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集团
  • 平安银行
  • 登录
    • 企业用户
    • 个人用户
  • 注册
  • 更多
    • 帮助中心
    • 在线客服
中国平安 平安银行 橙e网
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行情

昨夜今晨国际市场重要财经新闻一览

行情分类:时事热点  文章来源:百川资讯  2017-05-12 16:43:51

字体:小中大

维稳不等于放松央行MLF询量消息不意味货币政策转向

11日,央行通过逆回购实施了过去五日的首次公开市场操作(OMO)净投放,虽然规模仅200亿,却被市场视为重要信号。午后,央行就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询量的消息传出,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央行维稳的猜想。分析人士指出,年中钱紧季,又逢严监管,流动性有隐忧,央行适时适量进行调控本在情理之中,不过通过灵活调整操作方向和节奏,适时发挥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有助于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以目前看,虽无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的迫切性,但政策转向的迹象和理由仍不明显。

11日早间,央行开展800亿元逆回购操作,当日公开市场操作仍实现净投放200亿元,为5月4日以来的首次净投放。

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这200亿元虽然不多,却可能释放了重要信号。其一,继上一日重启逆回购操作后,此次OMO恢复净投放,或表明央行流动性投放意愿有所上升;其二,OMO与月初时形成反差,可能也反映出央行态度出现一些变化。回头看月初时,流动性整体紧张,资金利率纷纷涨至一两年高位,央行却多次暂停OMO,并继续实施流动性净回笼;再看眼下,资金面虽谈不上很宽松,但资金供给大致均衡、货币市场基本平稳,机构轧平头寸难度并不大,央行却重启OMO净投放,这前后的变化确实给市场留下了想象空间。

无独有偶,在央行重启OMO净投放之后,11日午后,市场上又传出消息称,央行当日就MLF向金融机构进行了询量,预计将在5月12日开展操作。

据公开数据,5月共有4095亿元MLF到期,其中5月3日已到期2300亿元,尚未续做,5月16日还有1795亿元MLF到期。

自去年以来,央行按月开展MLF操作已成常态,再考虑到本月MLF到期回笼量较大,央行于月内适时开展MLF操作基本没有悬念。虽然3日先行到期的2300亿元MLF未被续做,但也只是时间问题。

类似的情况在上个月就出现过。今年4月13日和18日分别有2170亿元、2345亿元的MLF到期,在首笔MLF到期时,央行并未开展MLF操作,而是在第二笔MLF到期前一日(4月17日)开展了4955亿元的MLF操作,超额完成了对当月到期MLF的续做。鉴于此,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将在5月16日左右开展本月的MLF操作。

如果央行12日开展MLF操作,与市场原先预期的相比,操作时点将稍微提前,这也被认为是带有某种暗示。

应该说,二季度处于流动性波动高发期,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并不宽裕,下周则面临新一轮企业缴税、6月又将迎来年中监管大考,叠加美联储新一次加息呼之欲出,流动性隐忧不少、维稳压力不小。在此情况下,央行适时适量对流动性进行调控既有必要也是应当,何况昨日OMO净投放量只有200亿元,央行对到期MLF进行续做也是迟早的事情。因此,仅就最近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微小调整而言,还很难得出央行态度发生变化的结论。

当然,鉴于近期市场对政策担忧情绪较重,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各类资产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央行通过暂停净回笼、开展小额净投放、“提前”开展MLF、及时披露抵押补充贷款(PSL)操作信息等,对流动性操作进行灵活调整,确实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平抑资产价格波动。

进一步看,目前经济向好的势头还不够稳固,增长动能依旧较为欠缺,最近诸如PMI、进出口、CPI等数据亦显示经济复苏可能存在反复,全年通胀压力预计保持温和,基本面并不支持央行进一步大幅收紧货币政策。与此同时,金融去杠杆需要货币政策调控与金融监管的配合,但相比之前一段时间,目前货币条件已经收紧,具备对金融机构去杠杆的倒逼压力,在近期金融监管持续加码的情况下,也要注意避免政策产生叠加效应,造成激进去杠杆甚至无序去杠杆的结果。总之,当前货币政策既要保持定力,也要拿捏力道,必要时,应该适时适度进行干预。

但总的来看,目前经济运行尚属平稳,为推动防风险、去杠杆,提供了较好时机。为配合去杠杆,央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立场很难发生变化,虽无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的迫切性,但政策转向的迹象和理由仍不明显。

欧盟收紧关键领域收购特别针对国企和战略原因

欧盟在最新的一份关于外国投资的报告中称,在维持开放和合作的同时,要特别针对“出于战略原因”对欧洲核心科技进行收购的行为进行仔细研究并出台相应措施,但业内人士称,这样的举措没有必要。

欧盟在当地时间5月11日发布的《反思:控制全球化》文件中提出,欧盟不能在面对全球化的时候太“天真幼稚”,这也是继今年2月法意等欧盟一些最大成员国呼吁欧盟委员会设立外资收购审查机制以遏制中国对欧洲科技公司的投资之后,欧盟委员会最新也最明晰的一次书面回答。

不过,在这份24页的文件中,欧盟在抱怨“公平贸易投资待遇”时,仅以“某些国家”带过,这也体现了欧盟内部对于要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自由贸易和投资这一问题的分歧。

多名在欧洲从事协助中资赴欧并购投资的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对此均指出:第一,欧盟成员国各自已有对于战略性资产限制并购的条例,且并不统一;第二,考虑到欧盟国家在对待外资方面分歧较大,而且设立上述类似于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CFIUS)的欧盟层面审查机制需要各成员国投票通过才能立法,因此希望不大。

一位在南欧从事并购投资的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法国,由于经济常年不景气,许多此前靠欧洲或法国本土业务就能盈利的企业家现在也犯了难,时常到中国寻找机会。如果上述泛欧审查机制出台,恐怕会吓跑一些潜在的外国投资者,于是在商业团体内部就出现了反对声音。

限购核心科技企业

上述文件称,一些国家享受着国际开放红利,但却在国内经济方面不对外国企业实行互惠原则。虽然仍要支持开放和合作,但是欧盟不能在面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太天真了”。

具体而言,虽然对外国投资的开放仍是欧盟主要原则,也是欧盟的主要增长来源,然而,最近欧盟内对外国投资者,特别是“收购拥有关键技术的欧洲公司的外国国有企业”表示担忧,且欧盟的投资者往往并不享有在对方国家进行相似投资行为的对等权利。对于这些问题,欧盟在文件中指出,“需要仔细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文件同时指出,结束全球规则中的漏洞和提高标准可能需要时间。在此期间,欧盟必须拥有能够掌握的手段,恢复公平竞争环境,并对从事不公平贸易做法的国家或公司采取果断行动。

虽然上述欧盟文件在贸易和投资部分只字未提中国,不过字里行间难掩对中国的指向。

“买买买”引发反弹

欧盟的担忧,来自于今年2月德法意等国对设立外资收购审查机制的呼吁。当时,上述三国致信欧委会,呼吁欧盟授予其在收购案件中更多否决权,以抵御外国对欧盟敏感高科技企业的不对等收购。

在信中,德法意三国经济部长向欧盟贸易专员马姆斯特罗姆(CeciliaMalmstroem)表示,欧盟国家可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阻止外资收购,也应拥有以“经济原因”名义阻止收购的权利。信件还列出了可以阻止收购的5项条件:譬如当出现依靠国家资金或旨在购买重要技术的收购案件时等。同时,如果投资者希望在此收购的公司中占有主导股权地位,则这些收购案就要被阻止。

上述条件同此前德国经济部做出的一份提案十分类似,即如果欧盟外国家收购者收购股份达到了董事会投票权的25%以上,政府有权阻止这一收购行为,如果投资背后有外国政府身影,那么欧盟有义务干预,这一点又分为四种情况:投资受产业政策引导;政府补贴投资者;收购企业为外国国有企业;德国企业进入该投资者来源国的准入十分有限。

在中资企业并购了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后,加上德国大选因素,这一并购案触发了德国政界人士对中资对欧投资的反弹。

与此同时,2016年中企在欧洲“买买买”创下新高也引发了欧洲某些政治势力的警惕。根据2017年1月荣鼎集团(RhodiumGroup)和柏林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数据称,2016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激增76%,至351亿欧元(约合2569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欧盟在华并购交易额则连续第二年下滑,降至77亿欧元(约合563亿元人民币),而中国投资者在欧盟的并购支出更是欧盟企业在华并购支出的四倍。

这种对比在德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在德并购额从2015年的12亿欧元激增至2016年的110亿欧元,占中国对欧盟投资的首位,而德国在华并购额为35亿欧元,也是中国在德并购额首次超过德国在华并购额。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制造领域,且一半的投资额流入德国和英国。

上述报告则指出,这种投资之间的差距令欧盟中出现了认为欧中之间缺乏“互惠”的观点。

成员国已有规定

法德意提出上述要求后,欧委会回复表示,充分理解成员国的担忧并认为这些提案值得讨论,且表示欧盟需要评估是否拥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所有工具。

但实际情况是,除了时隔3个月后欧委会发出了上述文件外,尚未采取任何具体措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9月的德国大选之前任何重大决定要后延,而且各成员国在贸易问题上的敏感性不同,首先应就原则达成一致。

上文提到的在南欧进行并购的资深人士对记者明确表示,不认为欧盟有采取措施的必要,以法国为例,他们已经在核电等战略领域有了一系列详细的交易规定,而且并非针对中国,只要是外国投资者都必须遵守,如此国家层面的投资规定已经足够了。

另一方面,欧委会内部也在保护核心科技产业和坚持自由主义信条方面有不同见解。主管贸易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即将访华并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行前他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很难想象欧委会要对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家说,因为你的公司太棒了所以不许卖。”

卡泰宁表示,对于欧盟,最好是继续寻求充分的投资互惠。“如果欧盟企业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并购方面享有相同待遇的话,那就不用担心了。”

目前中欧之间正在就《中欧投资协定》继续谈判。5月9日,欧盟驻华大使史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欧领导人6月还会在布鲁塞尔会晤,希望领导人会晤能在经贸领域给《中欧投资协定》注入新动力。
分享到: 新浪 腾讯 微信 人人 QQ 雪球 和讯 更多

上一篇:中国大宗商品指数分析20170511

下一篇:一首《我只是个孩子》唱出了什么

关于橙e网 | 如何加入| 成功案例 | 帮助中心|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者摘编,违者必究
Copyright © PingAn Bank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1018345号-2

扫一扫,橙e网手机版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会员专享文章,请先登录或注册橙e网。
企业登录个人登录

还没有账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