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2017服装产业八大新动态 机遇、红利、挑战、压力并存
动向一、产业链延伸和生态圈战略
2015年和2016年,诸多服装上市企业宣布推行生态圈和产业链延伸战略,2017年预计这个趋势仍将持续。
江南布衣上市后宣布将打造服装生态圈。江南布衣集团去年在香港上市,据报道,其官方人士近日表示,目前正在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里包括了男装、女装、童装、家纺,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品类,并会向国际市场扩展。
搜于特继续推行产业链延伸战略。2016年底和2017年初,搜于特先后发布公告,宣布以9.4亿元增资三家子公司,发力服装行业品牌管理、创意设计、供应链管理三大环节。
动向二、并购整合
2016年,在并购重组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仍有不少服装企业发起并购事宜,通过并购推动其转型战略。2017年将继续延续这一方式。
摩登大道1月12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发行的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有条件通过。摩登大道去年11月发布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共4.9亿元收购武汉悦然心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据悉,悦然心动主要从事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及运营。
1月18日,维格娜丝就其收购TeenieWeenie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发布进展公告显示,该公司与上海赫为时装有限公司、杭州金投维格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注册成立了南京金维格服装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维格娜丝将通过金维格以增资的形式,实现对衣恋香港及其关联方持有的TeenieWeenie品牌及该品牌相关资产和业务的收购。
维格娜丝于2016年8月开始谋划这桩被外界称之为“蛇吞象”式的并购事宜,宣布于2016年11月28日通过收购预案,拟以现金方式收购衣恋时装香港有限公司持有的TeenieWeenie品牌及其相关的资产和业务。
动向三、加码运动休闲等细分产业
据报道,奥康国际董事长王振滔近日表示,公司对业务作出调整,主营鞋类业务将从商务男鞋转向休闲时尚及运动类产品。有消息称,奥康国际表示传统鞋业市场已进入发展的“瓶颈期”,相对于女性消费者的多样化,男鞋市场也需要转型。
另据报道,近日安踏联同《经济学人》发表报告,称内地人口老化,预计在2020年,逾半人口为40岁以上人士;至2030年,其占比会增长至逾7成。报告称,随着人口结构改变,社会消费力会上升,预期2020年运动鞋服销售额比2015年增加54%,至2540亿元人民币。
2016年,服装行业整体业绩偏冷,相比较,体育运动服饰市场呈暖色,处于复苏上升期。2017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消费升级,户外、体育以及婴幼儿、童装及至银发经济、环保等细分市场或有更大潜力等待挖掘。
动向四、转型跨界
2017年,服装行业转型跨界、重组洗牌的态势仍将持续,推动产业整合升级,格局分化。
星期六股份有限公司1月6日发布公告称,星期六及全资子公司广东兆博时尚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设立的佛山星期六时尚产业并购投资合伙企业,将以现金的方式收购OnlyLady母公司时尚锋迅83%股权及闺蜜网母公司北京时欣80%股权。交易完成后,时尚锋迅与北京时欣将纳入星期六合并报表范围。星期六称,将借此向“打造时尚IP生态圈”战略转型升级。
1月6日,步森股份发布公告,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名称由“北京星河金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北京星河金服集团有限公司”。此举或意味着步森将进一步向金融服务领域转型。去年步森股份称,拟在合适时机剥离原有服装业务。
动向五、新技术和新经济模式
据报道,奥康鞋业近日在浙江温州发布了其“C2M”高端定制战略。据悉,“C2M”即“顾客对工厂”,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将不同的生产线连接在一起,运用计算机系统随时进行数据交换,按照客户的产品订单要求,设定供应商和生产工序,最终生产出个性化产品的工业化定制模式。最新的脚型测量仪在当天的“C2M”高端定制战略发布会上首度亮相,通过现场演示,这款脚型测量仪可以在15秒之内通过镭射准确量出顾客的脚型三维数据,经过云计算及大数据分析,把生成的数据传输给工厂进行定制生产,并在几天之内快递上门。
另据报道,耐克近日发售了一款名为“HyperAdapt1.0”的运动鞋。穿戴者穿上这款鞋之后,感应器会自动系上鞋带,使鞋子贴合穿戴者脚部形状。据网媒消息,这款鞋子标价720美元,目前在ebay上已经炒到了近3000美元。此前,彪马也推出了类似的跑鞋,安德玛也在“纪录装备”产品线中加入了三款新跑鞋,新产品使用了智能工具来感知跑者的运动状况。
2016年中国经济、世界经济都发生了许多变幻不定的黑天鹅事件,但新技术加速变革的趋势却是大势所趋。2017年初,阿尔法狗下围棋横扫人类的事迹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的时代或许真的要来了。2017年及至将来,技术、时尚和资本三者的结合将愈加紧密。
动向六、IPO上市窗口期
1月9日,宁波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2017年首家上市的时尚服饰企业。公司首次发行5500万股,募投资金将主要用于营销网络建设、太平鸟慈东服饰整理配送物流中心以及信息化系统建设。
1月10日,广东皮具企业万里马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万里马主要从事皮具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运营及市场销售业务,主要产品为自有品牌“万里马”、“SaintJack”皮具产品,并代理销售“Oilily”国际品牌产品。
1月13日,证监会核准安正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安正时尚拟登陆上交所,计划募资12.18亿元,拟投入供应链中心改扩建、营销网络建设、研发中心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
1月13日,牧高笛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过会获得通过。牧高笛拟登陆上交所,计划募资3.84亿元,其中2.87亿元投向“一站式”营销渠道建设项目。
按照监管层近期的表态,2017年IPO会维持2016年下半年加速发行的态势,至少目前没有放缓的迹象。随着太平鸟、万里马、安正时尚和牧高笛等时尚服饰企业在2017年陆续登陆资本市场,或将有更多服饰企业在2017年紧随其后。
动向七、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渠道模式
优衣库宣布,新年期间,优衣库携手支付宝,将AR技术和店铺购物体验相结合。1月11日至26日,优衣库在中国大陆约400家门店发放红包,消费者到店使用支付宝AR扫码支付宝logo即可领取包含代金券和现金的红包。优衣库方面称,这是公司首次将AR(增强现实技术)与店铺购物体验相结合的尝试。去年双十一,优衣库尝试了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一是部分精选商品线上线下同步优惠,消费者可直接到店购买;二是消费者线上下单,可选择到门店自提。
另据媒体报道,淘品牌茵曼已从全国近400家线下体验店筛选出15位加盟商,为茵曼“千城万店”项目提供决策建议。茵曼“千城万店”计划起源于2015年7月,旨在布局线上线下全渠道,其具体运营模式为从品牌粉丝中筛选加盟商,将线下店作为社群运营据点,自主举办社群活动,并可获得集团支持及服务。
全渠道模式的流行,实质上亦是供应链效率提高的结果,移动支付、人工智能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线上和线下渠道界限进一步模糊。5G和物联网时代将要到来,全渠道模式将成主流。
动向八、电商零售巨头加码服饰业
据报道,1月12日,京东发布了《2016中国电商消费行为报告》,显示京东对新用户的吸引力已经从手机数码等电子产品发展到了以服饰、消费品类为主。报告显示,在京东所有覆盖的服务省份中,男装和女装占据了京东新用户首次购买商品的前两大品类。
而京东从去年就开始加码服装板块,除联手EVEdeCINA、KevinKelly、NE·TIGER等珠宝品牌亮相伦敦时装周、举办新锐设计师展览之外,还推出“京·制服饰”定制频道,将定制流程模块化后搬到了线上。
另据报道,亚马逊希望通过推出自主的运动休闲品牌,跻身美国大型服装潮流之列,其竞争对手将有露露柠檬(Lululemon)、Gap旗下的Athleta、安德玛(Under Armour)以及耐克等顶级运动品牌。去年,亚马逊推出了8个服装品牌,包括休闲男装、女装以及童装、配饰等。
投资分析公司Cowen&Co.去年10月份发布报告称,亚马逊预计今年将超越梅西百货,成为美国最大的服装销售商。Cowen分析师称,亚马逊的服装和配饰销售额今年预计将增长近30%,达到280亿美元,而梅西百货相比之下将下滑4%,至220亿美元。随着亚马逊销售额的增长,其在美国服装市场的份额也将出现增长。
电商巨头加码服饰业,或许可称之为线上的“快时尚”趋势,巨头们有新技术、有大数据、有消费者需求分析、有物流系统、有供应链管理、有流量入口,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去卖衣服呢?
(二)盘点——2016服装圈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
低迷,多位业内人士用该词形容刚刚过去了2016中国服装产业。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2016年上半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量仅微增0.71%,比2015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服装出口更是量价齐跌。
截至2016年三季度,目前服装领域28家上市 公司总营收692.51亿元,净利润89.71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47%。进入“百万元俱乐部”的上市公司仅有海澜之家和雅戈尔两家。服装业陷入了“寒冬期”。
尽管有品牌在这场寒冬之中“折戟”,寒冬之中依旧有春意,2016年服装圈显示出了哪些热点,引领2017年走出低迷呢?
热点1——泛时尚生态化反
代表企业:朗姿
互联网时代早已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圈子”的竞争,百度、阿里、腾讯、小米各自有各自的圈子,圈子里有一大波独特的产品,彼此关联,于是有了个高大上的新名词——生态化反。
时尚圈的生态化反尚未形成规模,但已悄然开启了准备工作。2016年年中,著名服装品牌朗姿收购国内医疗美容机构米兰柏羽,并筹划定增资金投向医美板块,打造其“泛时尚生态圈”。
曾经,朗姿是国内高端女装发展的样本,上市前三年,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58%,2011年成功登陆中小板,一骑绝尘成为国内服装细分领域第一股。上市当年实现营业总收入8.3亿左右,净利润达2.09亿元,同比涨幅达96.2%。然而五年来净利下滑超六成。朗姿向医美领域进军,泛时尚产业的生态化反能否质变,2017年将见分晓。
热点2——中国服装奢侈品基因显现
代表品牌:MISUITY米休缇
中国服装有望成为国际奢侈品大牌,基因终于在2016年显现。
尽管这一年中国服装业的低迷,业绩下滑、关店潮频现,连习惯了每年例行涨价的奢侈品大牌都采取了“不调价”策略。
但是以MISUITY米休缇为代表的高端服装品牌在 “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找到了自己的全新定位。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不是过剩的普通服装,高端人群希望通过定制化、个性化的服装展现自我性格,但市场上很难满足。不惜成本选择最好的原材料,按照中国人的身材、需求做独特的产品,只服务塔尖上的消费者,使得MISUITY米休缇在2016年服装业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逆势增长了96%。
然而一年的逆势增长并不为奇,朗姿、贵人鸟等诸多品牌都曾有过逆势增长的年景,关键是米休缇能否继续坚持这种不惜成本精心做高端的方式,让品牌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奢侈品是“多数人知晓,少数人拥有”,接下来MISUITY米休缇还要在这件事上做好平衡。
热点3——“蛇吞象”式海外并购
代表企业:维格娜丝
中国企业“蛇吞象”式的并购越来越不稀奇,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都是如此。但服装企业“蛇吞象”式的并购,维格娜丝开了先河。
2016年9月3日,高端女装品牌维格娜丝(603518.SH)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收购E-Land Fashion Hong。Kong Limited(衣恋时装香港有限公司)持有的Teenie Weenie(维尼熊)品牌及该品牌相关的资产和业务,交易预估值约为人民币57亿元。
维格娜丝2014年上市至今拥有创办于2003年的高端女装品牌V-Grass 和2015年8月以1.35亿元收购的定位奢侈品的云锦产品品牌。2016年上半年,维格娜丝的业绩现颓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亿元,同比下降15.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92万元,同比下降60.78%,扣非后净利润为3818.52万元,同比下降45.15%。
服装行业战略专家、UTA时尚管理集团中国区总裁杨大筠认为,国内品牌在产品企划、研发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品牌打造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并购成熟的海外品牌成为上市企业扩大发展规模的一条捷径。
热点4——秀场与演唱会的跨界
代表企业:太平鸟
2016年10月23日,太平鸟在宁波启新绿色高尔夫俱乐部举办了一场万人演唱会,以此庆祝自己的20岁生日,首次将秀场搬进了音乐节,开服装营销创新的一套新玩法。
时尚爱娱乐,在泛娱乐化时代,将时尚融入消费者的生活场景,吸引其注意愈来愈重要。以往时尚与娱乐的跨界往往是“明星代言”,奥斯卡、嘎纳这些国际电影节上,当红明星们穿着国际大牌当季服装走红毯,引领时尚行业。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秀场上的服装总是穿不进生活之中,太平鸟的这次跨界就是要“接地气”。
这种方式让太平鸟于2017年1月9日顺利上市 ,当天市值突破145亿元,之后却遭遇砸盘,上市公告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太平鸟营收接近40亿,净利约为1.6亿,同比下滑超过20%,同时流动负债超过30亿。目前,净利下滑仍在持续。基于此业绩,太平鸟预估2016全年净利较前一年下降至少14%。
2016年的前9个月,太平鸟的门店平均每天新开1.5家,比前一年增加了400家以上。目前,太平鸟门店超过4200家。随着门店扩张,各项成本激增,而新开门店的利润增长却较为缓慢。接地气的跨界营销只是在玩炫,做实业绩是关键。
热点5——关店潮蔓延至本土品牌
代表企业:一大波服装企业
服装企业关店潮最初是由奢侈品大牌“传染”而来。LV、Prada、Zenga、Burberry、Gucci……说得上的奢侈品大牌2016年都有过关店历程,主要受到租约到期和策略调整等因素,这不得不说,曾经奢侈品在华增速过快,国际品牌高估了中国市场的消费力,随着“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对品牌影响相当之大。
而国内一大波服装企业与奢侈品大牌一样,也面临着地产租金上涨的压力,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百货客流减少,单店利润下滑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波司登关掉了5053家门店及专柜,七匹狼关掉了519家,361°运动门店精简355间,贵人鸟354家,艾格236家,特步200家,佐丹奴190家,哈森股份112家,拉夏贝尔79家,卡宾47家,朗姿股份29家,利邦19家……
事实上,关店并非一件坏事,过去中国服装品牌在开店这件事上规划过于粗放,如今关停这些经营不佳的店铺,集中精力做精品是服装企业自我成长,强化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新方式。
热点6——“哑铃效应”明显
代表品牌:YELENA-MARGERET
哑铃效应就如同我们常见的哑铃,中间小两头大。一边以ZARA、H&M、优衣库、绫致旗下的ONLY、 VERO MODA,赫基国际旗下ochirly、Five Plus,格风服饰旗下的歌莉娅为主要阵营的快时尚品牌占据了服装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另一边则以个性的小众品牌撑起了另一半市场,YELENA-MARGERET瞄准了30~45岁这群热爱都市生活的白领女性,找到了自己个性化的定位,毕竟中国大部分女装都盯年轻群体,熟龄群体遭遇“中空”的尴尬。
不仅是玛格丽,Malabata等品牌这一年无论从开店数量还是店铺单店业绩等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可谓是2016年女装业的“新锐”。中国的服装业大而不强的原因在于多数企业处在传统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利润率低。现在必须转型升级,到了做品牌的时代。做产品也做品牌不同在于需要不断创新,发掘消费者需求,全方位跟上时代的节拍。
热点7——服装业要在资本市场“讲故事”
代表品牌:JNBY
2016年,不少服装品牌向IPO发起冲击,著名的淘品牌韩都衣舍获准正式挂牌新三板,太平鸟于2017年初终于圆梦IPO。借助资本的力量能够让品牌有更长远的发展,因此很多服装品牌纷纷谋求上市,但上市之后的路并不平坦。
在港上市的杭州的服装集团JNBY江南布衣(03306.HK)上市一个月差点跌破了发行价,江南布衣集团曾在招股书中指出,奢侈品牌或快时尚品牌等其他细分市场的公司可能决定进入中国设计师品牌时装市场,并开发在消费者中更受欢迎的新产品,激烈的竞争加剧可能会导致减价、营销开支上升及失去市场份额。
显然,谋求IPO的服装企业学会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才行,但无论是JNBY还是目前A股上市的20多家服装企业,讲资本故事的功夫尚需加强。
热点8——以沉浸式营销重塑线下
代表品牌:拉夏贝尔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逛街不是去购物,而是看电影、吃饭,实体门店里消费者沉浸的时间越来越短,重塑零售如何让消费者在门店里多待一会儿成为了新课题。
观察家们发现,中国消费者社交的主要方式就是聚餐与喝咖啡,于是连Gucci、Rimowa、奔驰这些大牌们都跨界做餐饮了,中国服装品牌也不甘落后。
2016年6月,拉夏贝尔宣布其全资子公司 LaCha Fashion 1 Limited与香港 TNPI订立投资合作协议,以375万美元,约合2470万元人民币获得该公司20.75%股份。通过此次交易,拉夏贝尔便可引入TNPI所有经营权的意大利咖啡品牌Segafredo,在服饰店铺内设置咖啡店,融入美食、时尚及生活用品等休闲元素,这与拉夏贝尔本身的大众休闲女装定位相匹配。
沉浸式营销能让消费者在所处的环境中“忘我”,实现对品牌的认可,但吸引消费者在此喝茶聊天能否带来服装品牌实际销售额的增加,尚需时间检验。
热点9——三级分销折戟
代表品牌:小黑裙
服装业的低迷让很多品牌寻找新的营销模式,毕竟传统的经销模式设计周期长、回款慢、供应链复杂,服装业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做全新的改造。三级分销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8月上线的小黑裙项目,正是依托三级分销体系这一独特的商业模式获得了洪泰基金2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之后又获得了腾讯投资的2000多万元的A+轮融资。三级分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采取了“无限裂变”的圈子理论。品牌商可以发展三级分销商,每一级分销商均可以往下发展两级分销商,由此分销商可以无限裂变,享受下线卖产品的佣金,三级分销席卷整个微商圈。
近日拥有700万粉丝的知名电商“小黑裙SOIREE”微信公号突然被封,小黑裙的新微信公号“SIMING小黑裙”已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微信商城。消费者可以直接点击购买,无需再通过“代言人”进行购买。此前在三级分销模式中,约30%的钱用来返还给分销体系。
服装零售业态的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互联网思维注入服装业也不是做电商、微商这么简单,创新还要不断注入新思维并勇于试错。
热点10——并购式扩张
代表企业:歌力思
2016年4月25日,歌力思全资子公司东明国际完成了唐利国际65%股权收购。收购完成后,华悦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由此前持有唐利国际80%股权变成35%股权。6月29日晚间,歌力思拟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复星长歌持有前海上林的16%的股份,取得前海上林的控股权。通过本次交易,上市公司通过ADONWORLD间接取得IRO公司的控股权。
在宏观经济走势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大公司小企业都在谋求新一轮的转型。有资本有实力的大公司迈出的第一步就是用既有的产业优势,以并购的形式,整合更多的优质资源。而企业的海外投资更像是在造势,继而实现资本运作。通过并购,一来,可以丰富产品线,弥补自身短板,二来,也可以做大公司的市值规模。但管理学家们早就说过,并购的失败率相当之高,通过并购式扩张,接下来的风险更大。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纺织行业缓中趋稳 体系化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
为深入贯彻《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品牌建设有关精神,推进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实施,构筑纺织服装品牌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1月1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承办,哈尔滨红博商业、黑龙江省服装鞋帽行业协会协办的主题为“融合·智汇”2016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年度工作会议在哈尔滨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致辞时表示,2016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一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创新调整的一年,也是品牌建设不断接受考验,重构竞争优势的一年。过去的一年,纺织行业总体保持了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孙瑞哲介绍,2016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005.1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利润总额3454.7亿元,同比增长4.8%。具体而言,缓中趋稳、稳中有进体现为:一是重点领域运行质量稳中趋好,服装、家纺行业品质提升与品牌建设取得成效,1-11月销售利润率分别达5.6%和6%,好于全行业水平;二是行业发展动力加速转换,行业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应用率已超过70%,以红领集团、红豆集团为代表的行业大规模定制模式已有近200家企业应用。体验经济、共享经济、娱乐经济等行业“新经济”蓬勃发展,融合演变;行业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通过构建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全球化生产体系、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区域化生产体系、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分布式生产体系,借助市场、资本、网络、品牌、文化、责任,将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和高度协同,中国纺织工业正在构建体系化的竞争新优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对中国纺织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表示,品牌是纺织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关于加强纺织服装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行业协会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推进行业品牌建设的新动力,通过召开品牌会议、开展品牌新标准以及品牌价值评价,为企业品牌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这对品牌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是,品牌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面临着整体增长速度不强,缺乏知名品牌等众多短板,其实质是商业模式、品牌生态、设计能力等软实力的差异。未来一段时间,要把握新常态和新变化,培育新动能,特别需要在创意设计、质量管理等方面补短板,主动打造吸收增量,消费升级的趋势,利用好变革的战略机遇,才能实现行业中高速发展,促进产业迈向新高度。
会上,2016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发展报告对外发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兆华从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建设取得的成绩、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建设现存的挑战和问题、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建设未来方向三个方面对报告进行了解读。他说,2016年,主动调整、创新突破、寻求转型升级成为行业品牌发展的主基调,品牌建设的内核更加清晰,品牌与科技、模式、渠道、资本、文化、时尚等要素的联结更加紧密。其中,转型升级的成效逐步显现;与科技创新的联结更加紧密;对模式创新的探索层出不穷;在资本市场的运作风生水起;对文化时尚的承载愈加浓厚。存在的挑战和问题主要有:自主品牌集中度低造成品牌认可度的不足;渠道成本与模式特索带来运营压力;综合人才匮乏成为品牌发展的掣肘;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快速扩张挤压市场空间。未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建设要落实《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品牌工作目标任务,推动“三品战略”实施,以提高品牌竞争力、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推进品牌国际化为着力点,推动制造品牌、终端品牌、区域品牌三大领域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品牌软实力,加强联合。
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股份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袁红星在主题发言中表示,产品是工厂所生产的东西,品牌是顾客所寻求的价值,而价值的落脚点则是产品+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持久地打动人心。金太阳的成功,就是源于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对此,企业品牌建设方面要以全产业链视角,加强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和合作共赢;以用户为中心,抓准深层次的消费需求;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瞄准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瞄准客户的痛点,扩大客户价值的内涵,做深做强专有化客户定制设计服务。
浙江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徐波认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渠道如何变迁,乃至线上线下的互融互通,对于品牌而言,产品与服务创新都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将成为一个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面对消费形式的多样化,品牌要多关注消费者变化,充分理解消费者,重视服务与体验,走线上线下全渠道发展,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多赢发展。
杰克缝纫机股份公司董事、总经理郭卫星在主题发言中介绍说,2016年公司预计实现授权专利210个,其中发明专利60个,专利数量国内遥遥领先,且远超重机、兄弟、飞马等日本同行。多年来,公司始终致力于缝纫机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传感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未来,公司将侧重于物联网缝纫机的研发,力争打造一个“智能裁剪房”。
红博商业总经理王丽梅以“汇”为主题,围绕“生态关联协同进化新经济体”作主题发言。她表示,目前我们正进入一个认知迭代的新世界,特别是在零售方面,个体化崛起和新消费趋势必将带来的挑战。企业的发展动力需借力连接力(连接一切)、控制力(IP汇聚)、合作力(协同进化)和创造力(创造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大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卢丽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顾问张莉分别宣读了有关发布2016年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名单(120家)、全国童装行业质量标杆企业名单(3家)、2016纺织服装鞋帽企业品牌价值评价榜单(75家)、2016纺织服装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企业名单(16家)的决定,并颁发了奖牌证书。
三、本周聚焦
(一)杉杉:从服装业龙头迈向新能源领导者
杉杉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服装品牌之一,自1999年启动业务转型,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锂电池材料领域的先行者,代表着国内锂电池材料技术的最高水平。一家以服装生产起家的企业,如何在短短的10几年内崛起成为锂电材料行业的龙头?对此,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给出了答案:务实和创新,使杉杉成功实现了业务转型:“杉杉的根基是实业,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导者,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和尊重的企业。”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动力电池则是决定新能源汽车的功率、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电子消费类产品使用的电池不同,为电动汽车等提供动力的动力电池需要具备超长寿命、大容量、高能量和高功率、使用安全等特点。这都对制作电池的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是杉杉控股旗下主营新能源业务的上市公司,生产的锂电池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消费类电池和动力电池。杉杉股份下属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专门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产业化生产。董事长李智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汽车广泛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目前公司着力研发的三元复合正极材料,是以镍盐、钴盐、锰盐为原料,能显著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特斯拉等国外车企使用的都是三元锂电池。成立以来,湖南杉杉在技术、设备、人才队伍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确保科技研发和生产工艺保持全球领先水平。
杉杉股份旗下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的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时间更早。董事长杜辉玉介绍,杉杉科技先后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利工作培育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等称号,公司研发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12月16日,华为对外发布一款超级快充手机,是目前世界上充电速度最快的手机,其中最关键的负极技术就是由杉杉科技和华为共同研发的。
对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精益求精使杉杉在锂电池材料领域不断实现突破。目前,杉杉正极材料产销量全球第一,负极的人造石墨产销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二,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电池材料供应商。
杉杉也在积极布局储能技术创新。储能电池主要是指用于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设备以及可再生能源储蓄能源用的蓄电池,新能源汽车使用后退役下来的电池就可以用作储能电池。杉杉股份董事长庄巍表示,布局储能电池领域,可以实现对电池附加值的挖掘,实现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应用。“这首先可以降低电池的使用成本,其次还解决了大量新能源车退役后电池的回收问题,同时还可以介入智慧电力的发展。我们利用中国电力销售峰谷价差建造储能电站,在用电低谷时段收集储存电网电力,在高峰时段以低于电网售价的价格供给企业,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对能源的浪费。”庄巍说。为此,公司计划在3年内投入50亿元布局能源管理服务产业化项目,制定实施“储能节电”“光伏发电”和“光储结合”的优化综合解决方案。
依托锂电池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杉杉加速对新能源产业的布局。庄巍介绍,杉杉建立了“动力电池材料与能源循环、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循环”两大体系,一方面紧抓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关键材料与系统集成,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闭环;另一方面,杉杉紧抓新能源汽车推广运营和服务,为用户提供整车设计、整车充电、新能源汽车租赁、新能源汽车智能管理及运维等服务,构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二)纺织服装产业一夜春风来 万树梨花开
2016年,产值实现30.8亿元,同比增长126%;利润完成1.35亿元,同比增长110%;销售收入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106%。3项企业重要指标增长均超过1倍。”山东如意集团副总裁、新疆如意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韦节斌激动地说。
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一大批像山东如意这样的服装企业在新疆春风得意。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大力促进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2014年自治区随即实施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战略,纺织品服装运费补贴、使用新疆棉花补贴、企业社保补贴、印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补贴……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一夜春风,使新疆服装产业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发展态势。
承接产业转移 拓展空间布局
红豆集团在霍尔果斯市落地生根;全球最大的滑雪手套生产厂家山东济宁中兴手套集团在英吉沙县投资设厂;山东如意集团在石河子连续整合两家纺织企业……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内地纺织服装产业掀起了一股向新疆转移的热潮!仅2015年,新疆就新增纺织服装企业380余家。
数据显示,国内外知名纺织企业中已有超过40家在新疆投资设厂。其中,上市公司超过10家,比2009年增长了1倍。疆外到疆新建、重组棉纺织产能规模占到新疆产能规模总量的85%以上,内地入疆企业已成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主体。
目前,新疆已经形成了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库尔勒—尉犁、阿克苏—阿拉尔、喀什五大产业集聚区域,初步形成“三城七园”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来自自治区经信委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区新增棉纺产能400万锭,预计年底棉纺产能达到1400万锭,名列西部十二省区市前茅;粘胶产能达到8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粘胶纤维生产基地;服装产能达到1.2亿件(套)以上。
2016年1月至11月,自治区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300万元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5.26亿元,同比增长50.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1.54亿元,同比增长48.7%,增速达同期历史最好水平,在自治区十大重点产业中名列首位。
展望未来,我区将围绕“三城七园”和“十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合理布局,促进以园区为主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模式。
在“三城”发挥印染产业的优势,引进织布、针织等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力争将库尔勒纺织工业城打造成为百亿元级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在南疆四地州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装、家纺、针织等产业,建设好阿克苏纺织城、喀什经济开发区、阿拉尔工业园、草湖产业园。
延伸产业链条 补齐产业链短板
早在3年前,在乌鲁木齐市小西门布料批发市场,老板王丽曼还在为新疆本地缺乏布料发愁:“店里的布料大多来自上海、江苏,整个批发市场也大致如此。”
对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勇解释:“服装产业集群需要纤维原料、纺纱、织布、印染、辅料,以及服装配件、物流、广告等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新疆虽然有丰富的纺织原料,但中间环节是缺失的。”
针对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这一缺陷,我区近年来在加大纺织服装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注重补齐短板,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
山东如意集团进入新疆后,建成毛纺织和棉纺织两条完整产业链,为完善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链作出了贡献。
2010年,山东如意集团整合了新疆金天阳纺织有限公司,更名为新疆如意纺织服装有限公司。之前金天阳只做西装面料,2015年6月产业链延伸后,开始进行西装加工。2013年10月底,石河子天盛实业有限公司停产。2016年5月,山东如意集团接收天盛,并对设备进行整修,形成了另一条完整的棉纺织产业链。
如今,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正从棉花、纺纱向下游的织布、印染、针织、服装以及辅料、辅机等方面扩展延伸,发展全产业链的基础条件不断巩固和优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相适应的产业支撑体系和配套政策得到强化,形成了体现新疆特色的清晰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区新增内地来疆投资的纺织服装企业258家,其中织布等后端和针织、服装、家纺等终端企业数量占70%以上。
今后,自治区将围绕服装、棉纺织、毛纺织、针织、化纤、印染、地毯等七大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吸引东中部地区优势品牌企业、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入疆发展,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棉纺产业基地、西北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服装服饰生产基地以及向西出口集散中心。
开拓更大市场 助就业促增收
新疆壹俐绮服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早在2006年就进入中亚市场,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开设了中国服装品牌第一个专卖店。“现在有了中央和自治区强有力的支持,我们计划继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继续开拓中亚五国及西亚市场。”该公司董事长多力空·胡加合麦提表示。
市场开拓是决定企业发展成就的关键因素。自治区相关部门曾对新疆周边纺织需求市场进行调查,未来10年,中亚、俄罗斯和欧洲纺织服装市场容量将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梁勇表示,即便新疆只切这块“纺织服装蛋糕”的5%,每年都会有800亿元的出口规模,再加上国内市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大力引进内地纺织服装企业的同时,自治区还在引导我区纺织服装企业开拓中亚欧洲市场。比如,自治区举办“艾德莱斯出天山”系列活动,建设新疆艾德莱斯研发推广中心等,带动民族特色纺织品产业发展。此外,自治区还组织纺织服装企业参加中国—亚欧博览会纺织品服装展和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等国内外纺织服装展会;开通纺织西行国际货运班列,使新疆的纺织服装产品销往中亚和欧洲的运输时间和成本大幅下降,进一步增强了新疆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力。
发展产业最终还是为了增加就业,带动增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本身就是自治区带动就业的战略举措。山东济宁中兴手套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滑雪手套生产厂家,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在英吉沙县设厂后,采取总部+卫星工厂+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已建成投产7个卫星工厂,解决1300余人就业。自治区大力推广“总部+卫星工厂”生产经营模式,支持服装、家纺龙头企业在乡镇建立分厂或卫星工厂,方便各族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2016年1月—11月,新疆纺织工业实现新增就业11.23万人,超过去年新增就业人数。2014年实施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战略以来,已累计新增就业24.93万人。
今天的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羽翼渐丰,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光明的未来振翅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