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白酒业复苏带来挤压式竞争 区域白酒要高端化
淡季不淡,旺季更火。2017年白酒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深度调整期和行业格局重塑之后,迎来了一定程度的复苏。随着国庆、中秋以及年底白酒消费旺季的先后到来,一线白酒企业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与之相比,在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升,物料成本上涨等背景下的区域白酒企业却面临着销售区域的挤压式竞争,在白酒消费的旺季来临时显现出生存危机。
旺季来临带动高端白酒消费
2017年上市酒企半年报显示,多数酒企实现了正增长。白酒行业一线龙头企业,贵州茅台、五粮液和洋河股份,都在高端白酒量价齐升的背景下,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据媒体报道,截至9月22日,茅台酱香酒提前完成全年43亿元的销售任务,销售额、销量同比增长226%和153%。9月20日洋河股份已完成全年任务,中秋配额已经基本抢完。
对行业发展,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近期判断称“大环境来看,白酒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成长周期”。
袁仁国援引行业数据称,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共生产白酒683.5万千升,同比增长6.6%,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68个百分点;白酒销量685.3万千升,同比增长6.48%,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275.47亿元,同比增长13.68%,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4.0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92.94亿元,同比增长23.5%。
除了领涨的传统高端品牌,在“双节”旺季来临前,剑南春、郎酒等次高端品牌也呈现销售上扬态势。日前,剑南春调整了核心单品水晶剑价格,标价最高提升至433元/瓶。二线名酒也均有不同程度涨价现象。
资深白酒专家晋育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秋、国庆双节销售旺季到来,次高端白酒需求量加大。其次,环保压力逐渐加大,今年以来对印刷包装领域限产、造纸产业控制严格、纸浆价格上涨等因素传导,纸箱和纸盒包装的成本上升。再次,在贵州茅台、五粮液等一线龙头业绩不断增长之后,次高端白酒也被市场和业内看好。
今年酒企缘何多数实现净利增长?据记者了解,自2016年以来,我国酒企通过改革,纷纷调整了经营策略和产品战略。不能适应的酒企或被收购、兼并,或关闭、转行,初步实现了市场出清,优胜劣汰。以白酒行业为例,目前已经进入了深度分化期。大洗牌下,中低端白酒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小酒厂或逐步被淘汰。
另有分析机构分析师表示,随着下半年旺季的到来,白酒行业发展有望再加速,其中“茅五泸”的业绩确定性较强,次高端优质酒企的业绩弹性较大。
二三线白酒的生存危机
与高端、次高端白酒“价量双提”相比,区域白酒和二三线白酒市场则显得有些 “难过”。
中泰证券分析称,行业调整期残酷的竞争迫使中小酒企面临倒闭窘境,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将持续被验证。以往县级酒厂靠县级市场能做到千万级别,靠地级市场做到几亿级别,随着一二线酒企将渠道、服务下沉到县城、乡镇,县级酒厂面临一线酒企的残酷竞争,抗分险能力弱的酒企和经销商被迫出局。
营销专家、山东温和酒业公司总经理肖竹青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对记者表示,以其所处山东市场为例,邻省的洋河公司已经将白酒订货会开到了县乡镇一级,通过请明星、搞事件营销等方式,抢占区域及二三线白酒市场。
另有白酒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其所在山东某县级区域已经有多家小酒厂来寻求兼并,而据其了解在相邻的河北省当地的区域龙头酒企目前也在面临高端白酒的抢夺,目前的市场是挤压式增长,“高端白酒多卖一瓶,区域白酒就少卖一瓶”。
肖竹青表示,随着互联网信息的普及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消费者对白酒消费也有了更多的品牌意识。在他看来高端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而在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酒企生产低端白酒就是在赔钱。
白酒行业专家蔡学飞对媒体记者表示,从2017年上半年白酒行业上市公司收入情况来看,净利润增幅显著,这主要是由于高端酒价格提高带来利润率的提高。不过,业绩增长需要白酒行业付出很大的代价,一是一线酒企在升级产品结构的同时几乎放弃了中低端产品的开发,二是一线酒企业绩增长带来二三线酒企生存环境的恶化。
肖竹青认为,留给区域白酒企业发力高端产品的市场已经不多,在酒瓶、纸箱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不发展高端产品的区域和二三线白酒企业只有死路一条。
(二)节日白酒销售平稳 茅台货源充足五粮液价格走高
国庆、中秋是白酒销售的黄金期,今年双节期间名白酒销量与价格表现又如何?
10月8日,记者探访了四川成都多家茅台专卖店及商超等渠道,并从一些经销商处了解到,今年白酒销售旺季出现在双节前夕,假日期间销售反“遇冷”。与此前飞天茅台货源十分紧缺所不同,目前茅台供应相对充足,五粮液终端价格稳步上涨。
除两家名白酒外,有一线销售人员称,今年节日期间高端酒的销售优势愈发明显,而部分次高端白酒及中低端白酒的表现则不那么亮眼。
茅台货源充足价格稳定
“店里有20多瓶茅台酒,还都是现货。通过茅台云商推送过来的话,今天就可以拿到所有酒。”10月8日,成都一茅台专卖店销售人员称。
而今年以来,部分渠道曾出现茅台酒一瓶难求的状况。为何经历了销售旺季之后,茅台酒的供应反而宽松起来?
前述茅台专卖店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由于今年恰逢8天黄金周,大量消费者出门旅游,茅台酒在节日期间的销售情况反而不旺。但他称,真正的白酒销售旺季,出现在节日到来之前。
某省一位茅台经销商表示,由于茅台酒的紧缺问题在上半年闹得严重,因此有饮酒需求的消费者往往在节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一部分需求量较大的客户甚至提前一个月就要求预留,“从上半年到现在,我们要么是没货,要么就是要求一个人只能限购两瓶。需求量大的,在我们确定不是‘黄牛’囤货的前提下,一般还得是熟人才会给留货。如果我们也遇上货源紧张,就会建议消费者到‘茅台云商’或者多跑几家商超、专卖店购买。”
由于该经销商一直执行每人限购两瓶的政策,其店内能保证每天的正常供应。其表示,手中的茅台酒应该能支撑到下一次到货。
但在成都某商超内,一位销售人员表示,由于超市内茅台酒价格一直维持1299元/瓶,因此节日前后销售情况都较好,甚至有经销商由于在厂商拿不到货而到超市大量进货。因为销售状况良好,该超市也维持每人限购两瓶的政策。
10月4日,茅台官方微博一则信息也透露了茅台酒双节期间的销售情况。其称,综合各方反映,茅台国庆、中秋“两节”期间市场表现可用“两个平稳、三方满意”来评价。据经销商称,茅台酒节日期间供货稳定、发货迅速、到货及时,保证了“两节”期间不缺货、不断货。同时,普通飞天茅台酒零售价均保持在每瓶1299元以内。
在前述某省经销商看来,今年的节假日市场还延续了近几年的一大趋势,即名白酒消费越来越以个人为主,单人购买量不大且以个人饮酒或聚会需求为主。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茅台酱香酒增长迅猛。据一位茅台经销商介绍,由于茅台酒供应长期紧缺,且茅台厂商近年来着力打造酱香酒使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今年节日期间买酱香酒的顾客明显增多。
五粮液批价再上涨
五粮液销售方面,记者节前探访成都的专卖店发现,彼时两家五粮液旗舰店,五粮液核心产品水晶瓶五粮液(俗称普五)标价均为969元,卖价为860元。“680元是去年的价格,今年还是要860元才能卖。”一位店员表示,五粮液货源充足。
据记者了解,今年双节期间,五粮液专卖店的“普五”销售价已达到969元/瓶。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曾有商超将五粮液终端价格调整至969元,五粮液旋即表示价格上涨是市场调节结果,而非主动为之。目前来看,这股终端调价潮似乎已波及到各区域市场。
节前,一位五粮液经销商曾对记者表示,其所在区域的五粮液一批价维持在810元~850元/瓶。
10月8日,记者再就节日期间销售情况向其了解。他表示,五粮液的批价有几十元程度的上涨,其销售高峰也出现在长假之前,排除个别大客户外,假期内其门店每天平均能售出数十瓶“普五”。“跟往年的节日状况差不多,但比我们预想的差了一点,主要是国庆、中秋期间茅台的供应跟上来了,五粮液的部分消费者转移流失了。”
对于业内传言五粮液下半年存涨价的预期,该经销商持认可态度。他表示,五粮液从9月19日起就针对四川、重庆的五粮液运营商暂停新品五粮液发货,具体恢复发货时间据市场实际动销情况而定,此举目的即在确保旺季价格能够企稳甚至稳步提升。该经销商认为,经过数年的自发调整及市场调节作用,五粮液的市场需求逐渐与供应匹敌,加上五粮液现在实行的按月配额制度和总量减少25%,五粮液在旺季有一定的涨价预期。
除茅台、五粮液外,其他高端及次高端白酒销售又如何?在前述商超内,一位店员表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高端酒的越来越多。节日期间由于国窖1573有优惠活动,平均每瓶825元,因此卖得最好。一些次高端白酒的表现就一般了。”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国产啤酒巨头业绩回暖 布局中高端寻求突破
国产啤酒似乎正在迎来回暖。近日,行业巨头包括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企业发布2017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在营收、利润、销量上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记者了解到,为了扭转近年来的行业低迷,国产啤酒企业纷纷围绕“高端化+去产能”进行转型,包括淘汰低端产能的工厂,推出各类中高端化精酿啤酒,并结合啤酒文化进一步讨好年轻消费者。
不过,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何勇表示,由于目前我国啤酒行业还处在结构性调整期,该调整期可能长达2~3年。行业是否真正回暖暂时还不能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啤酒企业纷纷进行产品结构的升级,未来啤酒将进入碎片化、个性化消费阶段。
市场触底回暖
从上半年财报来看,华润啤酒的销量为630.6万千升,同期上涨2.9%,实现营收157.74亿元,同比增加3.7%;而青岛啤酒期内销量增长2%至453万千升,营收150.63亿元,同比增长2.15%,净利润同比增长14%至12.25亿元。另外,燕京啤酒、珠江啤酒也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今年1~7月中国啤酒累计产量2781.7万千升,同比增长0.8%。啤酒行业的整体情况暂时告别了颓势。
颓势是从2015年开始的。来自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4年,传统啤酒销售量的复合增长率仅为3%,而2015年比上年度(2014年)甚至出现了3%的下降 。这一年,几乎中国主要的啤酒巨头销量都经历了转折性的下滑。同年,国产啤酒还创下了5年来的最低产量,减产了251.41万千升,同比下降了5.06%。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合伙人胡子聪表示,国产啤酒行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下滑,来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啤酒行业处于一个产能过剩的状态,生产商们都对这个市场很乐观,但忽略了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能力已经很高,从量值上看,类似于一个成熟市场的水平。第二,从经销商的角度来说,过去几年里物流成本的上升,他们没法从啤酒商手上拿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得另辟一些利润渠道。比如进口德国、荷兰的啤酒,他们便不会像以前那样用力去把工业啤酒的增量做好。另外,还包括天气、消费升级等原因。”
面对当时的行业低迷,国产啤酒企业纷纷围绕“高端化+去产能”进行转型和调整。珠江啤酒在2015年针对高端市场推出精酿系列,还投资2.5亿元在广西、东菀、湛江、湖南建立4条精酿生产线。在给记者的书面答复中,珠江啤酒同样表示:“目前正在建设精酿啤酒体验中心,计划年内开业,推出已研发出的雪堡黄啤酒、蔓越莓啤酒等精酿新产品。”华润啤酒也在其半年报中表示,集团通过优化产品结构,精心实施产销计划管理,做大中高档及罐装啤酒,以迎合消费者对高质量啤酒的需求。
青岛啤酒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得益于不断开发推出中高端产品,提升了中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毛利率,期内主品牌共实现销量212万千升,其中“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纯生啤酒”等高端产品共实现销量90万千升。公司将加快向以听装啤酒和精酿产品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升级。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总结认为,国产啤酒行业回暖,离不开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胡子聪表示:“本地啤酒巨头们早已开始改变产品结构,开发了更多利润高的中高端产品。原来啤酒产品可能只分为高端和低端,现在细分至五六个档次。拥有完整产品矩阵的啤酒企业在未来占有较大优势。”
“事实上,啤酒产量连续3年下降后,下滑空间已经不大,而2017年上半年触底小幅回升也在意料之中。未来啤酒将进入碎片化、个性化消费阶段,因此啤酒企业纷纷布局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可以说,产品结构多样化是产业结构成熟的必然结果。”何勇说。
行业挑战仍存
不过,对于国产啤酒行业是否真正回暖这一说法,业内人士似乎并不看好。何勇对记者表示,因为目前中国啤酒行业还在结构性调整期,该调整期可能长达2-3年。某啤酒品牌经销商文予生告诉记者:“目前的回暖是经济增长在单量上的体现,中高端啤酒的产品增加了。但是工业啤酒没有增加多少,未来的销售不一定是乐观的。”而在广州地区的啤酒经销商林天锋则认为:“2016年中国啤酒行业综合产能利用率仅为59%,而占据啤酒大头的仍是工业啤酒,它们在未来的表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对于价格低、口味淡的工业啤酒,麦肯锡高级分析师 Gordon Orr 曾经撰文表示,国产大众化啤酒的品牌形象并不高端,消费者认为那是他们父母和祖父母喝的酒。“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可替代饮品的增多,以及自身的品牌老化等,未来国产啤酒企业的日子并不会轻松。”林天锋说。
实际上,国产啤酒巨头并非没有通过啤酒文化的打造和营销活动来改善自身形象和销售。青岛啤酒方面对记者表示,公司围绕商圈、商超、社区来进行节日主题促销和路演活动,同时通过赞助演唱会、音乐节、体育比赛等方式,加大与粉丝现场互动的力度,比如在2017年亚冠联赛,青岛啤酒利用AR技术,推出“AR射门挑战赛”。珠江啤酒方面提到,在2016年公司举办了国际啤酒节、美食节、音乐会、各类艺术展等大型活动81场。而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珠江啤酒在广州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园开展了一系列啤酒文化节的活动。
不过,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在接受公开采访时提到了这样的说法。“中国啤酒业存在文化短板,目前的啤酒文化几乎都是复制和模仿西方国家,没有自己的中国式的啤酒文化。”
此外,进口啤酒带来的冲击仍然存在。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6年间,我国啤酒进口量仍在持续增长,从64203千升快速增长至646384千升,增长了近9倍。与此同时,80后90后新生代消费者的崛起,对于个性化啤酒的追求也在增加,精酿啤酒逐渐成为啤酒市场上不可忽略的部分。比如,啤酒巨头百威被视为了中国精酿啤酒市场的搅局者,它通过收购小型精酿品牌、精酿酒吧的方式抢占中国市场。
在广州经营着三家 Beer hardcore 啤酒商店的Lawson告诉记者,目前店内主要销售进口精酿啤酒,国产精酿啤酒的销售占比仅为5%~10%。“国内啤酒巨头在精酿上刚刚发力,业内其实很乐于见到它们能够用心在精酿啤酒的生产上,但是以后的生产线是不是能够保持现在这样的高水平,我个人还是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电商平台正在成为包括精酿在内的个性化啤酒销售的助推器。来自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2016年的数据显示,福佳、瓦伦丁、柏龙等精酿啤酒已经超过了珠江、燕京等传统品牌,成为了线上的热销产品。胡子聪告诉记者:“线上中高端啤酒的占比较线下高出30%~40%,因为利润、物流配送成本的关系,在线上去推广工业啤酒比较困难,以此为主的国产品牌在线上并不占优势。”
三、本周聚焦
(一)进口葡萄酒向内地渗透 内陆消费市场日趋成熟
近两年,我国葡萄酒进口总量额的增幅时高时低,有时还呈负增长,但诸多新兴口岸却始终维持较大增幅,其中还包括一些内陆口岸。
沿海中小港口的葡萄酒进口量额远高于全国
今年初,有媒体报道:据江苏常州检验检疫局统计,2016年常州进口葡萄酒货重达253.9吨,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货值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长54%。常州地区2016年新增了26家葡萄酒进口商,带动了常州口岸葡萄酒进口业务的显著增长。
另据报道:江苏南通检验检疫局统计,今年一季度共检验检疫进口葡萄酒96批,57.6万升,分别同比增长39.13%和21.19%。
而今年一季度,中国大陆地区葡萄酒进口量同比仅增长8.7%,进口额则同比下跌1.6%。
进口商选择中小口岸原因:综合成本低于上海
为何葡萄酒进口量额在这些沿海的中小型港口的增幅如此迅猛?WBO联系上在南通口岸清关的江苏圣果葡萄酒供应链有限公司,该公司营运总部总经理张鑫春告诉WBO:“这要归功于南通市如皋港新建的保税园区吸引了像我们这样的进口葡萄酒公司入驻。”
据了解:南通口岸此前并无葡萄酒清关,起点较低,而如今葡萄酒企业入驻,增长率无疑十分明显。
谈及为何选择如皋港,张鑫春表示:如皋港提供了便宜的仓储,通关效率也非常高,人员成本还低于上海这样的大港口,有效降低了我们的成本。如皋港距离上海港口仅100多公里,非常近,我们的货物在上海港换成驳船进入如皋,国内外物流与传统口岸没太大差别。
对于此问题,WBO也采访到在温州口岸清关的温州葡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陈有进表示:像上海、厦门这样的大港,集装箱多,港口非常拥堵,从而导致通关速度较慢。而小口岸量小,效率会更高。此外,报关量对一座城市的GDP有贡献,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更好的服务来增大小口岸的通关量。
内陆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培育了内陆进口商
除了沿海中小口岸,同样的情况也正发生在内陆口岸。
根据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统计数据,2015年重庆两路寸滩共受理进口葡萄酒651货物批,共计144.8385万升,同比增长40.41%。去年全年寸滩口岸进口葡萄酒货值达565.2531万美元,同比增长33.15%。
WBO查询到重庆2016年数据:2016年,重庆口岸瓶装葡萄酒进口量同比增长33.68%,金额增长32.43%。双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
而在重庆口岸这种内陆港清关的酒商,其市场都针对川渝。以法国翡马酒庄集团为例,该集团入华后,货物一直通过长江航道的江海联运,在重庆口岸清关。今年,该集团还尝试通过中欧班列在成都口岸清关。主要原因正由于其核心市场一直在川渝地区。
在陈有进接受WBO采访时,他也指出:在温州清关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他公司在温州及周边地区的销量较大,从这里清关,国内物流更近,可节省物流费。
WBO认为:出现此种情况,也代表着中西部不少城市的消费者对葡萄酒的接受度愈来愈高。
区位优势催生格鲁吉亚报关量额猛增
因为区位原因,新疆市场上格鲁吉亚葡萄酒增幅也非常之高。
据新疆当地媒体报道:据统计,霍尔果斯口岸自2015年首次进口格鲁吉亚葡萄酒以来,进口量逐年递增,2017年1-2月进口量3756吨,货值515万元,同比上涨13倍。
在该口岸清关的酒商,北方箭达霍尔果斯两家酒类门店负责人佟文瑞告诉WBO:“从格鲁吉亚通过汽车陆运至霍尔果斯,只需13-15天。相比海运而言,陆运时间更快。由于今年我们有赶时间的新货要上,故更多选择了陆运。”
基于此种便捷,新疆早在去年就成为格鲁吉亚酒在中国最主要的市场。有报道称:2015年新疆消费格鲁吉亚葡萄酒的数量约为40余万瓶。
据佟文瑞介绍:以前霍尔果斯口岸主要供新疆本地,但由于新疆本地市场已日渐成熟稳定,口岸越来越多的格鲁吉亚酒开始发往内地,包括江浙沪地区。
(二)燕京啤酒漓泉公司1-8月产销量71万吨
2017年9月26日,桂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晓武与相关部门和城区有关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到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工作调研,加快推进企业新项目建设。
今年1-8月,燕京漓泉公司共产销啤酒71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0.48亿元,上缴税金4.44亿元,利税总额7.45亿元,为全年任务目标的实现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此外,燕京漓泉公司“100万吨产能填平补齐项目”,一期工程柔性生产线已于今年8月正式竣工投产,填平补齐二期工程的易拉罐生产线建设也在有序进行。张晓武指出,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环境,市直相关部门和城区政府要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