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专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有关情况。目前,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国家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自《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公布后,教育部积极与沿线各国开展合作。在加强政策沟通方面,我国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国家24个。
在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方面,教育部国际司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支持该校在2018年开设外语专业达到94种,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在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方面,我国重点组织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一方面设立专项课题,共发布了141项研究课题,其中70项涉及“一带一路”的46个沿线国家;另一方面形成系列智库报告,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报告课题,系列报告覆盖66个沿线国家,一国一本,共计66本。
在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方面,2016年,我国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选派908名涉及37门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进修;同时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沿线国家额外提供总数不少于3000个奖学金新生名额。
在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方面,教育部统计,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共有2539个,包括本科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928个;并推动了一批示范性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浙江大学爱丁堡联合学院5月6日至7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到安徽调研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在皖期间,陈宝生深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紫蓬镇中心学校、梁岗学校等6所大中小学,考察调研了高校思政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情况,并与师生代表交流座谈。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师生座谈会上,陈宝生指出,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在改造形式化的学习、改造脱离实际的学习、改造远离灵魂的学习上下功夫,深刻领会讲话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陈宝生强调,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必须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给谁”这5个根本问题。解决“为谁教”关键在抓方向,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方向。解决“教什么”关键在抓学科建设,要兼收并蓄,处理好借鉴世界优秀成果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关系。解决“怎么教”关键在抓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实践环节突破,组合优秀教学资源,研究课堂授课方法,办出专业特色。解决“谁来教”关键在抓师资,引导教师按照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事法学教学和科研活动。解决“教给谁”关键在抓对象,要明确法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和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
在安徽省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陈宝生听取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政府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关负责同志情况汇报后指出,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教育改革纳入全面综合改革的整体框架,研究制定了系列政策,把握问题导向,突出安徽特色,在优化教育结构、深化综合改革等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强调,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要注重三方面工作。一是按照党中央批准的、深改组通过的、教育部部署的改革方案抓好落实,组织好施工。二是推进过程中要逐步完善方案,更加注意地方特色,注意改革主体的创新创造,必要时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新方案。三是建立改革督导机制,及时掌握改革进程,发现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改革责任分解落实好。
陈宝生强调,要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当作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来完成,当作教育战线一项重要基本建设来对待,当作教育战线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主要职责来承担。要按照“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严格要求和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情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处理好理想和志向的关系,处理好努力和奋斗的关系,处理好思考和思维的关系,处理好品格和意志的关系,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