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运动服装需求持续增长 1月份李宁线下销售或增长10%
来自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运动服装在农历新年销售稳健,预计运动品牌李宁在2017年1-2月份的同店销售都会温和增长,但增幅就会较上季为慢,主要受到去年12月推广产生的同系竞争影响,不过估计2016年四季度的强劲增长,可以延续至2017年,预计李宁线下商店1月份同店销售增长约10%。
记者此间在采访中了解到,业内认为,随着李宁集团在管理、运营和产品供应方面持续进行内部改善,加上运动服装需求可持续增长,李宁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预计未来净利润将继续增长。
招商证券分析师麦耀铨表示,李宁是中国领先的运动服装品牌之一,由于其内部成本控制以及过去几年的战略调整终于取得成果,预计2016年盈利会出现好转,鉴于基数较低,2016-18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7%,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2%。
麦耀铨分析,就历史数据来看,2008至2011年战略欠佳和管理不善导致李宁在2011至2014年成为表现最差的运动服品牌,盈利下降最多,市场份额损失最大。更准确地说,集团因为试图扩展到一线城市而放弃低端城市的大众市场,导致成本控制不佳和产品质量较差,平均售价却较高。不过,2011-12年运动服装市场崩溃,李宁进行了重大调整,如改善成本管理(产品采购和运营费用)和产品质量,降低价格范围。李宁像安踏、特步和361度等同业,把焦点重新投放于二级或更低城市的大众市场。由于李宁的经常性净利润率低于同业3%,而行业平均水平约为17%,预计李宁的经常性净利润率将从2016年的3%大幅上升至2018年的9%,因此其经常性利润增长将因运营去杠杆化而胜过同业。
麦耀铨表示,目前,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一般保持在非常分离的市场中,国际品牌目标定位为主要位于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市场,而国内品牌占据了大众市场,主要目标瞄准二线和低线城市。如果未来国际品牌决定通过引进低价产品扩张至低线城市,这可能会增加竞争并对国内品牌造成压力。不过目前尚未看到这种竞争的迹象,分析来看,由于成本结构的差异,国际品牌引入低价产品以匹敌国内品牌仍然无利可图。
而就李宁而言,麦耀铨认为,其业绩刚刚达到拐点,其较低的经常性净利润率意味着李宁集团的净利润对收入和成本的细小变动高度敏感,这也意味着业绩结果相比预测而言可能容易在大大低于预期或大大超预期之间波动,而对于李宁集团即将发布的2016年财报,可能会存在有更大机会高于市场预期。初步预计,2016年李宁经常性净利润将达到2.51亿元人民币,而2015年则亏损4300万元人民币。由于收入同比增长13%,加上李宁的产品组合/科技以及内部效率持续提高,预计毛利率同比增长1.7个百分点至46.7%和运营利润率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至6.4%,推动2016年的业绩增长。
麦耀铨谈到,2016-2018年,中国运动服装市场预计每年增长幅度将达到8-10%,特别是随着中产阶级增长和收入提升,中国人越发注重改变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识,业务增长主要受到政府政策和消费者对运动服装产品需求上升所驱动。加上市场持续整合,相信如同李宁这样的领先运动服零售商,将是这长期催化剂的主要受益者。
(二)纺织服装业出口恢复增长 受益美元走强
据中新网报道,2017年首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恢复增长。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10日透露,按人民币计,2017年1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656.8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纺织品出口664.1亿元,同比增长11.2%;服装出口992.7亿元,同比增长9.5%。
数据显示,2016年1-12月,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同比下降6.1%,其中出口同比下降5.9%。特别是12月,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同比下降12.1%,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2.9%。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是继2015年下降4.9%之后,2016年继续下降。然而,2017年1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恢复增长。
美元持续走强是此次纺织服装出口数据恢复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贬值,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曾一度失守6.93。这给我国纺织业带来出口形势的改善,有望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更多国际订单。
此外,国内纺织品牌持续国际化发展也推动了此次出口恢复增长。其实,早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纺织业一直在探索国际化发展,特别是服装产业推动国际化进程尤为突出。国内已有较多服装品牌正着手实施国际化战略,比如“杉杉”、“雅戈尔”、“鹿王”、“鄂尔多斯”等品牌都已经开始迈向国际,促使品牌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除品牌自身推动国际化发展外,众多品牌为寻求国际订单,不断对纺织面料生产进行技术革新,大幅提升了我国纺织品生产工艺,以求产品能达到国际化标准。这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从出口负增长中恢复提供了基础。
此外,1月20日,工信部、发改委等印发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此次《指导意见》的推出将促使我国纺织业进行新兴模式转型。纺织企业应顺应大众消费理念和结构性变化,把握新时代消费趋势和新消费人群,调整企业战略部署。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纺织服装业有望快速发展,相关企业有望快速受益。
今日《点睛》您可满意?还有更多精彩等着您~请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财经”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第一财经客户端,好内容为更好决策。
· 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美国服装企业人工成本面临攀高
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此间表示,正在研究税收、医保和贸易政策。业界人士对此给予高度关注。而特朗普在其推特上关于“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公开表态,也意味着正式拉开中美制造业战争的序幕。
业内人士认为,特朗普对抗中国制造业无非是四大武器:贸易保护、大型减税、基建投资、加息升值。而特朗普在上月的公开表态:“新一届政府将积极促使制造业回流,并将改善营商环境。”也使得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对于2017年的国际贸易走势充满了关注与猜测。
海通证券分析师于旭辉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同时,纺织品服装出口也是我国贸易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逐渐降低,近年来维持在13%左右的水平。就出口市场来看,美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第一大出口国,2016年1-10月份,美国出口占比达到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从出口结构来看,以服装出口为主,纺织品出口为辅,2015年,二者占比分别为61%和39%。
于旭辉介绍,尽管中美互为彼此在纺织服装领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且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占据着美国市场的绝对优势,但是,美国的贸易伙伴相对多元化,如若发生贸易摩擦,仍可以从越南、墨西哥、印度等地进行采购,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进入壁垒较低,很容易会发生订单转移,因此若中美发生贸易摩擦,将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形成利空。
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伴随着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美国制造业及纺织服装产业的总产值在GDP中占比持续下滑,1947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5.4%和3.5%,2015年则下滑至12%和0.2%。纺织服装产业在美国整个经济中的占比非常低。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760亿美元,包含有人造纤维及长丝、纺织品及成衣。分部门来看,纺织厂、纺织产品工厂、服装、人造纤维及长丝分别为307、232、139及82亿美元。2015年,美国纺织服装产业从业人数为57.93万人,仅占美国总就业人口1.52亿的0.38%。
于旭辉认为,纺织服装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特朗普若计划制造回流也主要出于解决就业的考虑,因此,即使发生制造回流,也不会使用大规模的机器替代,那么,高昂的人工工资将显著提升美国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使在人工成本相对低廉的中国,人工工资也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联发股份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成本构成为例,原材料是主要的成本来源,占比接近60%,工资是第二大的成本构成。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劳动力成本,美国制造业的平均周薪达到962美元(5万美元/年),而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年工资仅为55000人民币,差距明显。结合来看,于旭辉认为,短期内美国纺织服装产业不具备回流的基础。
不过,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盖新哲分析,综合考虑特朗普的民意基础、言论倾向、提名团队特征以及个人风格,预计美国对华贸易摩擦加剧的可能性较大,但不会退出WTO、发动极端贸易战,放弃TPP的同时会给RCEP和中美BIT谈判制造麻烦,未来还可能择机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发难。面对特朗普贸易政策所代表的全球化逆潮迹象,我国不能被动接招,应积极主动、动中求机,对外要推动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一带一路”伙伴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国内要兼顾好汇率的短期和长期视角,走好自己的改革开放之路。
盖新哲认为,加剧贸易保护、制造贸易摩擦会成为特朗普上台后的工作重点。尽管美国总统选举时的许诺与后期真正落实的政策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偏差,如尼克松的外交政策、里根的财政政策均有大幅调整,但美国总统在上任之初往往要在容易迅速突破、取得成绩的领域展开工作。考虑到特朗普的民意政治基础、稳定的贸易保护倾向、成熟的贸易政策团队,美国贸易政策方向上的保护色彩一定会更加浓厚,并且会选择一些影响力较大的重点行业制造贸易摩擦,如钢铁等行业。
· 本周聚焦
(一)纺织服装:“一带一路”战略利好纺织服装企业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大陆,东西横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大西洋南北线的欧盟,2013年人口约5亿,GDP为17.4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23.3%。西太平洋南北线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等在内的东亚经济区人口约21.5亿,GDP为17.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24%。这两大经济带合计占世界人口的37%,占GDP的47%。
推动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成长
“一带一路”能够给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带来,第一,国内各项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已经达到瓶颈,越来越多的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正在把产能进行跨国配置,而“一带一路”的五大经济走廊中,中巴、孟中印缅和中国-中亚有丰富的原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第二,随着“一带一路”中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稳步推进,纺织服装企业对外投资的综合交易成本、资金成本和政治风险将会不断降低;第三,一旦从新疆到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的多条国际货运班列在未来开通,货物交齐有望缩短一半以上,极大地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力。
新疆在其中战略地位最为突出
新疆一方面是丝绸之路的最核心地带,另一方面又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而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等战略布局,纺织服装业将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企业投资新疆有着几大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棉花资源,新疆是棉花产量大省,棉花资源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而且随着棉花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棉花的品质越来越好。其次,能源,新疆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电价即使较某些东南亚国家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未来能源放开,能源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第三,政策优势,国家通过发展新疆的产业来增加就业机会,先后出台了百万人就业工程与十大优惠政策,折合每吨纱有三千多元的补贴。
(二)中美双边贸易摩擦对我国纺服出口构成利空
中美贸易摩擦将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构成明显利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同时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第一大出口国,2016年1-10月份,对美国的出口占比达到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考虑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伙伴相对多元,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成熟,进入壁垒低,中美若发生贸易摩擦,将会对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形成明显利空。
短期来看,即使发生贸易摩擦,美国纺织服装产业产生制造回流的可能性较低。一方面,美国的纺织服装产业萎缩严重,总产值、就业人数均很低,短期内难以恢复;另一方面,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将明显提升生产成本。
订单外流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测算。如果中美发生贸易摩擦,最可能产生的结果是订单向国外转移,越南作为美国第二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因其产业配套相对完善、生产成本低、劳动力充裕等,最有可能承接订单的转移。假设,保持越南现有纺织服装产业总就业人数280万不变,出口比例保持90%,参考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历程,假设越南人均总产值保持每年0.5万美元/人的增长速度,测算越南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的总规模。(根据该预测,越南的纺织服装产业总出口在2025年达到1537亿美元,与越南纺织服装服装协会给出的2025年1650亿美元的差距不大,证明该预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订单承接能力的角度,我们测算,2017年纺织服装订单向越南转移带来的出口下滑预计在6%左右,影响相对有限。
中国无法通过贸易保护提升本国纺服产业竞争力。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属于明显的出口型产业,进口极为有限,并且也主要从印度等亚洲国家进口,因而无法通过提高对于美国的关税水平,阻挡美国产品的进入而提升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