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中国OLED市场突破百万要待2020年预计大尺寸液晶的主流地位可维持到2025年
苹果OLED手机已经来了。甚至,有传闻苹果的OLED电视也已经做出实验样机。但是,这些消息并不能支撑OLED电视快速取代液晶产品。业内预计,国内市场OLED电视突破百万台还要等到2020年。即便如此,这也仅相当于液晶电视在2006年的产业阶段。
上游产能不足之困需要时间解决
OLED显示的优势非常明确(虽然它也有缺点),但是却并非“人人可以爱”。因为,OLED显示产品的制造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从半导体显示行业看,韩国的LGD和三星已经把所有新的投资都砸向了OLED。包括LGD的E6、P10、和广州新工厂,三星新的6代线,各个都是规模巨大的项目。国内的大陆地区厂商,则在6代及其以下世代线上,从2016年开始就已经停止液晶项目的投资,专注于OLED。但是,在超大尺寸液晶上,国内大陆厂商还有数个巨大的项目再投入。国内的台湾省厂商,则主要投资在大尺寸液晶产品扩建上,6代线中小尺寸液晶新投资在2016年也已经全面收尾。但是,我国台湾省的厂商,尚未投资大型OLED项目。日本面板厂商的情况,比台湾省的更糟糕一些。虽然日系企业在OLED研发上有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没有进行真正规模化的产能扩充,且即便在液晶项目上,整个日系阵营亦处于萎缩状态。预料,没有新的大量资金注入,日系面板产业将逐渐衰退。
以上OLED产线建设中,已经开工的新产能总投资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三星、LG和京东方都筹划了千亿级别的项目群,成为行业三巨头。但是,这些投资基本都未实现量产。全球真正大批量制造的OLED显示产品,只有三星的手机用屏幕。其他厂商的量产能力均不足。2016年三星占据OLED全球市场9成以上产量。
综上所述,OLED显示行业目前是一个供给单极化(三星为主)、建设多元化,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的产业格局。即现实可用的产能严重不足,市场需求意愿空前高涨,相关厂商投入巨资建设新工厂。这是一种市场爆发前夜的状态。
但是,OLED产业的整体情况,却与OLED彩电行业的格局还有差别——因为,全球新建设的OLED项目基本都是中小尺寸的6代线,真正拥有OLED大尺寸线的厂商只有LG一家。
目前,LG已经有E3厂(8千片)、E4-1(2.6万片)、E4-2(2.6万片)等8.5代线产能。其中E4-2处于产能逐渐释放阶段,完全满产需要到今年底或者明年初。LG在近期开工了广州OLED 8.5代线,该项目计划2019年起投产,产能为月玻璃基板6万片。同时,LG计划2018年增建E4-3项目,规模亦为2.6万片。此外,LG最新消息称,其计划未来在P10工厂建设10.5代OLED线,并采用先进的印刷工艺。
LG的大尺寸OLED面板的产能规划非常详细,可以说是稳步提升的状态。但是,对比全球彩电行业的需求而言,依然规模较小。扣除PPT上的p10工厂OLED大尺寸计划,LG真正投入建设的项目的总产能,在2019年可达到华星光电深圳T1线,一条液晶线的总规模。按目前8.5代OLED线,55英寸、65英寸、75英寸产品的切割占比,以及80%成品率看,到2020年可稳定提供400万台电视机的产能需求,约占全球彩电销量的2%。按近年来国内市场OLED产品全球市场占比四分之一的比例,国内则可在2020年突破每年100万台OLED电视的销量。
所以,OLED电视和手机等中小尺寸面板一样,有供给单极化的问题。但是,OLED手机用中小尺寸面板已经展示出全面开花的趋势。OLED电视面板却还主要依仗LG的独自支撑——后者类似于2016年之前三星在OLED小尺寸产品上的状态。
大举扩充OLED彩电面板产能的瓶颈
彩电用OLED面板由LG独家垄断,这本是LG扩大产能、占据市场先发地位的“好时机”。对此,LG自身也不会否定。但是,真正要扩大产能,LG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方面,LG必须面对中小尺寸OLED崛起的趋势。事实上,2016年开始,LG的OLED投资70%以上被6代线占据。在2018年打入苹果手机供应链,则是一个直接的目标。同时,中小尺寸OLED面板上,LG也面临柔性化的技术挑战,并不是完全成熟技术的产能复制任务。
业内认为,恰是OLED小尺寸的爆发式崛起,打乱了LG在OLED大尺寸上领先布局的战略。即便对于LG这样的行业巨头,在中小尺寸和大尺寸上都维持极高的投资额,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小尺寸上的投资,严重恶化了LG的投资规划。LG广州OLED项目的最核心诉求就在于:广州市国企承担的30%资本金,以及中国银团能提供的巨额贷款。或者说,LG广州OLED项目落地,是靠资金吸引来的。
另一方面,在大尺寸OLED产品上,LG面临了技术路线之争。LG已经成熟的蒸渡+彩色滤光膜产品,虽然能够随时进行产能技术复制,但是却必须考虑“成本更低、且可以支持RGB三原色的印刷技术”的威胁。对于印刷技术的OLED显示技术,现在的状态基本是“临门一脚”。
这临门一脚如果成功,那么显然大尺寸OLED市场蒸渡工艺路线就会成为死胡同。现在大规模投资这一路线不是明智选择。但是,这一临门一脚也可能迟迟“踹不出去”——所以,LG还是需要在稳妥节奏上不断提升大尺寸OLED产能。
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不仅困扰LG,也困扰整个显示面板行业。例如,京东方选择了OLED主要投资6代线柔性项目,虽然其已经突破蒸渡技术的OLED大尺寸化工程难题,却受制于技术不确定性而不愿马上将大尺寸蒸渡技术量产。有类似顾虑的还包括三星——三星甚至认为印刷显示时代的显示墨水,未必是OLED,而可能是QLED或者其它产品。
技术难度不可怕,慢慢突破;资金问题不可怕,中国银团和国企会支持先进产业;但是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却无法绕过去——大尺寸OLED是蒸渡还是印刷,这个问题不解决大尺寸OLED就只能是LG自己谨慎而稳健的爬坡过程,而不会进入爆炸式的新线建设期。
大尺寸液晶的主流地位可维持到2025年
对比大尺寸OLED建设的“龟行”,大尺寸液晶项目依然深受行业喜爱。在彩电行业未来三五年新增面板产能基本即是70+以上尺寸液晶产品。
目前,合肥京东方10.5代线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这将是全球首条10.5代线;同等玻璃基板尺寸的华星光电11代线、鸿海广州10.5代线也已经开工建设;京东方近期亦签署了武汉10.5代线的框架协议。同时,即便是OLED大尺寸产品的唯一获益者,LG也并不排斥大尺寸液晶项目,关于10.5代线的P10工厂项目,LG称可能先投产液晶项目,后转向印刷OLED。
以上项目,即便不计算几经调整的LG P10工厂,其他四个项目的总投资亦高达1800亿元人民币。且已经有三个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将形成巨大的产能,相当于3400万台75英寸电视,或者4400万台65英寸电视的供给。即未来液晶电视有可能五分之一的市场被这些新的10.5代以上生产线占领。
相对技术更成熟、规模更巨大、支持厂商更多,这是大尺寸液晶生产线和OLED大尺寸线比较的最大区别。2020年,国内彩电高端市场的格局很可能是1000万台65英寸以上液晶和100万台55英寸以上OLED的对比。这样一个差距,被认为足以证明液晶产品的生命力。
当然,在大规模投资大尺寸液晶产品的时候,总有一种担心:如果OLED迅速成熟,特别是大尺寸印刷技术迅速成熟,这些庞大的液晶产能何去何从?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回答:首先,液晶面板和OLED面板制造具有前段工艺的相通性,即70%以上的设备和技术基本一致。
第二,即便OLED快速成熟,其产能建设和规模积累也需要数年的时间(一般一条新技术的线建设需要28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即OLED和液晶必然有一个长达6-10年的共存阶段。这可以为新建的液晶产能争取过渡期。
第三,如果不去建设这些液晶项目,厂商能做什么呢?其一是坐以待毙,把大尺寸液晶的市场拱手让人。其二是建设OLED线,但是目前只有蒸渡技术的路线可以量产——而蒸渡设备的昂贵,远超过液晶中段工艺设备,甚至也会超过未来的印刷显示设备,即如果考虑新线建设中部分设备可能很快被无情淘汰,造成损失,那么现在可建设的蒸渡OLED大尺寸线,要比液晶大尺寸线风险更高。
综上三个层面的考虑,市场更多的认为建设大尺寸液晶线,是在市场需求、技术路线和投资回报等方面的最优解。大多数面板企业选择液晶10.5代线这个解,同时亦是对LG独自发展蒸渡OLED的一个“保护”——降低了后者的竞争性风险。
“大干快上液晶,稳步推进OLED”这是彩电行业目前的上游市场策略。这个策略基本从供给端决定了,未来近十年OLED与液晶产品的竞争格局。这就是液晶主导地位至少能维持到2025年。虽然对于爱好OLED的消费者,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却是一个很可能成为事实的消息。
(二)iPhoneX提升OLED面板渗透率 2020年将达43%
苹果iPhone X首次应用AMOLED屏,再次点燃外界对于OLED面板产业的关注热情。
产业研究机构集邦科技认为,新一代iPhone应用AMOLED面板,将带动智能手机采用AMOLED面板的比例逐年攀升,预计2020年渗透率将达到43%。
群智咨询OLED产业链研究的资深分析师王健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认为,本次iPhoneX发布对显示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产品趋势方面,OLED产品作为中小尺寸次世代产品的地位被确立,尤其对消费者来说,OLED做为高端显示屏的定位被进一步强化;二是技术趋势方面,柔性屏和全面屏的技术趋势被明确,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今后显示方面的创新应该还是围绕柔性显示进行;三是推动产业链加速向OLED产业转移和倾斜;四是将加速中小尺寸面板领域,日本和台湾地区显示产业的衰落,以及中韩两强格局的形成。
奥维云网(AVC)显示器件与系统事业部研究副总监崔吉龙则向第一财经分析说,小尺寸OLED屏由三星领衔推动、初具规模之后,各手机品牌纷纷加入,苹果加入以后更加奠定了AMOLED成为下一代主流手机技术的地位。但是在这个趋势面前,AMOLED的供应显得比较尴尬,因为目前只有三星显示能大批量供应中小尺寸AMOLED屏,占全球出货量的97.8%。苹果加入之后会加剧AOMLED面板"狼多肉少"的局面,短期内将面临供不应求。
韩国另一面板厂商LG Display(LGD)也在增加对中小OLED的投资,计划在韩国坡州新建一条6代塑性基板的OLED面板生产线,力争成为苹果手机OLED屏的第二供应商。
中国大陆近年也不断增加在OLED产业上的投入,以打破三星在中小OLED屏领域的垄断地位,满足中国手机产业链的庞大需求。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名里中国品牌占了三个华为、OPPO、vivo,中国品牌占了全球手机市场接近一半的份额,因此对OLED屏有巨大的潜在需求。
苹果 iPhone X这次用的是刚性的AMOLED屏,而OLED由于是自发光,因此是柔性显示的理想材料。下一步,柔性OLED屏将应用于智能手机上。三星电子已宣布,将在明年推出可折叠的Note系列手机。
耿怡介绍说,2016年,中国大陆国产OLED面板出货量总计达到600万片。目前,有3条5.5代OLED线、2条4.5代OLED线进入量产阶段,2条6代OLED线点亮。柔性OLED面板也在加紧布局,国内7条6代柔性OLED产线,预计在2018年初开始逐步出货。
国内主要的OLED产线包括:京东方(BOE)在成都、绵阳的6代线,在鄂尔多斯的5.5代线;天马在上海的5.5代线,在武汉的6代线;和辉光电在上海的4.5代线、6代线;维信诺的国显昆山5.5代线、固安云谷6代线;柔宇在深圳的6代线;信利在惠州的4.5代线;华星光电在武汉的6代线;LGD正在广州建设的8.5代线。
群智咨询副总经理李亚琴向记者冷静地指出,目前全球有17条新建和规划的中小OLED面板生产线(4.5代~6代),其中三星一直在扩产,是产能规模扩张最积极的企业;中国新增的OLED产线条数最多,但每条产线的产能较小,规模效益相对较差。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TV品牌经营情况浅析
2017年第二季度TV市场出货面临近几年来市场最大跌幅,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显示,全球TV品牌第二季度出货同比下跌11.3%,出货量仅4940万台,出货量进一步探底。无论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均需求惨淡,市场信心遭受严重打击。虽然全球宏观经济面趋于稳定,但作为完全市场化竞争的TV产品仍然受到原材料价格、人均可支配收入、核心资源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二季度市场表现为整机价格高,3000元以下消费群体的持币待购。核心资源技术应用成本高企等状况,也进一步影响了市场需求。
在第二季度艰难的市场环境下,各TV品牌厂表现各有差异,群智咨询(Sigmaintell)将从TV品牌营业利润率的角度来解析各家第二季度的表现。
外资品牌Sony营业利润率亮眼,LGE微跌,三星表现欠佳
Sony 2017年第二季度的营业利润率为8.8%,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2个百分点。在市场一片惨淡的状况下,此结果显得非常亮眼。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显示,Sony 2017年第二季度虽然出货量下降,但营业利润却比同期上涨,说明Sony在高端产品的布局颇有成效。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研究,Sony今年在北美推出新品后,并未大幅涨价,加之 Sony本身的品牌影响力,在北美市场出货增长。此外, Sony今年还推出了OLED产品,也拉动了Sony营业利润率的增长。
LGE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稳定,营业利润率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为8.8%和8.1%。虽然第二季度营业利润率比去年同期有所下跌,但在整体市场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营业利润率在整机品牌里仍排名第二。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研究,LGE最近三年一直保持比较保守稳健的销售策略,不受外部太多因素影响,发展平稳。
三星2017年第二季度的营业利润率为2.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个百分点。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研究,受面板价格上涨的影响,三星今年销量下滑。
国内TV品牌第二季度(创维为第一季度)营业利润率同比都下滑
今年第二季度国内TV品牌面临市场需求减弱、库存高企的双重压力,经历了第一季营业利润率大幅下跌后,第二季又出现全面下跌。海信比去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TCL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长虹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康佳虽比去年同期增长0.7个百分点,但营业利润率仍为负值,创维比去年同期下降4.8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国内品牌厂经营压力巨大。
互联网品牌暴风、乐视开始进行资产重组
互联网品牌在经历了2016年疯狂增长以后,受到资金面和信任危机的影响,2017年出货大幅下降。2017年第二季度,乐视营业利润率为-203.2%,暴风营业利润率为-3%,经营状况陷入困境,甚至已经开始寻求资产重组。暴风和乐视今年的遭受着严峻的考验。而其他互联网品牌,除小米外,都受到库存和资金的影响。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预测,2017年下半年互联网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将跌破10%。
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市场将迎来恢复性增长,全球TV品牌出货跌幅放缓,预计Q3全球出货仅微幅下跌2%。面对第三季出货的恢复性增长以及成本的下降,各家的营业利润率也将会有所改善。
三、本周聚焦
(一)苹果三星拿走手机市场96%利润
9月13日,苹果和三星这两家手机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同日发布了年度旗舰机,不约而同的是,两家的产品都是第8代。在中国市场,苹果和三星目前的日子都不太好过,都亟须新产品来带动品牌的市场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苹果虽然利润率高,但日益缺乏的创新能力让更多的消费者止步向前,与三星相比,似乎在价格和配置上都不占优势,如果三星能够摆脱Note 7的影响,凭借Note 8翻身的机会还比较大。
苹果:止住下滑趋势
尽管iPhone X集万千关注于一身,酷炫的科技也亮瞎了观众的眼,但作为一年一度的重磅发布会,iPhone 8和iPhone 8 Plus才是这次活动真正的主角。
在外观方面,iPhone 8、iPhone 8 Plus尺寸分别为4.7英寸、5.5英寸,新的iPhone全部采用双面玻璃+金属中框的机身材质;在性能方面,iPhone 8系列搭载全新A11处理器,首次搭载神经网络引擎的A11 bionic芯片、Apple首次自主设计的全新三核心GPU。
可以说,iPhone 8系列最大的亮点就是其现实增强功能,相机、新的陀螺仪使得iPhone 8在动态捕捉方面表现优异。
充电方面,两款新iPhone全部支持无线充电,苹果认为未来无线必然是趋势。本次发布会苹果还推出AirPower设备,可兼容iPhone 8系列、AirPods、Apple Watch同时无线充电。
在相机方面,iPhone 8系列间的差别,除尺寸大小外,主要是摄像头,iPhone 8是12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iPhone 8 Plus后置1200万像素双摄像头。后者也有人像拍照模式,能通过机器学习识别面部,将人与背景分开,再呈现人像完好效果。
价格方面,全新的iPhone 8和iPhone 8 Plus本次去掉了128GB存储版本,仅保留64GB和256GB版本,iPhone 8售价5888元起,iPhone 8 Plus售价6688元起。9月15日苹果官网接受预订,9月22日开始销售。
成绩方面,根据苹果财报,大中华区是苹果最大的市场之一。尤其是2014年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发售后,大中华区成为驱动苹果业绩增长的重要力量。2015财年三季度大中华区营收同比增长111%,远超其余地区。而大中华区营收额也在2015财年超过欧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但iPhone 6S和iPhone 6S plus发售之后,进入2016财年,苹果业绩出现下滑,尤以大中华区下滑最为严重。
最新的2017财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大中华区虽然保住了第三大市场的位置,但营收同比下降10%,成为惟一营收负增长地区。事实上,苹果在大中华区营收已连续6个季度下滑。
根据IDC的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苹果在整个内地市场的出货量为800万台,位列第五;市场占有率为7.1%,同比下降2.1%,环比下降0.6%;同时,苹果成为整个二季度上榜前五名中惟一出现下滑的企业,其他四家(华为、OV和小米)的出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认为,从初代iPhone至今,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尽管如今的iPhone在很多领域依旧是智能手机市场的标杆,不过竞争对手追赶iPhone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在全球市场,苹果遭遇三星挑战,在中国市场,iPhone也不再是完美的代名词。
三星:重拾市场信心
其实,Note 8的市场发布会早在上个月就已在美国纽约举办,不过,国行版Note 8与海外版还是有所区别。
在外观方面,三星Note 8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Note系列方正硬朗的机身外观,但在一些细节处又做了新的改动,比如加入了细长的边框、弯曲的侧屏、曲线的金属玻璃材质机身、更具视觉美感的6.3英寸全视曲面屏,且没有凸起的后置摄像头。
在性能方面,国行版三星Note 8在配置上与海外版稍有不同,CPU由三星自家的Exynos 8895替换成了人们熟知的骁龙835,全系列均配置了6GB运存,可以流畅运行各种应用。另外,三星Note 8同样支持虹膜识别、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技术,电池容量为3300mAh,支持IP68等级的防尘防水。
拍照方面,本次三星Note 8最大的升级就是影像系统。三星Note 8首次采用了双1200万像素摄像头设计。
附件方面,S Pen作为三星Note 8的一大卖点,此次提升至4096级别的压力感应,配合Note 8的Force touch压感操作,尽可能为用户带来接近于真实的手写体验。而后,在无线配置方面,三星Note 8也拥有目前各种先进的连接技术。除了配备双频11ac WiFi无线网络外,NFC、GPS、蓝牙5.0和LTE Cat 16功能等一应俱全。
Note 8 64GB、128GB、256GB版本的售价分别为6988元、7388元、7988元。且64GB/128GB/256GB三种机身存储方案也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
成绩方面,今年上半年,三星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为19.27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4%。该增长率比其他地区高近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为9.4%,欧洲为8%,亚洲和非洲为9%。事实上,中国市场引领三星海外业务的增长。今年上半年,三星电子全球销售额达99.23万亿韩元(约合886.1亿美元),同比增长9.9%。主要由于包括智能手机制造商在内的中国电子制造商无法用其他国家的其他产品替代三星的半导体芯片和显示器等组件。
但三星并没有正式披露中国智能手机业绩,Counterpoint Research估计,三星的中国市场份额在2013年二季度达到20%的顶峰,今年二季度仅为3%,出货量下滑超50%。
去年,三星Note 7发生多起自燃事件,遂召回全球近300万台Note 7产品,但这起事故也给三星蒙上了阴影,在过去近一年,三星手机的销量受到很大影响,Note 8也被看做是拯救三星的产品之一。三星电子无线事业部总裁高东真8月23日在纽约举行旗舰产品Note 8发布会后表示,希望Note 8能让三星重拾市场信任。Strategy Analytics不久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今年一季度的营业利润总额为121.1亿美元。仅苹果就占83.4%,三星瓜分了12.9%的利润,两者相加,拿走了智能手机九成多利润。而中国手机品牌的利润均不到2.5%。
(二)全球半导体市场供需与指纹识别芯片市场分析
2017年9月8日,第三届“京台面板显示产业高峰论坛暨显示控制芯片技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显示未来”为主题,群智咨询(Sigmaintell)副总经理李亚琴应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全球半导体市场供需与指纹识别芯片市场分析》的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收到主办方的邀请,在座的各位有很多老师、前辈、还有老朋友,也有一些新朋友。各位可能经常听到我们群智咨询(Sigmaintell)显示面板产业方面的研究,今天我们也是借这个机会来跟各位分享我们对于半导体IC市场的研究。我们今天还是会结合我们的老本行,也就是我们在显示以及显示的应用市场,尤其是跟IC相关的应用市场的供需的分析,来做出一些结论性的建议和预测。
各位看到了我这个标题,大家可能心里会想: 我知道你要讲什么。但我想说,听完以后你会发现跟你现在想的又不一样。好,我这个报告因为主题是供需两个关键词,所以我在第一个部分呢,会先讲一下供给的部分。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图上面所展示的是全球半导体的产能结构变化,我们把它按照制程技术来做一个分类。
总体来讲,从2014到2018年这五年期间,整个半导体的产能结构是往先进制程的方向去发展。特别是在28纳米以上的这个占比,有非常明显地提升。我们预测2017到2018年,在28纳米以上的整个产能的占比,会占到全球的产能的60%左右,今年我们预计在58%左右。最大的一个推动力,主要就是来自于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厂商在先进制程上不余力地积极投资。
其实我们把所有的新增产能加在一起来算,可以看到:整个供给是增长了7.3%,这里是以每平方英寸的单位来计算的。其中这里面,12月英寸的产能增长了8%,在12英寸里面,主要就是来自于28纳米以上的产能。其中8英寸有非常小幅的增长,大概3%。重点是明年,我们这里也放了一个产线统计表,就是12英寸的新增的生产线数量,在2017年是10条,2018年预计是9条。这样一个数量,其实它会逐渐地累积,然后到2018年会贡献更多的数量和供应的增长。
但是可能各位好奇:为什么2018年我们放的预测整个产能的增速,各位可以看到那个YOY的数字是只有5.5%,这里面其实有一个细微的细节,我们通过最近的观察发现:全球的主要半导体厂商,它们在产能的投资上面其实是有一个此消彼长的策略。2018年会持续加强在12英寸,特别是28纳米以上,22、10跟7纳米的制程的投资。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其实有部分的厂商开始缩减8英寸的产能,特别是以台积电为代表,其实从今年开始到明年都陆陆续续有在调减它们8英寸的产能。因此,使得整个明年的总产能增速,比今年来讲是回调的。但是如果我们观察12英寸来看的话,它其实是比今年增速略高,达到9%。当然2018年,也会有我们中国的三家公司,像中芯国际、武汉新兴等,它们的22纳米的产能加入竞争。所以整体来讲我们认为,从产能供应来看,12英寸的产能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是8英寸的产能策略,其实大家已经开始出现分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等一下我们讲需求这方面也会提到,我们已经观察到了一些需求上、结构上的细微变化。现在,我们来看全球的主要的半导体厂商,它在不同制程上面的生产策略和应用策略。因为主力的厂商它们在最近两年主要是集中在22到10纳米产能的扩张和技术的升级,我们可以看到,像三星它在22纳米的制程上面,主要是focus on the NAND flash的这个产品,而且保持非常高的稼动率,未来整体来讲还会持续增加投资。
同时今年三星也量产了10纳米的制程,而且在明年会有更积极的产能扩充计划。目前,它主要是把它的产能focus在这个高端的芯片,特别是高端的SOC上面。海力士今年主要是集中在20纳米的这个产能上面的升级和提升,当然它主要是在存储这个应用。台积电跟三星,其实整体的步伐是一个非常同步的状态。在22纳米跟在10纳米甚至7纳米,它都已经开始领先三星进行量产。联电UMC去年底已经量产了22纳米,但是它的制程能力还是相对比较有限,目前还是focus在比较中低端的这个智能手机的AP上面。我们中国的中芯国际,预计会在2018年会首次量产22纳米。我刚才已经提到了台积电和三星,台积电我们可以看到在100纳米以下的产能方面会逐步下调,我们认为,主要还是受到需求变化的影响,我们后续也会持续保持关注。
今年,其实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半导体产业需求的热络和价格的直线上涨,除产能扩充之外,增加供给的第二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产能利用率。因为一季度是一个全球消费类电子市场的淡季,从今年的二季度开始,整个工厂的Utilization是有一个明显提升,到三季度我们预测会达到一个高峰,接近94%的这样一个非常完美的一个稼动率。那么随着四季度进入一些岁修还有设备保养等等,四季度我们预测整体的稼动率会有微幅下调。
好,以上就是简单的从供应方面分析的一些变化和趋势,跟各位做一个分享。下面我们会来尝试着从几个应用市场,因为半导体的应用市场太过广泛,短时间内很难讲清楚,大概我们选了4到5类大的应用市场,来进行一个分析。
这里各位看到的是DDIC,在显示的驱动芯片上面,整体来讲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白色的柱子,它的需求变化是非常的显著的。特别是在2016年的第二季度开始,有一个明显往上增长的趋势。但是,从今年的二季度开始,这个往下走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因为显示的驱动芯片跟显示面板的供需和景气度的变化,关联性非常强,其实显示器刚才我们梁理事长也说了,显示器的整个面积不断增长,理论上来讲它对IC的需求是逐渐增长的,但是显示面板厂商为了不断地节省成本和提升获利,包括去改善显示产品的整个外观的表现,轻薄化的表现,在IC的一些制程设计上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集约化和整合化,那么这也导致了整个需求开始趋向平缓,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各位如果关注我们对于面板产业的分析和预测,可以看到其实全球的大尺寸面板市场,从今年的三季度开始已经进入了供过于求的状态,整个需求的数量,包括面积的增幅,都开始往下走。所以我们看到,作为显示面板的一个核心材料来讲,从供货和备货的角度,它会有一些提前的反应。那么可以看到从二季度开始,芯片需求的数量就有一个微幅下滑。在这样一个拉动下呢,会使得整个供需,跟去年同期比略微缓和一些,大概呈现-10%左右这样的一个供需关系。那么跟去年的同期比,其实是非常的缓和,我们预计明年整体的状态应该会呈现出向更为缓和的方向发展。
那我们刚才提到了显示面板在IC需求上面的变化,其中有很重要的一个动因就是显示面板的尺寸的大尺寸化和高分辨率化,特别体现在大尺寸的TV市场,TV市场各位从这个曲线可以看到:它的4K的分辨率的渗透率和成长速度是呈现了一个非常高速的增长,我们这个曲线呢,所反映的是它的YOY的成长速度,基本上都在50%以上。
但是随着市场的供需发生变化以及高端产品的需求受阻,使得整个4K的面板的出货量增速,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呈现一个类似断崖式增速下滑状态,我们预计整体的状态至少会持续到今年的年底,因为整体的市场目前是一个低迷的状态。那在这样一个影响下,它会使得对于IC的需求、显示驱动芯片的需求,也会开始出现一个增速下滑。
第二个就是GOA。现在整个大尺寸的产能,包括我们中国面板厂BOE跟华星,都已经开始普及GOA这样一个制程技术,它的Gate IC是基本上实现了整合到玻璃的工艺上,只剩下source IC。所以整个对IC的需求数量,也有大幅的减少。从Monitor到 TV现在都是这样的一个制程上的转换,在这样一个影响下,也会使得整个驱动芯片的需求数量、颗数大幅减少,因此我们认为整个从DDIC的角度来讲,它的需求规模往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稳定或者是微幅的往下调整的一个状态。
下一个应用就是来自于车载,我们这里所放的是我们半年度的一个数据。
各位从这两个图来比较一下,整个汽车市场,我们看到右边这个图是全球的汽车市场的一个总的出货量。今年大概是8900万辆,从总量来讲它是一个饱和的状态,而且同比去年是有所下滑的。但是,在左边的那个图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增速基本上年均保持了40%以上这样一个高速增长。但总体来讲目前的渗透率还是非常低,百分之一左右,因此它未来会有一个很大的成长空间。那这跟我们的IC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其实我们也是近期做了一个调研,来看黄色的这个柱子呈现的一个趋势,是整个我们以汽车每台车的平均使用的半导体的金额来计算,可以看到它其实呈现一个缓慢的增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放的那个棕色的那个柱子呢,是新能源智能汽车每台所使用的金额,高达普通汽车平均水平的将近三倍以上。
那我们再结合到刚才所说的新能源市场汽车的规模和未来的增速,我们可以预计,整个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普及化的趋势下,它对于半导体的金额的需求和数量的需求,会是呈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驱动力有很多,包括车载的娱乐系统和车联网,能源管理系统以及ADAS,无人驾驶的自动化系统,都会不断的加强它对于半导体芯片的需求。
接下来的部分,我们会再来跟各位分享一下关于跟智能手机有关的芯片,其实跟智能手机有关的芯片,在显示驱动芯片的部分。前面的部分我都已经涵盖了数据分析和预测,这里我们会主要提到其他的一些芯片。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各位从这个曲线可以看到,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是有一个非常高速的增长,这样一个高速的增长,也带来一个高库存的问题。所以从今年的一季度到二季度,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其实是比较低迷的,我们预测四季度受到刚才张总也提到的这个全面屏的拉动,还有整体需求复苏和库存进入健康状态以后的重新备货的一些影响,所以四季度的市场我们认为会变得更好一点。
那么在这样一个影响下,对于芯片市场的影响是怎么样呢?首先就是全面屏,刚才张总那边也详细的说了,我这边就不重点说了,我们想说一下全面屏现在是呈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特别是在四季度会有一个明显的体现,我们预测今年的整个市场规模大概在1.6亿台,到2020年它的渗透率回到60%,占据主流的地位。那么在这样一个影响下,首先就是全面屏会带来一个指纹识别的未来走向,总体来讲,指纹识别成为了半导体产能,特别是8英寸产能去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增长动力。
我们可以看到从2015年的一季度,到2016年的四季度,指纹识别芯片的产能,不管是从供应还是需求来讲,都是呈现一路高歌的状态。整体来讲,截止到2016年底,整个市场的状态是非常健康。但是,我们刚刚已经提到了在智能手机市场,也遇到了高库存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影响下,我们看到指纹识别的需求也开始往下掉。不管是从供应还是从需求,都开始往下掉,而且随着iPhone8马上开始进入正式的发售,它会采用面部识别,越来越多的面板厂商还有整机厂商,也在考虑新的识别技术。刚刚我们说的这样全面屏在未来几年普及化这样的一个趋势下,用什么来取代指纹识别?是屏下识别技术还是屏内的光学识别技术?其实现在都在积极的研发之中。包括面板厂商,我们国内面板厂也有用小的世代线,正在做一些积极的试生产。我们认为在2018年,很快都会实现量产,那么势必它会形成对指纹识别供需的挑战,特别是对已经在8英寸占据足够产能的指纹识别的这样的一个供应,它面临如何转移、如何去化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刚才提到了智能手机的市场需求在2017年的四季度会好转,但是对于指纹识别的需求,特别是指纹识别对于wafer的需求,我们并没有预测在2017年四季度迎来好转呢?更多的原因是来自于技术的替代。就是这里我们提到的,目前其实整个市场,还是以电容式的指纹识别作为主流的一个技术存在,但是屏下和屏内的指纹技术,现在已经步入市场并有高端机型开始量产,再加上iPhone8的发售。所以我们预测其实它整个渗透率的格局,如果我们明年再回头来看的话,会发生非常根本性的变化。对于指纹识别,甚至8英寸的晶圆产能来说,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来自于盈利了,如果技术的替代,还有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它势必会带来非常激烈的价格竞争,但是在那之前价格已经掉了很多了,我们可以看到根据我们的监测,从15年的一季度到17年的一季度,其实指纹识别我们以高中低端不同的技术类别来看到它的这个价格,其实已经开始快速的滑落。而且在高端我看超声波的指纹芯片,还有光学的,已经开始小批量实行供应了。这样的一个技术格局变化,势必会使得现在的电容式的指纹芯片价格快速滑落。好,指纹的部分大概总结来讲是这样,我们认为它未来是挑战大于机遇的。
另外一个就是Camera,它整体增长速度其实还是非常稳定的,相对指纹来讲,随着双摄的渗透率不断的提升,加上智能手机的稳定的增长,它的增速是非常稳定。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未来的一个风险,就来自于品牌厂策略的调整跟获利的挑战。半导体的元器件价格,已经连续一年都在一路高歌往上涨,目前大部分的手机整机厂商,面临非常大的成本压力和盈利压力。因为手机的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这里没有放品牌的结构,基本上如果我们以中国来看,是超过30个品牌,正是因为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状态下,品牌厂每年都需要不断投入市场推广费用,去维持它在终端市场和用户间的竞争力。在伴随着元器件的成本的上升,品牌厂商的获利其实是逐渐下滑的。在这样一个影响下,重点是品牌厂商,我们看到它们已经开始着手缩减高端产品的预测量或者说备货量。反而把产品开发的焦点,放在中端产品。因为随着元器件成本上升,高端产品的整个获利性比以往要差很多。在这样一个影响下,我们认为包括双摄,作为中高端配置的标配来讲,它的增速也会开始趋于平稳。
另外一个就是power IC,也就是快充。快充技术目前其实已经开始进入普及,所以未来的增速我们认为也是比较平稳的一个状态。
最后就是关于跟手机有关的产品结构的升级。手机的产品结构,其实过去几年甚至未来几年,我们认为它都是持续朝向更大的容量和更快的内存性能的这个方向去发展,所以从DRAM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今年我们预测2GB以上的,它会占到整个市场的60%以上的这样一个份额,这样也会加强它对产能的需求。
接下来是关于flash。随着手机内存的性能提升,整个flash的容量也是呈现一个逐步的增长,我们这个图可以看到16G以上的今年也是会占到整个市场60%到70%这样的一个规模。
好,整体来讲,我们这个报告的全部的内容就大概是这样。最后,做一个总结,总结的部分我们还是契合我们的标题-从供与需的角度来看。在供给的部分,首先,我们简单说了整个主要的半导体厂商未来的产能的发展和战略的方向,是往先进制程,而且是持续的把更多的资本支出往先进制程去投资。那么更少的往低制程,那么特别是刚我们说的一些主力的厂商开始缩减8英寸的低制程产能。
其次,就是随着往先进制程的难度越来越大,单位资本支出对市场供给的贡献率也是越来越小。再次,就是我们看到,目前半导体市场还是呈现一个强者越强的状态,在全球12英寸的产能里面,前八大的半导体厂占90%的份额。虽然我们中国其实也在逐步的扩展,但是竞争对手,同时也在更积极地扩展,所以整体来讲短期内的竞争格局还是很难改变。
从需求来看,整体来讲随着物联网深化带来更多的智能设备的对半导体的IC的需求,包括刚刚我们说的新能源汽车和车联网的需求,整个半导体的需求规模是越来越增长的,而且是分散化。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来自于DDIC,还有来自于跟Smartphone相关的市场需求开始稳定或者说往下滑这样的一个趋势下,它的增速是开始呈现一个稳中下滑的状态。最后一点,我们预估在这样的一个整体的综合的影响下,全球半导体市场,明年上半年会开始恢复到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