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集团
  • 平安银行
  • 登录
    • 企业用户
    • 个人用户
  • 注册
  • 更多
    • 帮助中心
    • 在线客服
中国平安 平安银行 橙e网
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行情

2017年1-7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接近7.2万套

行情分类:时事热点  文章来源:中华商务网  2017-09-15 10:34:41

字体:小中大

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2017年1-7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接近7.2万套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据统计,今年1-7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接近7.2万套,同比增长57%。近五年规模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国内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也持续大幅增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机器人市场。

在研发方面,我国坚持以点带面、小步快跑的原则,一方面抓住优势领域实现快速突破,另一方面强化基础研究推动整体提升。目前,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技术取得积极进展,控制器已接近国际水平。

此外,工业机器人,继汽车和电子等制造产业之后,在五金卫浴、家具家电等行业也已得到日益广泛应用。

(二)5G重塑网络构建新生态下的大互联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隔十年就会有一次移动通信技术的革命,我们即将经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变革期。根据工信部公布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第五代移动通信(5G)启动商用服务,基本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面对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由人民邮电报社、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7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论坛”将于9月14日-9月15日在中国电信北京信息科技创新园举行。

5G带来的将是更快的带宽、更多的设备接入、更低的传输延时。相比于 4G,5G 用户体验速率可达 100Mbps 至 1Gbps,峰值带宽可以达10Gbps;连接数密度可达 100 万个/平方公里,有效支持海量的物联网设备接入;流量密度可达 10Mbps/平方米,支持未来千倍以上移动业务流量增长;传输时延可达毫秒量级。如此的网络性能将推动4K/8K视频流、AR/VR、物联网、高性能边缘分析、智慧城市等多个应用场景的技术创新,同时给网络基础设施带来新变革。

变革一:ICT深度融合,IT技术与5G的深度融合将使网路功能更加灵活与高效。通过网络虚拟化(NFV)、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能将网元进行更深度的分解、抽象与重构。运营商可根据用户的业务、用户的习惯、制定更加个性化的业务功能根据需求配置网路资源与功能,通过“切片网络”定制裁剪和编排相应的网络功能组件满足包括物联网在内的各种应用充分利用5G的资源,实现数据驱动的网络功能,优化资源配置与运营管理。

变革二:开放网络、资源高效 。网络设备更加开放,采用通用的服务器、存储、交换机取代专有的设备,通过软件控制(定义)网元设备实现跨行业、产异化业务的共享网络资源,提高网络利用率的同事能提供开放的API接口向第三放开放基础网络能力。

变革三:应用驱动、智能决策。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崛起,据预测2025年,中国的5G连接数将达到4.28亿,占到全球11亿5G连接总数的39%。将形成人人连接、人物连接、物物连接的为代表的大互联格局。而网络将通过对地理位置、用户行为偏好、接入设备状态、将网络信息上下文的感知、分析,实现基于应用驱动的智能化网络资源分配与运用。

为此,本届论坛以“新连接、新智能、新生态”为主题,与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设备和解决方案厂商等业界各方的领导、专家将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加强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ICT产业界在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建设,共同推动信息通信关键技术和产业变革等热门话题。

今年的论坛内容与往届相比多了不少亮点,除了业界各方领导与专家带来的主题演讲,还有

1、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百度Apollo生态、大唐将共同发布基于车联网的无人驾驶行动计划;

2、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国家电网电科院、华为将启动5G电力切片基础前瞻联合创新项目;

3、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光通信研究中心将发布“5G时代光传送网技术白皮书”。

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已成为能源网、公路网、铁路网并列的关键基础设施,加速我国数字化的转型实现网络强国之路,期待一路有你。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工业4.0的必经之路:物联天下 传感先行

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首场活动——传感器及智能化系统应用国际高峰论坛于9月9日上午在无锡拉开帷幕。本次国际高峰论坛汇聚了来自全球传感器领域的重磅嘉宾及世界各国专家的真知灼见,呈现了全球传感器及智能化系统应用的发展现状与前端科技研发成果,展望了全球传感器及物联网发展趋势。

无锡高新区作为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位于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是国家唯一物联网示范园区、唯一物联网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地区,也是江苏省首个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区所在地。2016年,无锡高新区实现物联网产业产值1150亿元,其中超10亿元企业23家,超亿元企业46家,物联网相关产业连续三年保持同比40%以上的增速。

从产业生态圈建设上看,高新区是物联网产业体系建设最为系统全面的区域,围绕半导体封装,MEMS公共技术咨询服务,第三方检测认证,依托国内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建立了成体系,上规模的核心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在平台的基础上,支撑、衍生出众多的传感器设计、通信模组开发等新型科技企业,而最外围是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企业,可以有效的将通过第三方平台检测认证的产品规模化、产业化。

从行业应用上讲,高新区物联网相关产业更是亮点纷呈。在智能交通领域,智能家居领域,RFID技术在纺织产业、物流产业、智能制造领域等都有行业龙头企业,甚至世界知名企业立足高新区,快速成长,不断进步。

无锡副市长高亚光指出,在工信部等有关部委、省经信委等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无锡智能传感系统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无锡高新区微纳园获得“江苏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称号,成为首个省级智能传感器专业产业园区;美新半导体、必创传感、品冠科技、昆仑海岸等一批相关企业快速成长,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感知装备计量测试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获批建设,有力地支撑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采集信息的终端工具,如同物联网的“电子五官”,是物联网的基石,“物联天下、传感先行”是当今物联网行业的共识。本次论坛的执行单位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手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无锡智能工业产业协会联合举办,共同打造了一场无锡与上海双城联动的行业盛会,演绎了传感器领域的“双城记”。

本次论坛活动为期一天,由传感器主题演讲、传感器高峰访谈、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应用、智能制造精准对话及智能传感器新品展览展示五个环节组成。

褚君浩作为无锡宜兴籍院士,看到物联网行业的繁荣发展,他表示,中国的应用部门目前偏向进口国新算法,而不是购买国产算法,这提醒我们要把国产制作水平提高,做到物美价廉,就可以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国也有传感器出口但是属于比较低级的层次,中科院有一个公司叫尼塞拉公司,他们做红外传感器,是一种摁门后就叮当响的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在国际市场上占了很大的分量,但这个传感器是一般的普通的传感器。高端传感器则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将技术提升上去,能够在将来实现国外的产品上有很多中国传感器装载。“现在是很多中国的产品上配备了很多外国的原件。我们现在是全球化,但我们中国还是要把我们自己的技术安装到世界更多的工业经济发展设备上去。能够在外国设备上找到我们中国芯片的影子,这才是属于非常前沿的发展,属于创新型的科技强国。”

对于未来,褚院士认为,如果物联网将来要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要和识别技术联系起来。“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后,需要人去使用它,数据是死的,需要人来分析使用。要善用数据,妙用数据,要和智慧识别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大量的智慧分析,所以我们要把大量的智慧分析和物联网结合起来。这个发展方向前景广阔,它将会推动将来物联网的巨大发展。将来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发展云平台、大数据、传感器,还要在智慧识别上下大功夫,这样才能真正将数据及理论结合到实践。”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传感器消费市场,在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全球市场占有率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认为,中国传感器产业市场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欠缺,传感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应用,在未来,除了要加强政策协同引导外,还要完善标准检测体系、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并打造产业生态体系。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等新理念的引入、物联网概念的兴起,智能家居、可穿戴产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市场快速成长。本次传感器及智能化系统应用国际高峰论坛汇集各领域专家,共同探讨物联网催生的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共商全球传感器及智能化系统应用产业发展大计。本次论坛的举办必将进一步凝聚全球共识、形成发展合力,促进全球物联网发展。

三、本周聚焦

(一)人脸识别公司获巨额融资 人证合一是身份查验趋势

“看脸”的时代真的来了!不过,拼的不是颜值而是识别准确度。进入9月,刷脸新闻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北京师范大学全部宿舍楼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杭州一家肯德基餐厅可以刷脸支付了,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爆发”,是否意味着证件、指纹识别等传统身份识别方式将被取代?有网友着急地问:胖了、瘦了怎么办?整容了怎么办?有人假扮自己怎么办?

人脸识别公司获巨额融资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杨帆说,这几年,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已从线上运用逐步往线下拓展。北京有无人超市能刷脸进出,河南有机场能刷脸登机,厦门有酒店能刷脸入住……

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51亿元左右。

资本迅速涌入。今年7月,商汤科技宣布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上海依图科技与北京旷视科技完成了C轮融资,金额分别为3.8亿元人民币与1亿美元。

识别大幅度整容有难度

据360公司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颜水成介绍,通常人脸识别包含以下环节:相机或者专业设备先采集到图片,人脸检测技术定位图片中的人脸,然后从中再定位诸如眼角、鼻尖、嘴角、脸部轮廓线等特征点,进行包括光线补偿或者遮挡物剔除等校正。再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身份特征提取,跟数据库中的人脸特征做比对,以识别人脸身份。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采用,人脸识别精度相比5年前已有大幅飞跃。”颜水成说。

在人脸识别技术的研发方面,中国与国际发达水平基本同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特聘教授龚怡宏表示,人脸识别领域国际上有几个公认的测试集,测试结果名列前茅的团队名称会记录上网,中国科研人员占据半壁江山,不少准确度都超过99%。

尽管如此,龚怡宏表示,在测试集中得到的成绩,运用于现实中会大打折扣。在现实中人群样本更大,不同光线、姿态、分辨率等条件都可能给机器识别带来困难。

颜水成表示,双胞胎、整容前后等特殊情况下机器能否识别,要看具体情况。比如整容幅度过大,机器无法识别是有可能的。此外,脸部信息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如果到了机器无法识别的程度,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人证合一是身份查验趋势

 “人脸识别会成为主要的身份识别手段,两三年内就可以大规模运用。”不过,龚怡宏也认为,未来身份查验的一个主流趋势是人证合一,即刷脸加证件,身份证还是会继续存在。

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表示,对于政府机关和银行机构而言,有很多建立在“亲见”和“本人到场”原则上的业务,也可能被远程办理所取代。比如身份证办理、银行开户、社保和公证业务等,如果可以在手机端验证身份,意味着老百姓就不用跑去现场办理了。

不过,人脸识别技术还面临一些安全漏洞。目前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比如用别人的照片等方式,都可能成功“骗”过人脸识别系统。对此,很多公司都加大了在“活体检测”上的技术投入,而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很多公司都会要求进行双重验证。

此外,人脸被采集也使得隐私泄露风险剧增。谢忆楠表示,解决的方法是在采集到照片时进行“脱敏”处理,只提取照片特征,不保存照片本身。这不仅需要采集者自律,更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建立起整个行业的统一标准,共同筑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行业堤坝。

人脸识别技术三大应用方向

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等告诉记者,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有三大应用方向。一个应用场景是1:1认证,即证明人与证件信息是统一的,主要用于实名制验证。

其次是1:N认证,即判断某个人是否为特定群体中的一员,用于人员出入管理和城市安防等。重庆市某公安分局使用商汤科技的人像比对系统,在40个工作日内辨认出69名嫌疑人,相比人工效率提升200倍。

第三种是活体检测,以确保是真人在操作业务,进而做账户许可授权。云从科技的人脸技术已经运用于全国50多家银行。中信银行的ATM 和移动客户端可以远程身份认证,海通证券可以远程开户,滴滴平台则可以查验驾驶者是否为注册司机。

(二)夯实“工业强基” 制造企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我国正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7中国企业500强高峰论坛于9日至10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智能制造相关专家和部分中国500强企业的代表,围绕“智能制造助推制造强国建设”献计献策。

9月10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2017中国企业500强报告显示,中国500强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入门门槛较2002年的20亿相比,增幅高达13倍,达283.11亿元。但与此同时,中国500强企业资产利润率降至10年最低。

在近年来国内的工厂发展中,装备工业、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而伴随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其涵盖了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工厂、智能物流与供应链等多个领域,并涉及到了工业软件、VR/AR、物联网、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等诸多使能技术。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表示,国外同行非常羡慕国内推进智能制造的成效,无论从力度、速度还是广度,都比他们想象的要高得多。“这有赖于我国智能制造在顶层设计、标准先行等方面总体部署和推进方略的正确有效。”

21世纪初加入WTO后,中国以低劳动力成本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世界工厂,众多中国企业由此获得高速成长,但很显然,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与西方跨国公司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后者牢牢控制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中国企业很难突破“低端锁定”的困境。

中国工程院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屈贤明认为,智能制造在国内发展热度持续升温,主要是源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在广东等沿海地区,招工难、用工贵,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的改造已势在必行。

在“中国制造”全面迈向数字化、智能化之际,工匠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除了掌握传统技能外,也需要掌握工业机器人、智能设备等操作技能。然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这一系列问题始终存在着,迫切需要建成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体系。

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将鼓励企业与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合作,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及动力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此外,还要通过举办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和培训,在全社会营造培育高技能工匠的氛围,提高工匠社会认可度。

如果把《中国制造2025》中的愿景比作是我国制造业要营建的一座“塔”,智能制造业就是这座“塔”最高的两层,而“塔基”则是“工业强基”。离开了“工业强基”,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将困难重重。

智能制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推动智能制造的驱动力一个是为了好的利润,另一个就是为了直接生产更好的产品为用户服务,提供更合适的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对于企业而言,智能制造在效率、质量和供应链上都有促进作用。因此,推进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制造企业不断探索,循序渐进。

分享到: 新浪 腾讯 微信 人人 QQ 雪球 和讯 更多

上一篇:事关上亿车主!以后,你的汽车要加这种"油"了

下一篇:史上最贵!iPhone X来了!网友:卖肾都买不起...

关于橙e网 | 如何加入| 成功案例 | 帮助中心|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者摘编,违者必究
Copyright © PingAn Bank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1018345号-2

扫一扫,橙e网手机版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会员专享文章,请先登录或注册橙e网。
企业登录个人登录

还没有账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