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相辅相成”还是“相辅相承”?是“鬼斧神工”还是“鬼斧神功”?还有“爆冷门”还是“暴冷门”?今年暑假,综艺《汉字风云会》强势登陆浙江卫视。
节目播出后,众多易错考题迅速占据全网热议中心,上万观众在网上晒出自己收看节目的同步答题纸,再次掀起了全民学习汉字的热潮。总导演关正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档综艺成了刚需,真的是让人高兴。
好的“语文课”,应该让所有的孩子都上
浙江卫视给出的数据显示,《汉字风云会》第三期收视率排同时段综艺第二,第四期收视率排全国综艺节目当天第三,并且一直在稳步上涨。
对于这一态势,节目总导演关正文总结了三大原因:“第一,这是一个课堂,70分钟,50个汉语词汇,实打实的系统性教学,从常用易错到生活用词,再到优雅拓展词汇,全程高效率学习,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第二,这个学习过程又是超级轻松、超级有趣的。任何优秀老师都没有办法营造出这样一个学习场景,因为没这么多钱。第三,所有综艺娱乐元素全部为内容服务,全程爆笑,但仔细想想,又没有废话,添乱组合混肴视听,打的全是知识软肋,有助大家夯实基础,再也不忘。”
《汉字风云会》延续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热门文化类综艺的风格,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中国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有千万,这么一来,应当有几亿的观众”,关正文告诉记者,“从刚需的角度去看,我对目前的收视率是不满意的,因为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目标。这么好的语文课,应该所有孩子都上才好。”
当记者问到“刚需”是否指的是应试教育的“刚需”时,关正文表示:“掌握了牢固的字词知识,面对考核能够应对自如,我并不觉得满足这样的刚需有什么不好。考试本来就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我们反对应试教育,反对的是教育以应试为目的,而不是反对学习。所以,刚需的满足,是我们很自豪的事情。”
推出汉字节目,是因为汉字本身的重要性
从去年年底至今,《见字如面》、《朗读者》、《向上吧,诗词》等一大批诗词书信风格的节目一拥而上,许多观众将这些节目归为“文化类综艺”,并声称它们已经过了被关注和被讨论的巅峰期,持续推出这些节目已不再是市场所需。
对于这些声音,关正文表示,大的文化背景其实一直存在,从来没有更好,也没有更糟。人类精神消费的主流一直都是恒定的。这类节目远远说不上热,看到一两个节目的影响就宣布某个趋势,也是一种浮躁。不存在文化节目的分类,所有的节目都是属于文化的。
推出《汉字风云会》,关正文并不担心会造成观众在内容上的接受性疲劳,汉字节目持续推出,是因为汉字本身的重要性。
这不光是语言问题,还是思想能力的问题。要成创新社会,没有强大的思考能力肯定是没戏的,而所有思考都是靠语言支撑的,贫乏的语言是产生不了丰富的思想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不认为仅仅通过一档或者多档节目就能搞好国民文化教育,电视人只能做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职责。“(文化教育)这件事并不乐观。首先,很多有文化的人现在不看电视,不看网综,觉得没文化浪。所以电视还别老想着教育别人,先得想想怎么让自己有文化。第二,传统文化是异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有大师,给大家来梳理,中国有思想成果非常辉煌的时代,电视人不可能完成这个使命。电视人只能是把优质的资源翻译成大众喜闻乐见的视听产品。电视人要是把自己当成专家,一定是太自恋了。”
此外,参加节目录制的都是一群五年级的小学生,无论是录制前还是录制中,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关正文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录制中的趣事:“所有孩子都特别有趣,我们在录制的时候有一次开机饭,所有孩子正襟危坐听领导讲话。我就开始添乱,不管人家的流程,把现场变成了联欢,让所有想表演的全上台,然后我跟主持人沈涛挨桌敬水,跟孩子逗。但是我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孩子们真的疯起来谁也管不住,各种纠缠、照相、贫嘴,我跟沈涛挨桌艰难移动,走了特别长的时间,还是看不到头。然后我们俩就互相鼓励说:坚持。”
孩子们情绪放开后的录制效果让节目更加有趣,加上开心麻花“添乱”团队的配合,这样的创新形式,让很多孩子们都很喜欢看。“我见过最小的观众只有五岁,大字不识一个,全程跟着笑,也不知道他喜欢的是什么。”关正文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