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集团
  • 平安银行
  • 登录
    • 企业用户
    • 个人用户
  • 注册
  • 更多
    • 帮助中心
    • 在线客服
中国平安 平安银行 橙e网
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行情

2017年中国面板终端设备零售面积迅速增长

行情分类:时事热点  文章来源:中华商务网  2017-06-12 16:18:13

字体:小中大

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IDC:Q1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长18% 小米挤下Fitbit居首

据彭博社北京时间6月6日报道,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周一发布的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曾经的市场领头羊Fitbit跌至第三位,不敌小米公司和苹果公司的健身手环、智能手表。

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470万部,较上年同期的2090万部增长17.9%。Fitbit该季度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300万部,较上年同期的490万部下降37.7%;市场份额从23.2%大降至12.3%。

尽管市场中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但是Fitbit多年来一直保住了可穿戴设备市场领头羊的位置,这得益于该公司在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抢占了先机。过去一年,随着消费者转用具备更多功能的新设备,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已经下滑。另外,制造缺陷也使得Fitbit的设备销量受挫。

在2015年上市后,Fitbit的股价最高曾冲到51.90美元。但是随着消费者对于Fitbit利用新产品重振需求的能力失去信心,Fitbit股价遭遇大跌。截至美国东部时间周一12:10分(北京时间周二0:10分),Fitbit股价下跌1.7%至5.42美元,过去一年的跌幅已经超过60%。

小米排在第一位,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360万部,较上年同期的380万部下降3.3%;市场份额为14.7%,低于上年同期的17.9%。小米的可穿戴设备主要是健身手环,逾96%在中国销售,许多作为智能机捆绑套装的一部分出货给消费者。

在Series 1和Series 2版智能手表上市后,苹果在近两个季度看到了市场的持续需求,第一季度智能手表出货量增幅在前五大厂商中位居第二。苹果该季度Apple Watch出货量为360万部,同比增长64.1%;市场份额为14.6%,高于上年同期的10.5%,略低于小米的14.7%。

三星排在第四位,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90.8%,主要推动力是Gear S3 Classic和Frontier智能手表。

“随着用户的品味从健身手环转向智能手表和其它产品,Fitbit发现自己正处于转型过程中,”IDC分析师雷蒙·拉马斯(Ramon Llamas)在报告中称,“这使得小米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廉价手环设备销售,让苹果利用上了自身作为全球领先智能手表提供商的地位。”

Fitbit CEO詹姆斯·帕克(James Park)赌定,公司即将推出的新智能手表将提振需求,吸引新用户。为了帮助公司推出旗下首款智能手表,Fitbit已经收购了创业公司Coin、Pebble以及Vector。尽管Fitbit拥有忠诚的用户群,但是它进军新领域将面临Apple Watch和许多低价Android智能手表的激烈竞争。Fitbit希望通过专注于健身,实现新产品的差异化,但是苹果一直在加倍努力开发健康追踪功能。上月,苹果收购了睡眠追踪硬件和软件开发商Beddit。

(二)京东方、华星光电又豪赌 传盖第二座10.5/11代工厂

大陆正如火如荼地兴建全球最高世代10.5/11代面板厂,迄今尚未量产,然业界却传出大陆面板厂京东方与华星光电都计划兴建第二座10.5/11代厂,且不仅将导入LCD技术,更有生产AMOLED电视面板规划,将进一步扩大LCD与AMOLED两大技术在大尺寸面板战火。

目前AMOLED面板技术在中小尺寸屏幕产品应用较为成熟,尤其是智能型手机领域,几乎已成为全球手机品牌大厂高阶机种的最爱,除了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华为、Oppo、Vivo等品牌厂相继导入外,苹果(Apple)亦将在下半年推出首款AMOLED手机。

至于AMOLED技术在大尺寸屏幕产品应用显得薄弱,现阶段乐金显示器(LG Display)是全球唯一的AMOLED电视面板供应商,主要出货给母公司乐金电子(LG Electronics),以及日厂Sony、松下及大陆康佳、长虹、创维等品牌业者,目前全球AMOLED电视年出货量仅约100万台,相较于LCD电视年出货逾两亿台规模小很多。

不过,AMOLED电视面板由乐金显示器单打独斗的现状,有可能随着大陆面板厂京东方与华星光电兴建第二座10.5/11代厂而出现改变,甚至可能让AMOLED电视势力大增,未来逐步形成LCD与AMOLED两大电视技术对垒的形势。

业界传出京东方与华星光电继目前正在兴建的10.5/11代厂之外,已着手规划第二座10.5/11代厂,其中,京东方10.5代新厂将落脚武汉,华星光电新11代厂将坐落于深圳,代号t7,位在首座11代厂t6的隔壁。

京东方首座10.5代厂坐落于合肥,计划于2018年上半量产,将是全球第一座量产的10.5代面板厂,而华星光电深圳11代厂有望在2019年开出产能,目前这两座厂都还在兴建中,京东方与华星光电就急着抢进第二座全球最高世代厂,推测与大陆政策风向球转变有关。

面板业者指出,近年来大陆疯狂投资面板厂,导致全球面板产业失序,面对大陆面板产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陆政府担心LCD产能过剩问题,近期开始检讨面板补贴政策,因此,大陆业者纷把握政策转变前的扩产机会,积极抢进卡位。

另外,京东方与华星光电第二座10.5/11代厂若有生产更高阶面板技术的规划,将比较容易说服大陆政府相关单位通过审核,这亦是这两家大陆面板业者在新厂规划上,除了导入量产LCD技术外,也计划导入AMOLED电视面板新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乐金显示器亦考虑在其计划兴建的10.5代厂内,生产AMOLED电视面板,但初期可能先导入LCD制程,之后再转生产AMOLED电视面板,而京东方与华星光电似乎是遵循乐金显示器的模式,启动规划第二座10.5/11代厂。

尽管京东方或华星光电截至目前均没有量产大尺寸AMOLED电视面板的经验,但对于新技术的研发不遗余力,尤其是印刷式OLED技术,更是戮力钻研的项目。近期京东方计划投资人民币10亿元,在安徽合肥建立印刷式OLED技术平台,将开放给上下游厂商,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量产验证;华星光电则与天马集团共同成立子公司聚华,共同建立印刷式OLED合作平台。

由于印刷式OLED技术可实现大尺寸面板轻薄、透明与可挠等特性,因而受到瞩目,不仅京东方与华星光电积极投入,就连三星显示器(Samsung Display)及乐金显示器亦投入开发,印刷式OLED的材料成本低,材料利用率达90%以上,且设备成本亦较低,吸引面板厂投入。

由于兴建10.5/11代面板厂所需时间较长,业界推估京东方与华星光电这两座新厂的量产时间,可能落在2020年之后,届时业者将视印刷式OLED技术的成熟度与量产性,再决定导入的时间点。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2017年中国面板终端设备零售面积迅速增长

中国面板市场迎来新发展,2017年零售面积有望突破4000万平方米

古语有云,“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面板作为中国进口的最大工业品之一,过去多年来一直严重依赖于进口。

然而,近年来随着大屏手机、大尺寸电视的逐渐普及, 加之以华为、OPPO、VIVO为代表的国内品牌的迅速崛起,促使以京东方、天马为代表的国内上游企业纷纷新增产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终端需求,导致中国面板终端设备零售面积迅速增长。

GfK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面板终端设备零售面积达3500万平方米,随着上游产能的逐步增加以及零售市场平均尺寸的不断提升,预计2017年零售面积有望突破40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相当于56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大尺寸产品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与此同时,从面板终端设备的使用习惯来看,大尺寸产品正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以电视、智能手机和IT产品(笔记本、台式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面板终端设备,大尺寸化趋势明显。

GfK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中国电视、IT产品和智能手机的平均尺寸持续增长,其中IT产品平均尺寸提升最快,两年内提升了4吋至15.6吋,电视机平均尺寸则最大达46.3吋,手机平均尺寸亦突破了5吋。

不难发现,近年来高清视频资源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大的显示终端设备,给予了消费者更好的使用和观看体验,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高世代线面板厂的陆续投产,面板切割技术的不断成熟,良品率的提升和产能的爬坡,也进一步加速了各终端设备平均尺寸的提升。

消费升级带动终端产品均价上涨

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正追随电视和IT产品的步伐,进入以替换需求为主导的市场。

伴随中国消费升级和上游原材料的价格的上涨,零售市场正逐步向中高端方向发展。GfK中国面板终端设备零售监测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第1季度,主要面板终端设备的零售均价皆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国内品牌发力,供应链资源成未来关键

在这一趋势的引领下,以华为、OPPO、VIVO为代表的国内品牌,一方面以曲面、双摄等新技术主打自身卖点,另一方面也正在逐步改变自身宣传策略,以“美颜”、“自拍”,“快充”等概念,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加强宣传,并与其他品牌进行跨界合作,从硬件性能、外观、用户体验和科技创新等多角度发力高端市场。

GfK数据显示,截止至2016年,中国主要面板终端设备的零售规模达1.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

其中,国内品牌零售额份额达63%,同比去年增长6个百分点,品牌集中度进一步加大,马太效应凸显。

反观国外品牌,在曲面屏、OLED技术快速兴起的当下,它们对上游供应链资源的有效控制,则成为了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一优势也必将成为国外品牌在2017年发起反击的重要砝码。

面板终端设备的互联网属性,引领未来物联网发展

展望未来,在智能家居,物联网逐步兴起的今天,面板终端设备依靠其高频次的人机互动使用频率和先天的互联网属性,势必将成为引领整个物联网行业发展的排头兵。

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国内市场消费的升级,这种趋势也将被不断辐射至周边各类终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物联网终端设备零售市场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终端设备零售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人民币,俨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本周聚焦

(一)彩晶:面板市况下半年不错

今年上半年中小尺寸面板价格大跌,不过即将进入传统旺季,彩晶(6116)董事长焦佑麒表示,下半年市况不错。彩晶今年策略就是推动利基型产品,18:9的全萤幕面板预计7月量产,并且持续拓展车载、工控应用。手机面板比重降至60%,车载面板占比提高到10%,工控、中尺寸面板占比约30%。

彩晶去年下半年获利爆发,税后盈馀40.47亿元,每股税后盈馀1.25元,今年每股配发0.5元现金股利。股东会后,焦佑麒对于下半年市况也释出乐观讯息,透露「下半年市况不错」。

彩晶表示,去年第4季手机面板拉货强劲,上半年是传统淡季,进入季节性调整,手机面板第1季跌价幅度高达20%。不过第2季面板价格跌幅逐月收敛,跌幅在10~20%,预期手机面板价格可望于第2季触底。下半年是传统旺季,量价可望小幅回升。

高阶手机面板市场AMOLED和LTPS竞争激烈,产能大量开出。彩晶只有一座5.3代厂,产品佈局以中低阶手机市场为主,市场有所区隔。另外,今年积极往利基产品发展,18:9全萤幕手机面板率先在7月量产,初期有5.7吋与6吋两尺寸,公司会开发5.5吋到6.2吋全尺寸产品线。

此外,工控、车载面板也是未来重点,彩晶表示,现阶段车载面板供货以车后市场为主,营收占比大约10%。今年公司积极送样给欧系、美系车厂,要衝刺车前市场,希望在1~2年内逐渐发酵。整体来看,手机面板比重降至60%,工控、中尺寸面板占比约30%。

彩晶第1季毛利率维持在4成以上的高档,本业获利19.55亿元,税后淨利18.29亿元,相比前一季下滑45%,每股盈馀0.57元。第2季仍是淡季,市场预期彩晶第2季衰退幅度约在10%~20%。彩晶去年整併南京模组厂,把瀚斯宝丽土地厂房卖回给经济技术开发区,估计处分利益约人民币6500万元,将在第2季认列,支撑本季获利表现。

 

(二)市场潜力巨大 全球OLED电视出货量猛升

近年来,OLED电视凭借着多家彩电厂商的积极布局,OLED电视的出货量迅速攀升,在国内电视市场占比上不断提高。据数据显示,全球OLED电视出货量在2015年时为40万台,比2014年增长了近4倍;2016年出货130万台;而在中国,2016~2017年间或将增长近400%。对此,调研机构INS也指出,2018年,中国OLED电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将稳定在20%左右。

而在OLED电视领域,创维早已洞悉市场发展,提前布局,不断革新技术,推出创新产品,打开国内的市场。尤其是今年3月份,创维的OLED电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降价,降幅超过20%,降价第一周,创维OLED电视销量同比增长351%,环比销售旺季的春节当周增长52%。

创维此次降价风暴显示了OLED电视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业内预计,此次OLED销量爆发式的增长将有望促使更多厂商加入OLED的降价浪潮中来,其爆发力也将吸引更多的入局者或早或晚进入OLED领域。

目前除创维之外,长虹、康佳、索尼、LG、飞利浦6家企业力推OLED电视。仅去年就有5家欧洲企业新加入或即将加入,全球的彩电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在研发OLED技术,打造OLED电视成品。

与此同时,OLED电视产品也日趋成熟,公众较为关注的寿命及残影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对消费者形成了信心支撑。还有OLED电视产品线越来越丰富,消费者选择产品的自由度也不断增多,加上OLED电视技术更高端、外观更时尚等特色,用户的购买欲望也更倾向于OLED电视。

由此可以预见,OLED经历多年的时间积累,技术与认知都已然日趋成熟完善,加上众多企业的加入和价格的不断下调,势必会让一些拥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倒戈,转迎OLED电视。外加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通力协作,将进一步推动OLED电视的全面普及。

分享到: 新浪 腾讯 微信 人人 QQ 雪球 和讯 更多

下一篇:突发!刚刚,韩国宣布暂停部署"萨德"!

关于橙e网 | 如何加入| 成功案例 | 帮助中心|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者摘编,违者必究
Copyright © PingAn Bank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1018345号-2

扫一扫,橙e网手机版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会员专享文章,请先登录或注册橙e网。
企业登录个人登录

还没有账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