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宿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40%
宿迁服务业紧紧围绕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目标,扬长避短,扎实推进服务业四大新型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重点企业壮大培育,全市服务业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今年1-7月,宿迁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7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服务业用电量12.13亿千瓦时,增长21%,比上半年增速高7.7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6亿元,增长11.7%。接待国内外游客1048.35万人次,增长15.4%;旅游总收入121.65亿元,增长19.2%。电子商务保持蓬勃发展,全市电商交易额506亿元,增长36%,其中网络零售115亿元,增长35%;全市8个省级电商示范基地新入驻电商企业66家、累计突破600家,完成电商交易额180亿元;全市农产品网店达3.8万家,“一村一品一店”857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额41亿元,增长26%。
抓手明晰 突出重点项目
宿迁服务业发展中突出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特别注重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初,根据各县区和各部门申报本年度服务业项目,精心筛选出当年度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推进。其中,宿迁运河中心港物流园、京东淮海经济区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快递配送中心等9个项目跻身全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入围项目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截至7月底,全市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完成序时进度的110%。
下半年,宿迁将大力推进电子商务、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立完善重点服务业项目库,做好项目跟踪和监测分析,加大项目帮办和推进力度,确保年内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以上。
认清趋势 突出“互联网+”
尽管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它代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宿迁服务业发展清晰地认准这一趋势,推动“定制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
宿迁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定制经济”发展。目前,箭鹿集团已和京东开展定制服装和定制皮鞋的合作;不断完善工业定制企业库,加强对入库企业的动态监测,全市建立239家定制生产工业企业库。目前开展定制企业达90余家,涉及玻璃建材、纺织服装、木材加工、酿酒食品、白色家电等13个行业100多种工业产品,共同建立“政府+知名网络平台+市场主体”的定制经济发展新模式。
作为宿迁服务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宿迁制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涉及“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交通物流,“互联网+”金融保险,“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七大方面,对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互联网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深度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半年,宿迁还将实施优势企业培育、集聚区提升、服务业人才培训等工程,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发展,以实现“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和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发展目标。
(二)镇江服务业发展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近日,镇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可谓捷报频传:继飓风物流取得省“无车承运”经营许可证后,镇江还有惠龙易通和云达科技共3家企业列入省级及以上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2017镇江市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推介会刚结束,现场25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达到119.7亿元。
近年来,镇江大力推进服务业升级转型,物流、旅游、文化等重点服务业行业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956.4亿元,同比增长8.7%,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676.6亿元,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6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税收113.1亿元,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到51.9%。服务业发展有效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镇江坚持强化服务业项目建设、注重企业培育、加大人才支撑、提升园区发展,主要数据指标成绩喜人。1-6月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26.6亿元,同比增长18.5%;铁路货运量增长14%,高于全市货运量增幅6.6个百分点以上。作为绿色产业的代表,文化产业项目超序时推进,41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57.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2.5%,超序时进度22.5个百分点以上。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3822亿元,同比增长19%,列全省第二位。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1家。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54.7亿元,同比增长13.7%。傲游科技、茴香豆网络、金海星导航3家重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87倍、10倍、4.3倍。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4.3亿元。
据镇江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业发展虽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重点行业税收指标下滑较快,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重点项目推进及储备不足,规模企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品牌效应较弱等。该负责人强调,找出短板后,市服务业办将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统筹服务,加快推进镇江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实现产业强市的目标。
强化产业发展综合协调。会同统计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强重点行业运行跟踪,强化部门数据的匹配性分析,超前做好问题研判和应对,确保完成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5%、服务业投资13%的年度目标。
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按照全省“双百工程”要求和“六大六小”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完善服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供应链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业态和模式创新。
培育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深入开展服务业暖企行动,帮助企业化解发展难题,实现健康成长,确保全年新增服务业列统企业60家。有效聚集各类政策资源,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产出效益好的优质企业重点突破,做大做强。
全力做好服务业人才工作。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新引选一批服务业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促进镇江市服务业结构优化提升。强化人才政策宣传推介,结合全市低碳交易大会,组织开展服务业人才高峰论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落户镇江市。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保监会:保险业偿付能力总体稳定
据保监会网站29日消息,二季度保险业偿付能力状况总体稳定。二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20%,显著高于100%和50%的偿付能力达标线。
在近日召开的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二季度,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53%、229%。综合偿付能力溢额达到2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4.1亿元。二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上升的保险公司达到66家,较上季度增加27家。从寿险业看,人身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自2016年以来首次上升,达到216%,比上季度提升2.4个百分点。
“目前保监会出台的一系列引导行业转型的文件,实施效果逐步显现,价值较高的长期保障型业务占比不断上升,对资本消耗较大的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持续下降。”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但风险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局部流动性风险、少数问题公司风险、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和数据真实性风险等值得关注。下一步,要紧盯行业风险变化,处置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严守风险底线。着力强化保险公司的主体责任,加大监管政策传导力度,下大力气重塑监管,形成正确的监管导向。
三、本周聚焦
(一)新华保险上半年净利下滑 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近三成
新华保险(行情63.20 -2.96%,诊股)业务转型带来的相关会计数据指标下行还在继续。该公司昨晚发布的2017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其保险业务收入为612.39亿元,同比下降了13.8%;市场份额为3.4% ,同比减少了1.6个百分点,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37亿元,同比下降了-2.9%。
尽管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等会计数据有所下降,但这是公司主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阵痛。新华保险表示,今年,其持续聚焦期交业务,着力优化业务结构,业务经营中有诸多亮点。
一是核心业务大幅增长。今年,新华保险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年度计划中取消了趸交业务,聚焦期交业务发展,核心业务实现良好增长,首年期交保费达到166.54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为108.27亿元,同比增长41.0%。
二是业务价值稳步提升。上半年该公司新业务价值实现71.53亿元,同比增长28.8%;内含价值为1420.89亿元,同比增长9.8%。
三是业务结构持续优化。首年期交保费占首年保费的比例达到87.2%,同比提升49.1个百分点;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规模创近年来新高,在首年保费中的占比达56.7%,同比提升35.2个百分点;续期保费421.38亿元,同比增长19.1%,占总保费的比例为68.8%,同比提升19.0个百分点;健康险首年保费69.51亿元,在首年保费中的占比为36.4%,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1.4个百分点。
四是业务品质有所改善。上半年,新华保险个人寿险业务13个月继续率为89.2%,较上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25个月继续率为82.3%,较上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退保金为221.19亿元,同比下降17.5%,退保率同比减少0.8个百分点,为3.7%。
从产品结构来看,上半年,新华保险加快转型步伐,持续加大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力度,健康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66.02亿元,同比增长43.9%;传统型保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46.81亿元,同比下降51.2%;分红型保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91.62亿元,同比增长1.7%;意外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75亿元,同比增长5.9%。
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业务的转型离不开各个销售渠道策略的配合。上半年,新华保险个险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82.65亿元,同比增长20.8%;首年保费为137.11亿元,同比增长15.1%。
在银保渠道,该公司主动收缩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取消了趸交业务计划,聚焦期交业务,以年金险为主打产品,实现保费收入117.06亿元,同比下降61.3%;团体保险业务收入12.68亿元,同比增长47.4%。
(二)农业服务业短板须着力补齐
随着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与现实需要相比,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仍面临着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培育农业服务组织,重点支持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等7大服务领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
日前,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力争通过5年的发展,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这是我国首个定位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专门文件。
农业生产性服务是指直接完成或协助完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随着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组织蓬勃兴起,服务领域覆盖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多个产业,涌现出全程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服务方式,对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达到15.2万个,经营性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涵盖了农业生产的诸多环节。但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仍面临着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方式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群众需要,对普通农户带动力不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还不够广泛。”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认为,从产业链条看,产中服务相对充分,产前和产后环节相对滞后,尤其是产前市场预警、产后初加工和销售服务很不适应,农产品不时陷入“多了多、少了少”的周期性波动。从生产区域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相对发达,中西部丘陵山区则相对落后。要尽快把农业市场信息、绿色生产技术、农产品初加工等服务开展起来,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努力解决好广大农户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
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例,由于产地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服务设施简陋,导致每年农产品产后损失超过3000亿元。其中,农户储粮造成粮食损失约2000万吨,产后损耗马铃薯约1600万吨,水果约1400万吨,蔬菜约1亿吨。以最突出的蔬菜为例,我国蔬菜的产后损失率为欧美发达国家的4倍至5倍。
针对农产品初加工水平低、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等问题,从2012年开始国家实施了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资达36亿元,共扶持632个县、近5万个农户。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表示,今后要着力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储藏、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初加工服务,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强农产品贮藏保鲜冷链体系建设,支持常温贮藏、气调贮藏等多种贮藏保鲜设施集中连片建设。
此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短板在三部委日前出台的文件中得到了重点关注。文件着眼满足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要,提出重点支持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等7大服务领域。力争通过5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
服务领域的拓展离不开大力培育服务组织。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杜志雄认为,当务之急要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还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不同服务主体各自的优势和功能,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