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新兴餐饮受追捧 销售额增长较快
从昆明市商务局获悉,今年国庆和中秋“双节双庆”,这样“喜上加喜”的欢乐景象,为昆明的假日消费带来了不一样的景象,传统消费和新兴消费呈双增长态势。同时,传统商圈和新崛起的商圈人流量较去年均有增长,港式茶餐厅、冰淇淋餐吧、咖啡餐吧等新兴餐饮模式受到追捧,销售额有较大增长。
电子支付促进消费
为保障节日市场供应充足,市商务局根据双节市场消费需求和特点,组织协调大量商品投放节日市场。众多商贸企业也积极响应,采取多种多样的促销形式,为消费者送方便、送实惠。
“微信或支付宝支付减免、满额减、明折明扣、主题活动等促销方式,取代了以往的单纯打折、返券等方式,成为今年节日的主流促销手段,而且很多新品也参加了特惠活动,显得更加实在。”市商务局介绍,苏宁电器节日活动期间推出“线下门店扫码支付”,随机立减,最高立减4999元;昆百大推出“与国同庆、礼惠全城”活动,秋冬新款服装让利20%到50%,化妆品满额赠礼等活动,有效促进了消费增长。
此外,昆明各主要街道、广场、公园、商业网点节日氛围浓厚,迎国庆、中秋佳节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走出家门。
新商圈渐成新热点
节日期间,昆明市各大商圈人气较旺。除顺城购物中心、金鹰购物中心、同德昆明广场、柏联百盛、金格汇都店等传统商圈外,西山万达广场、南亚风情第壹城、红星爱琴海购物公园等新崛起的商圈人流量较去年均有增长。
从市场监测的情况来看,今年黄金周期间,消费品零售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金鹰购物中心“双节”首日商品销售额达412.5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07%。昆明市场销售热点商品突出,各种服装、家用电器、化妆品以及食品等全面旺销。金银饰品、各类彩电销售额也有不同程度增长。食品市场销售稳中有升,副食商场食品销售活跃。除各类促销手段以外,绝大多数商场、超市、连锁店、餐饮企业在节日期间均不同程度延长了营业时间,方便市民消费。
市民追捧新兴餐饮
美食永远是节假日消费的主角之一。“双节”期间,昆明餐饮市场节日效应也比较明显,各大餐饮企业抓住商机,在菜名、菜品上下足功夫。
老字号企业纷纷把当家菜更换成应景新名称,在菜品的配料和口味上也不断调整以满足食客的需求。硬件设施、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推出不同档次、不同品位、经济实惠的餐饮品种,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比萨店、烧烤店、寿司店以及港式茶餐厅、冰淇淋餐吧、咖啡餐吧等更为休闲的新兴餐饮模式深受市民喜爱,逐步显现多元化消费趋势,销售额有较大增长。同时,黄金周也是新人举行婚礼的大好日子,许多饭店、酒店婚宴在节日前已经抢订一空。
值得注意的是,为确保假日期间的流通安全和扩大消费,昆明市启动了生活必需品日报制度和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日报制度,清查了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渠道、包装质量、加工卫生环境。严把食品类商品的市场准入关,防止生产、加工、销售病害肉、注水肉、假酒、毒酒及改换过期包装标签食品上市流通,有效保障了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
(二)盒马鲜生探索新餐饮 能否对餐饮形成冲击
阿里巴巴自从2016年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后,一直致力于新零售业务的探索,而盒马鲜生则是阿里新零售的标志性产物,同时具备线上业务和线下销售,将生鲜超市和餐饮场景相结合,另外在物流配送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盒马鲜生自开业以来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前不久,盒马鲜生在北京上海等5个一线城市开设了10家新店,未来将继续在武汉成都等地开设门店,并且负责人向外界透露明年年初将正式探索“新餐饮”。那么,究竟什么是新餐饮?
虽然盒马鲜生尚未正式给出新餐饮的概念,但从盒马当前的经营模式和公开言论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测新餐饮的特点。其一,新餐饮的供应链更加完善,生鲜超市与餐饮店铺的一体化,极大简化食材的运送过程;其二,新餐饮的食品加工更快捷,通过应用智能化的餐饮设备,让食材加工的耗时更短;其三,新餐饮更加注重消费者需求,这与新零售的关键要素是一致的,尽可能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就餐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盒马鲜生的餐饮业务与美团饿了么等垂直电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与入驻平台的餐饮店铺进行合作,但盒马鲜生在食品加工及配送各个环节的参与程度更高,很大程度有利于餐饮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盒马鲜生的新餐饮仍在不断完善中,新餐饮能否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又将对餐饮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阶段来看还很难下定论。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国家有关部门出台行业监管意见 网售餐饮和药品须有实体店支撑
网订的外卖不知道哪儿产的?吃的药品不知道真伪?近日,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出台行业监管意见,要求“互联网+餐饮”、“互联网+药品”,必须同时有线下实体店支撑。
“现在的外卖平台上,各种美食商家,良莠不齐。有的食品,习惯了每天都吃,但却始终不知道实体店在哪里,是不是黑作坊也很难说。”在福田中心区一家写字楼上班的苏小姐告诉记者,“由于公司没有饭堂,每天中午吃什么就成了员工们最大的烦恼。除了自带盒饭就是点外卖。然而有同事寻访过这些‘美食商家’,有的在城中村巷子里大小还有一家实体店,有的压根就找不着。”
据记者梳理,经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统计,目前全国发证的餐饮企业有400万家,流通环节800万家,营业额3万亿元。实际数字远超于此,且网上订餐让人吃得揪心。仅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的网络订餐专项治理行动中,百度外卖、美团外卖、饿了么三大订餐平台225家问题餐饮店铺被下线。除了无证店铺,还包括部分看似有证,实际上冒用他人许可证件或伪造许可证件的店铺。其中不乏知名或连锁餐厅。
关于网络外卖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一直未停歇,治理也一直未止步。9月28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4部门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发布。记者留意到,该意见覆盖了从农田到餐桌,从服务到监管的餐饮质量提升的内容,包括明确网络餐饮必须有实体店和许可证,严格落实网络第三方平台和自建网站的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加强服务监督检查和网上监测,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而繁华商业区、A级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的餐饮店要求“明厨亮灶”全覆盖等。
互联网大潮之下,很多行业都逐渐呈现出新的样态, “互联网+药品”也是如此。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医药电商销售总额达到612亿元(含医疗器械)。如何降低药品企业的流通成本、提高利润,又保障老百姓的用药安全,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监管办法,十分急迫与必要。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决定取消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企业(第三方)审批。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对此,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再次明确:网络药品经营监管遵循“线上线下一致”原则。即网络药品销售者应当是取得药品生产、经营资质的药品生产、批发、零售连锁企业,开展网上售药网下要有实体店。其他企业、机构及个人不得从事网络药品销售。零售企业网售药品仅限非处方药。
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会同财政部日前还发布了新修订的《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记者留意到,该办法将单次举报奖励限额从原来的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进一步提高群众举报的积极性;规定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资金由地方财政部门纳入财政预算,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
三、本周聚焦
(一)前八个月全国餐饮两位数增长 十一黄金周餐企揽客别出心裁
“十一”长假不仅是旅游的旺季,也是餐饮业的好时光。今年恰逢中秋国庆双节重叠,去哪里玩、吃什么?成为人们每天都在想和做的事情。
《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部分餐饮企业发现,多数餐饮企业在十一黄金周期间生意兴隆,但也有企业生意相对平淡。
餐饮企业费心“揽客”
众所周知,我国餐饮行业从2012年开始转型,5年来不断变革理念、积极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从A股餐饮上市公司业绩中则可一窥究竟。
数据显示,广州酒家(603043)2016年的净利润为2.66亿元;西安饮食(000721)2016年为1235万元;全聚德(002186)去年同期则为1.3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黄金周营销近年来被餐饮企业十分看重。全聚德在2016年年报中提到,国庆黄金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5%,其中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0.44%。黄金周、小假期共计29天的节假日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73%,接待人次同比增长7.98%。
至于今年国庆中秋双节的餐饮数据,全聚德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暂时没有相关数据。
不过,10月8日,《证券日报》记者以订餐名义致电全聚德前门店,其相关人员对记者表示,过节期间就餐人员很多,今天(10月8日)会好一些,不用提前订餐。
另外,在北京以海鲜为主的清香阁酒店,双节期间营业额同比有所增长。清香阁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清香阁清真海鲜在2017年十一黄金周比2016年营业额增加3%。
除了推出各种促销活动,清香阁在对顾客服务方面也是要求严苛。“每桌都摆放沙漏,承诺客人点菜完毕后半小时之内上齐菜品,未上齐的菜品赠送给顾客。还有针对客人投诉的或制作不合格的菜品放入红冰箱,由厨师长带领厨师进行点评,降低不合格菜品的产生”。
可以说,餐饮企业为了抓住十一黄金周顾客的味觉,可以说是用尽心思。
以销售小龙虾而赚得钵满盆满的信良记,在此次黄金周期间销售额出现大幅增长。信良记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继小龙虾旺季过后销售异常火爆后,信良记的酸菜鱼产品成为今年中秋国庆双节中的黑马,销售额较前期增长近200%。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中推出的酸菜鱼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和大力认可。“我们将不断调配产品储存量,以满足市场的庞大急切需求。”
不过,相比上述十一黄金周营业额增长的企业,金百万今年双十一的营业额并未出现增长。
金百万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十一黄金周期间,散客人数下降,婚宴下降,人均消费增加。今年以来,或许与大量外地人离京有关,整体的增长幅度相对不大,不过,外卖在年内同比增长。“目前外卖占比达到35%,黄金周期间外卖单数下降10%,营业额下降7%。”
外卖增长迅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17年1月份—8月份,全国餐饮收入25110亿元,收入规模增速保持两位数水平,同比增长11.1%。
事实上,伴随着消费升级,餐饮业在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时代,外卖业也是与日俱增。
金百万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外卖主要以家庭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外卖已经被众多20岁-30岁消费群体所接受。据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16年外卖行业总体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占餐饮业总体的4%。
很少开火做饭的肖女士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她手机上不仅有百度外卖,还有饿了么等App,上班时在App上订餐,下了前点上餐回家就能吃上饭。外卖的便捷让肖女士很舒服,不用上街买菜下厨做饭,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干其他的事情。
“这5年来,我国餐饮消费持续走旺,这得益于百姓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更是顺应消费观念再升级、深化餐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结果,未来,在面向大众、走向智能的道路上,我国餐饮业将迈入发展新阶段。”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二)上海食品行业年底有望持证上岗
参考我国机动车驾驶员实行的分级管理制度,上海的食品从业人员也将实行类似管理方式,取得相应类别的合格证明。或许今年年底,上海的食品从业人员互相问起的将是“你拿A证、B证、C证还是D证?”
12种证明分A、B、C、D四类
目前,《上海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最快有望在今年年底施行。《办法》提出,上海将有12种“食品从业证”,即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明。
这12种证明分A、B、C、D四大类,分别对应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和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食品贮运服务提供者等四类食品相关行业;每大类又细分为1、2、3共三小类,分别对应三种岗位。按照《办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取得A1证后,方能上岗;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负责人,必须取得D2证后,才允许其带领员工从事该行业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办法》还明确了“1类证”等级最高,取得A1、B1、C1或D1证的相关人员,可以从事对应行业的其他两种岗位。简而言之,拿到A1证的相关人员,可以干A2或A3证的活。
补考不过,一年不能上岗
从目前的考核办法来看,上海食品从业人员将通过社会考核的方式取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明。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制定本行业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和考核题库,对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承担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师资人员进行培训,还应当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组织或者委托社会培训机构开展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
上海市食药监局透露,具体的考核内容涉及国家和上海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食品安全操作技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知识等。经网络在线考核合格的食品从业人员可以自行通过该系统取得相应类别的培训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两年。考核不合格且申请补考仍不合格的人员,一年内不再予以补考,也就意味着有一年时间不能上岗。
有证不等于高枕无忧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食品从业者持证就能高枕无忧。食药监部门强调,市区两级食药监管或市场监管部门将对食品从业人员培训考核情况随机进行监督抽查。监督抽查考核的结果将纳入相关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被抽查到的人员拒不参加或在考核中作弊的,都将视同考核不合格,在信用档案上留下记录。
除了持证上岗,在岗人员还要参加培训。《办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在岗期间每12个月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应当不少于60小时,其他食品从业人员在岗期间每12个月应当不少于40小时。
根据《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如果食品生产经营者被查实未按照规定培训、考核关键环节操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将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将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