大考

 

上周五,美国劳工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核心CPI环比上涨0.3%,创20131月以来的最大增幅。美国4月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超预期加速上涨。消息面上, 美联储主席耶伦当日表示,美国经济将反弹,如未来经济走势与预期一致,今年某个时候加息是合适的。上周五,美元指数涨0.78%,收于96.14,重归95关口上方。美欧股市全线观望,主流大宗商品期货齐跌,伦铝、纽约铜跳水,原油挫至60美元隘口,黄金回到1200美元生命线。全球金融版图巨震,新兴市场股市也无法回避资金分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