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号观点】平安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总裁刘湣棠:紧随客户 与金融脱媒赛跑

行情分类:  文章来源:平安票号  2015-09-08 10:58:36

字体:

 

  形势变化比料想得还要快。

 

  十年前,一帮银行工作者在一起,聊及“金融脱媒”,大家基本还是一副泰然,没有人去怀疑大势,但也鲜有人真正坐立不安。而现今,在市场中能直接感知到,“狼“真的来了!有凶猛的,已经跃上了墙头,还有一群在墙根打转。面对眼前的一切,可能仍有人觉得太突然,不愿接受,而更多的,则是产生了不适感,焦虑万分。

  这种不适感,源于我们在传统金融体制中浸濡太久。过去"渐进"、“过渡"的改革模式,犹如一堵有形无形的墙,在为传统银行提供成长空间的同时,也造就了大家的路径依赖。如今,这堵墙要彻底褪去了,而习惯却还没有根本的改变。

 

  此时,墙外已是万物生长。

 

  股市和债市具有天然的生命力。尤其在国家战略的恩泽之下,这两个被银行视为脱媒罪魁的融资市场,已开始倔强生长,俨然要成为两颗参天大树。基金、私募和资管市场的崛起,也是毫无悬念的。然而,对于另外一股力量——以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横空出世,却超出了当年的想象。它的影响很可能是颠覆性的。应该承认,我们对金融文明演进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段子:“移动说,搞了这么多年,今年才发现,原来腾讯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谁能说,这故事不会在金融里反复上演。未来世界的金融格局,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最后的对手又会是谁,是抬手可撷的数据云?还是无懈可击的全民信用?

  有一点却是越来越清晰——进入开放和创新的新金融时代,那些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已知的和未知的金融业态,最终都会与曾经高高在上的商业银行一样,自由而平等地享有阳光、雨露和空气。传统金融和新兴金融,已经回到了新的起跑线上

  这是一场未知终点的比赛。前方已不是一马平川,没有哪条道路是一望到底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赛手都需要在摸索和改变中前行。在“脱媒”的丛林中,很难说谁会被甩在最后。现在考验大家的,是选择方向并适时调整方向的能力

  客户是我们陷入脱媒的缘起,也是我们走出脱媒的向导。未来环境怎么变不是最重要的,冒出怎样的对手也不是最重要的,而能紧随客户,在雾霭弥漫的丛林中奔跑,绝不掉队,才是根本的生存法则。

  无论是筹资者和投资者客户,都有一颗“去中介化”之心,并且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更加躁动起来。但本质上,他们不是非要脱离银行中介,而是在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对银行传统模式下的成本、效率、体验提出了新的抗议和诉求。以众筹融资来说,大众的自主意识在迅速觉醒,直接投融资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感和价值感,为此他们愿意改变往日的风险偏好。而在这前前后后,他们始终都没有真正脱离过中介,只不过是中介的性质改变了而已。传统融资中介的角色在淡化,投行中介、风控中介和平台中介在迈上台前。

  再放宽泛点来看两个问题。第一,间接金融占比下降是必然的吗?是的,这是规律使然。第二,未来70%或80%的直接金融就与我们无关么?答案是否定的。举世创新的时代,没有注定传统银行就应在“间接金融”里安度余生。跨界融合的时代,也没有人敢说传统银行就与“新兴金融”无缘。所谓“脱媒”,在你真正找到了存在的勇气和价值之时,它便成为伪命题。

 

  紧随客户,在脱媒的丛林中奔跑,我们准备好了吗?

 

  不想被变化的雾霭驱散,就请跟上客户的节奏。我们与客户之间,如果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是显然不足够的。紧扣客户的核心需求,打通敏感神经,时刻感知客户在市场中的脉搏和心跳,才可能与之同步。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跑向前头去引领客户,助其实现重大跨越,为其创造新的价值。以客户为中心,是深入骨髓的

  很快会发现,我们客户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新奇的想法越来越多,而我们偏偏又不是万能的。这时候,就得依靠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随时与外界进行能量嫁接和交换,把自己变得“近乎”无所不能。还想说的是,强大的整合能力向来都是以强大的专业能力为支撑的。专业能力越强,就越能在庞大的市场体系中找到位置,并为这个体系所需要。那么,服务客户的,就不光是我们自己,还有所在的体系。任何形式的脱媒,都脱不开这个体系。

  组织效率在影响我们的应变和行动能力。新金融组织的特点是“轻巧而灵敏”, 这一优势,在加速变化的环境里会更加凸显。客户所要的东西其实就两样:产品,以及提供产品的速度。当产品趋同时,速度便成为第一选择。有速度,才能在一场场的追逐中保持自如。不难想象,要在庞大的躯体中植入“快”的基因,让大象跳舞,将是持久的挑战。

  不是谁动了我们的奶酪,而是奶酪已经不是原来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