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2017年两会热点调查显示,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收入、环境和房价问题。
反映居民幸福感的指标离不开GDP。但是只有GDP,居民就会感觉距离幸福有点远。居民的幸福感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其实更加密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相当于平均每人一年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比去年多出了1855元。
凡是高于23821元这个数字的地方,尤其是人均收入破3万元的地方,可以认为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较高;而低于这个数字的地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总体相对较低。
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这6个省区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3万元大关。西藏、甘肃、贵州、云南、青海这些省份虽排名靠后,但与东部差距在逐渐缩小。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亮眼,并不意味着上海和北京的GDP总量就一定最高。排名显示,2016年上海的GDP总量是27466.2亿元,排名第11位;北京的GDP总量是24899.3亿元,排名第12位。
GDP总量不是最大的上海和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何以有如此出彩的表现?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给出了答案:“农村人口的数量和富裕程度是决定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个重要因素。上海和北京两个直辖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之所以高,主要是这两个城市的城镇人口比较多;虽然这两个城市也有郊区和农村,但是农村人口的数量不大,而且农村人口相对比较富裕。凡是农村人口多的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就会受影响。”
京沪作为强一线城市,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而现代服务业正是高收入人群集中的行业。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114777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2042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9410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8886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72764元。年平均工资较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31947元,住宿和餐饮业40806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3528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4802元,建筑业48886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比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种种。对比数据,你是推高了平均工资,还是拖了平均工资的后腿?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ID:ENNWEEKLY)
注:本文推送时如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