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山东如意控股的Sandro母公司今秋在法国上市
知情人士透露,计划于今年秋天上市的法国时尚集团SMCP目前已聘请美国银行美林证券(BankofAmericaMerrillLynch)、摩根大通(JPMorgan)和私募基金KKRCapitalMarkets(以下简称KKR)担任联合全球协调人,负责上市筹备事项。另一个消息源表示,法国巴黎银行(BNPParibas)也是SMCP的联合全球协调人之一。
SMCP是法国时尚品牌Sandro、Maje和ClaudiePierlot的母公司。2016年10月,山东如意集团完成了对SMCP的收购工作,KKR向山东如意集团出售了其持有的SMCP70%股权的大部分;整体交易金额在13亿欧元左右,其中包括SMCP集团的部分债务。交易完成后,SMCP的创始人和管理层以及KKR仍保留了该公司的少数股权。
当时,如意集团表示,这笔交易将把SMCP的专业时尚知识和其在中国的业务网络整合起来。
目前山东如意集团、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和KKR没有立即回应此事,摩根大通和法国巴黎银行拒绝发表评论。
Sandro、Maje和ClaudiePierlot在法国销售的女装价格约为200欧元,定位轻奢时尚。快速成长的中产阶级,特别是中国等市场的活跃需求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SMCP在2016年的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同比上涨22%至1.3亿欧元。根据另一家快速成长的意大利奢侈品集团Moncler市值和EBITDA的倍数推算,SMCP的估值可能约为20亿欧元。截至2016年年底,SMCP在欧洲、北美、中东和亚洲的销售点已经突破1200个。
今年6月,SMCP宣布计划将该公司的少部分股份在巴黎泛欧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如意集团将长期保持为大股东。
(二)服装品牌跨界营销多元化:转型轮回把顾客拉到线下
服装品牌的跨界营销形式玩得越来越多元了。
优衣库
8月初,优衣库宣布在腾讯QQ音乐上开设专属电台,并宣称此合作是“通过6大不同生活场景,提供各种丰富美好的服装穿搭场景,搭配结合音乐欣赏体验。”消费者可以在优衣库全国所有门店中扫描电台音乐二维码,体验专属场景歌单与服装搭配推荐,“带来数字、零售、社交的互动新零售购物乐趣。”
音乐与服饰的结合听起来稍显牵强,优衣库大中华区CMO吴品慧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解释,“消费者到优衣库选择服装,可能需要去运动、去看展览,他同时可以在音乐电台体验不同场景下的音乐,把服装、音乐和场景的体验更好结合起来。”
基于音乐大数据和人群洞察,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副总裁侯德洋表示,QQ音乐总结了3点新中产人群的音乐需求:追求影视原声;重视品质,42%用户下载过高品质和无损音乐;热衷运动,平均每周使用跑步电台2.5次。“现在的用户不满足于简单的推荐和搜索,而是会为音乐品质、贴心服务买单,开始进入个性化推荐阶段。”
对于优衣库和QQ音乐合作,侯德洋希望,能够通过服装让音乐更加形象化,更具有场景感,“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态度,从而增加消费者黏性。”
跨界营销对优衣库来说习以为常,从授权、设计师联名、挂名logo到大力推广电商,在数字营销层面上的不断投入和探索为优衣库带来了更多收益。
与此同时,在网购习惯日益成熟的环境中,服装实体零售不断强调实体渠道的重要性。7月,优衣库在全国百家门店推出“智能买手”、推出“线上购买、到店自提”等方式,把更多消费者“拉回”实体店。
不断强势的数字营销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服装市场经历了两位数增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服装市场,现时市值接近3000亿美元。
据供应链软件商JDA与PwC发布的《CEO观点2017:零售业转型之旅(中国)》显示,数字化转型战略是受访企业2017年的首要工作重点。78%的中国受访零售高管表示,他们明年将继续加大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资。
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以及AR等都是明年CEO们选择投资的重点方向。“中国CEO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资力度,比作出同样表态的其它国家CEO多出了11%。”JDA亚太区零售战略副总裁PatrickViney补充,“但如何做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可能很多企业和CEO并没有很清晰的思路。”
另一方面,欧晰析企业管理咨询近日发布报告称,本土服装品牌在数字营销上的投入远不如外资公司强势。
近十年来,由于外国品牌不断进入,中国服装品牌的龙头地位受到了挑战,市场份额被不断侵蚀。中国市场排名前60名的品牌中,中国品牌的合并份额在2016年下降到59%,低于2011年的64%。目前的行业领先者主要是国际品牌,如优衣库、阿迪达斯、杰克琼斯,占据了头五名中的三个位置。
欧晰析企业管理咨询大中华区合伙人庄淳杰表示,“20至30岁年龄层的服装市场(特别是女装)竞争激烈,一些外国服装制造商在营销上投入显著,中国公司则略显谨慎,部分品牌对营销的投入不足净销售额的2%-3%(如拉夏贝尔及海澜之家)。”
优衣库显然在这方面受益良多。
根据优衣库母公司迅销发布的2016年9月-2017年5月财报,海外市场依然是财报最大亮点。迅销销售额、营业利润分别为1.48万亿日元、1806.18亿日元,同比增长3%、23.9%;海外市场销售额与利润分别增长5.4%、61.3%。
2016财年,优衣库日本下半财年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8%,电商销售额大涨30.1%,且因大中华、东南亚、大洋洲、欧洲业务表现优异,优衣库国际下半财年营业利润强势反弹。
迅销集团董事会主席兼总裁柳井正表示,计划开展“数字旗舰店”,将实体店和电商结合,为顾客提供更多新服务,并不断加强全球化和数字化,“进一步发展电商,使该渠道的销售额占总体的30%。目前,各市场的电商销售额占总额5%-10%。”
在挑选合作伙伴方面,“主要考虑企业理念和品质要求,我们更希望做透商品和体验,把场景延伸。想要让优衣库变成所有人、从6岁到60岁、从出生到年老,所有场景都会想到的品牌。”吴品慧表示。
实体零售回归
渠道方面,与前几年相比,线上线下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企业主们不再一味追求线上或电商投入,他们更想将消费者“拉回”店内,留住逛实体店的习惯。
“我仍然看好实体零售。”在此前一场声势浩大的品牌升级战略发布会上,美邦服饰)创始人周成建表示,将继续调整渠道布局,不仅在一二线城市,更会在三至五线城市,逐步推向各类购物中心等新兴零售渠道。
周成建介绍,目前美邦在线上的营收,包括邦购、京东、天猫、唯品会等平台上加起来大概在15%-20%左右。但未来线下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是根据各方数据和走访得出的结论。以前美邦一味投入巨资做线上,但是没有根据城市变迁、商业环境和消费者形态变迁,去融合新的商业环境。
几年前“互联网+”和电商大潮冲击实体零售时,美邦先后推出了邦购、有范等互联网平台,在O2O、云门店、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均有所布局,但这些投资并未提升业绩。
美邦在过去几年的转型策略饱受争议。2015年财报锐减,亏损逾4.31亿;2016年营收超65亿,同期小幅增长3.56%;但2017年一季度营收又大幅下滑,报收16.74亿元,同比下降12.89%;净利润2893.5万元,同比下降43.68%;2016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6019.08万元,并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0-6000万元。
周成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2005年前美邦的供应链效率很好,后来受各种战略咨询引导,加盟、批发模式全都一起来了,一下子挤压了库存,都陷了进去。”
2012年美邦在巅峰时期拥有高达5220家门店,目前仍然有近4000家零售终端。2012年前后,国外快时尚品牌进驻和电商崛起带来了双重冲击。陷入转型困境的美邦也是目前服装行业的缩影,美邦旗下各品牌对标的其他国内品牌,如以纯、森马、班尼路、真维斯、佐丹奴等同样苦苦挣扎在转型的泥潭里。
周成建表示,“今天美邦的受欢迎程度还不如外来时尚品牌ZARA、优衣库和无印良品等。但通过提供多元化生活方式、一站购物体验,美邦仍然存在超越优衣库的机会。”
反观国外品牌近年在华市场的发展,周成建认为,优衣库的高性价比,是基于它在品类深度上的优势。周成建想要的则是,比基本款有态度一点,在性价比之上更有趣一点,“风格化态度上强化优势,同时品类化深度上继续挖掘。”
“优衣库非常重视实体店的体验与服务。”吴品慧表示,在中国优衣库有将近550家实体店,且以每年增加80-100家,“我们花很多精力和费用了解社会趋势与洞察。中国互联网的改变更具有挑战,但核心不变。消费者到实体店购物一定要有更好的附加值。我们在线下做了很多延伸,大家都在抢双十一的排名的时候,优衣库更多往线下门店引导更多人。”
· 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我国纺织皮革业出口压力陡增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出口欧盟国家的纺织服装和时尚产品频遭通报和退运,主要是受快速预警系统(RAPEX)化学物质限量超标的通报召回。据RAPEX系统数据显示,上半年,该类产品在“RAPEX通报召回产品”中占25.9%。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以下简称TBT中心)指出,主因是近期欧盟涉及纺服、皮具、鞋类的法规对化学物质限制要求日益提高,范围扩大,呈现出新特点,需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RAPEX更为关注化学物质限量超标问题,这与欧盟往年将召回关注重点放在纺织服装和时尚产品的物理指标上完全不同。总体上看,因拉绳、细绳、饰带、小部件脱落、高度易燃等物理指标缺陷被召回的比例,从2013年上半年的80.6%,下降至2017年上半年的52.4%;而因六价铬、偶氮染料、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五氯苯酚、镍等化学指标召回的比例,则从19.4%上升至47.6%。
据了解,皮革制品因六价铬含量超标被召回情况尤为突出。据统计,今年1~6月,RAPEX共发布原产地为中国的鞋类产品通报7起,其中6起为鞋类材质中六价铬含量超标,占比达86%。在RAPEX发布召回的16起鞋类产品通报中,因六价铬含量超标被召回占比达81%。TBT中心专家认为,六价铬常用于鞋类企业生产过程,它是一种吞入、吸入性极毒物,皮肤接触会导致过敏,更可能造成遗传性基因缺陷,吸入可能致癌,对环境有持久危险性。欧盟近年来把与皮肤接触的皮革物品六价铬限量要求从1000mg/kg大幅降低到3mg/kg,未达到此要求的产品一律不得在欧盟生产和销售,因此,召回情况较突出。
自今年3月以来,欧盟新增对十溴联苯醚的限制条款生效,化学限量规定覆盖面更广。今年6、7月,欧盟就REACH法规8项多环芳香烃含量和分析方法公开征求意见,并将PFOA(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物质纳入REACH法规限制清单。作为广泛使用的阻燃添加剂,十溴联苯醚限制要求的实施将影响纺织品及塑料产品、涂料和油墨产品等的输欧贸易。有关PFOA及其盐类和PFOA衍生物新规的实施,将加大中国纺织服装、纸制品、皮革制品、塑胶制品乃至电子电器产品等产业出口的压力。
除了对成衣等产品的化学物质限制更加严苛外,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也逐渐成为欧盟召回产品的关注重点。据悉,欧盟理事会于7月发布了《服装业可持续价值链结论》,要求欧洲委员会提高纺织业的可追溯性,特别强调需要追踪制衣过程使用的化学物质,以及工人接触有毒物质的情况。另外还鼓励欧洲委员会对违反劳工和人权承诺的贸易伙伴,暂时取消贸易优惠待遇。TBT中心专家认为,欧盟这一新法规极有可能会出现在欧盟订单的附加条件中,轻则令企业增加生产成本,重则导致企业因国外客户取消订单、停止发货而停产甚至倒闭。
面对欧盟对化学物质限制要求日益严苛、范围日益扩大的状况,TBT中心提出3点建议:一是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指导企业进一步树立绿色产品生产理念,从源头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确保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二是组织国家和纺织服装、皮革鞋具重点出口省份的TBT研究机构,及时关注欧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布,指导企业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加快转型升级,做好质量检测把关,确保产品顺利出口。三是尽快出台适合我国企业现状的社会责任标准,让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改变出口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地位。
(二)储备棉轮出延期政策出台纺企竞拍热情不减
8月9日,关于储备棉轮出延期的公告正式出台,公告指出,为保证接新前棉花供应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促进新旧年度棉花市场平稳有序过渡,经有关部门研究决定,2016/2017年度储备棉轮出销售截止时间为9月29日。
喧嚣许久的延期传言终于水落石出。由于利空已经过前期充分消化,贸易商和市场心态比较平稳;加上7月底以来储备新疆棉数量仍然不多,日均挂牌量维持在0.9万吨左右,因此储备棉轮出延期公告正式出台后,业内普遍认为利空即将出尽,利好即将到来。
9日,郑棉期货各合约延续近跌远涨、重心上移的格局,而现货及储备新疆棉报价则稳中趋坚,贸易商、轧花厂并不急于抛售,大多待价而沽。
由于前期储备棉新增第六批出库公检计划为41.4万吨,且全部为储备新疆棉,加之此前储备新疆棉数量并无较大波动,疆内棉企、纺企普遍预计,8月中旬至9月底储备新疆棉的日均挂牌数量将大幅增长。
据了解,疆内监管库高品质、高可纺性的棉花经纱厂多次扫货后已消耗贻尽;且港口高品质外棉的人民币报价相对较高;加之储备棉品质一致性较好,易于纺纱配棉。受此影响,多数纺企计划再次参与竞拍储备新疆棉。
· 本周聚焦
(一)中报密集披露期到来:聚焦环保与业绩高增长!
环保巡视组进驻浙江(印染聚集区),强调对印染龙头航民股份的长期看好;中报密集披露期即将到来,加大对业绩高成长个股的关注――新模式&棉纺。
环保督查组已于上周全面进驻浙江区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环保巡视督改工作。我们预期督查组的进驻将加速浙江区域的环保规范化进程,而作为环保压力极大的印染行业,有望继续呈现出供给紧张、市场份额向优质龙头集中的格局。这样的背景下,重点关注行业龙头航民股份基于产业格局调整的长期配置价值!目前航民股份对应17年市盈率约14倍,行业背景决定公司的盈利能力仍将持续向好,此外行业的整合预期如能落地,有望打开估值体系的瓶颈。
从业绩预增情况来看,中报高增长主要集中在新模式与棉纺龙头上。新模式方面,我们认为南极电商与跨境通17年的市盈率均在35-40倍,对应18年的市盈率将回落到25倍以下,在18年仍有业绩高增长预期的情况下,下半年的估值切换值得期待,即将披露的半年报业绩增速有望成为重要催化剂!这两个标的也是我们基于提升产业效率的新模式投资主线下的代表个股,南极电商更是已列入东吴证券八月十大金股之列,继续提示投资者在半年报披露周期内予以重点关注。
关于棉纺,在棉价下行周期内行业盈利状况长期低迷,但可观测到的现象是龙头企业稳健产能扩张与消化均较为顺利,这背后我们认为是行业龙头规模与资源上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其拉开了与行业中小企业间的竞争差异,未来的产业格局有望持续演化为行业龙头主导、中小型企业差异化竞争的产业格局。16年棉价剧烈反弹叠加持续的环保严控使得行业洗牌进一步加剧,16年Q4开始行业盈利状况有所复苏,棉纺龙头的业绩增速尤为亮眼,重点关注华孚色纺、孚日股份、新野纺织。
投资主线上,我们建议以下几个角度看待纺织服装行业的投资机会:从流量来源变化角度,抓住社交电商/直接对接消费者模式的零售商在未来两三年必然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建议关注:跨境通、南极电商;在服装品牌运营方面,建议关注:太平鸟、歌力思、中国利郎、富安娜、森马服饰等;在代表优质供应链的企业中(包括极致生产型合作伙伴),建议关注江苏国泰、航民股份、开润股份、搜于特、延江股份等;对于新模式组织者柏堡龙我们也建议关注。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终端消费疲软;原材料价格波动
(二)奢侈品集团业绩大涨新生代消费者起了一定助推作用
趁着今年五一小长假去日本旅行时,28岁的潘婕终于下手买了心仪已久的古驰(Gucci)缎带包。
3年前,她还觉得这牌子是妈妈辈才会用的包。她还记得,她母亲曾经在一次出国旅游时在某个奥特莱斯里买过一个低价折扣的Gucci包。这在当时这个刚二十出头的姑娘眼里,那只包挑战了她的审美观,“就是一个布满logo的帆布购物袋”,潘婕无情地评价道,怕是“典型的大妈包”。
但现在,Gucci彻底打赢了翻身仗,成了如今最炙手可热的大牌之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品牌的营收由去年同期的19.475亿欧元增至28.325亿欧元(约合224亿元人民币),增幅超过40%。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上半年的财报中,几大奢侈品集团都提及了中国的消费者对销售业绩的推动。对于中国本地消费的回暖,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认为,除了新一代崛起的消费者具有强劲的购买力之外,还与房地产交易稳中有降、证券市场的不景气有关。“(钱)没有更好的投资去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端的消费。”
奢侈品集团业绩全线上涨
得益于古驰的业绩大增,其母公司法国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Kering)2017财年上半年也交出了傲人的成绩:整个公司的收入达到73亿欧元(约合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了28.2%,营业利润率增长330个基点(1基点=0.01%)至17.5%,净收入增长近78%。
当然做得漂亮的,并不止Gucci一个。诸如圣罗兰(YvesSaintLaurent)、葆蝶家(BottegaVeneta)等,都是开云旗下品牌,前者的表现也相当不错,上半年的收入增长了28.5%。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开云集团外,另一家巨头LVMH集团也在上周四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虽然没有开云那么亮眼,但其销售额也同比增长了15%。该集团旗下拥有路易威登(LouisVuitton)、迪奥(Dior)、宝格丽(Bvlgari)等众多大牌。
而人们所熟知的顶级品牌爱马仕(Hermes),上半年的具体财务数据虽要等到9月才公布,但从早前的二季度情况来看也不赖,销售额达到13.6亿欧元,同比增长8.9%。
“确实,目前看来,整个奢侈品行业都处于一个上升回温的趋势。”作为资深奢侈品观察人士,周婷告诉记者,高端消费人群购买欲又回来了。
此次的回暖很有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贝恩咨询与意大利奢侈品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报告称,包括手表、珠宝、服饰、鞋履和皮革制品在内的奢侈品行业,在2017年总营收将升至2540亿~2590亿欧元。
周婷表示,奢侈品行业的增长苗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这让开云2016年的业绩创下了5年最佳。而在中国,2016年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增速为4%,是中国奢侈品消费过去3年以来的首次回升。“2017年第一季度奢侈品行业困境有所缓和。中国消费的持续回归,以及欧洲当地人和游客消费前景看俏,均将有助于在今年剩余时间内推动整个市场增长。”贝恩咨询的合伙人达皮其奥(ClaudiaD'Arpizio)表示。
大牌们到底做了什么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关店和销售萎缩后,这些国际奢侈品品牌业绩怎么“突然”就回暖了?
以Gucci为例,该品牌“翻身”是从2015年初引入新任创意总监米歇尔(AlessandroMichele)开始的。米歇尔上任后,对产品的设计审美进行了一系列改造,甚至重新设计了Gucci经典的双G标志。他大胆引入了动物元素的品牌标志和异想天开的印花和亮片,并多次进行跨界尝试。摒弃了此前的高冷、低调风格后,这位新任设计师尝试以活泼和怪诞凸显年轻人的个性。
财报数据佐证了这一空前改变取得的成功。新Gucci确实吸引了大量的年轻顾客,比如上文中的潘婕。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己已经成为了Gucci的粉丝。
奢侈品集团业绩大涨新生代消费者起了一定助推作用
古驰的官网也一扫老态,炫耀年轻与妖娆。
此话不假。她新购入的缎带装饰包已是她近两年来的第四个Gucci包,此前她拥有一只酒神包以及两只不同款式的GGMarmont包。此外,她的鞋柜上还有两双GUCCI的鞋子:小白鞋和乐福鞋都是品牌在过去两年里的销售“爆款”。“我是它家的粉丝了。”她说。
开云集团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皮诺(Francois-HenriPinault)此前在法国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古驰销售有50%来自于35岁以下年轻消费者,另一个品牌圣罗兰甚至有65%销售来自于该年龄区段。在他看来,这种吸引力可以延续。
年轻人正在成为奢侈品品牌争夺的对象。向来被认为“老气横秋”的路易威登也不甘示弱做起了联名跨界,而合作的对象则是让人“跌破眼镜”的各大潮牌。今年5月,LV与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HiroshiFujiwara)创办的街头潮牌FragmentDesign推出的联名系列正式在全球开售;到了7月,该品牌又与目前红到发紫的纽约潮牌Supreme合作,后者的红色商标logo出现在了LV的毯子、双肩包和手袋上。在两个联名系列发布会,品牌门店门口出现了各式的时髦人士来排队,据称这为LV网罗来了不少新客群,他们都是冲着潮牌来的。
“我们看到的是,如今的奢侈品大牌在产品创新上比以往来得更加激烈,更新迭代的速度也更加快了。”周婷认为,“再加上本来就有品牌优势,所以(增长)势头就很猛。”
中国消费者及数字化销售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中国的消费者对奢侈品牌销售业绩的推动。但不同于以往中国游客跑去海外“买买买”拉动当地的销量,中国内地的奢侈品销售也稳步回升。
以LVMH集团为例,其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内地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7%,高于日本和欧洲地区各自11%的增速。集团首席财务官吉奥尼(Jean-JacquesGuiony)在财报中表示,非常享受中国消费者的良好增长,暗指中国消费者无论国内消费抑或旅游消费的势头又重新回归。虽然开云集团没有列出中国内地的销售情况,不过其上半年的区域销售中显示,除了日本以外亚太地区销售额是20.25亿欧元,同比增长37.2%。
周婷认为,除了新一代崛起的消费者具有强劲的购买力之外,还与内地房地产、证券市场的状况有关。
仲量联行中国区零售地产研究负责人华纳认为,近期消费者“回流”,境内奢侈品牌的销量上涨,主要是因为人民币汇率走低,各大奢侈品牌也顺势通过打折缩小了境内和境外商品的价差,从而将部分消费者吸引回国。
还有一个原因是在2013~2015年影响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的趋势已经有所减弱,甚至出现反转。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人群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驱动力已从“送礼采购”向“自用需求”为主的个人消费进行转变。
“下半年应该还有一度幅度的提升,但增速未必像上半年猛。”在周婷看来,整个市场容量仍扩增。就中国范围来看,如今大牌在拓展线下门店时都不再像早些年那么“激进”,相反都很“保守”甚至是收缩的状态。“我们看到今年整个奢侈品行业的趋势——都在‘疯狂’进军电子商务。”
今年5月,爱马仕旗下的“上下”品牌在拥有为数不多的5家店铺的情况下做了一个“惊人”决定,去天猫开设官网。“线上购物是一个趋势,特别是在中国。”该品牌创始人蒋琼耳4月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称,“我接触到的很多老客户跟我反映说,希望网上有店铺,这样他们就可以直接下单订购了。”
诸如天猫这样的网购平台在这样的趋势下正在抓紧机会努力说服国际大牌入驻。就在8月1日,天猫奢侈品平台LuxuryPavilion上线,记者了解到,首批入驻天猫的奢侈品牌包括博柏利(Burberry)、Hugoboss、海蓝之谜、玛莎拉蒂等。此外,LVMH集团也有不少品牌入驻,品类涵盖了其所有的业务板块。
也许,这才是面对现实的正确做法。年轻一代习惯了在电商平台上一掷千金,哪怕再高冷的奢侈品,也要积极迎合潮流,才能够在这个商业世界里继续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