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起,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出现了以发票、税金为依据的贷款产品。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平安银行的两款产品:基于增值税发票的发票贷和基于企业历史纳税数据的税金贷。
它们均无需担保、抵押,仅提供发票和税收数据即可获得融资。授信额度最高可达1000万元,按日计息,支持随借随还。
在此类产品的背后,是银行与税收系统的联动——将税收与发票数据激活,让数据“说话”。
用发票和税务数据去贷款
一直以来,银行给企业贷款都倾向于抵押类或者有担保的产品。“去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偿还能力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平安银行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给一个企业放一笔几个亿的贷款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是几百万、几十万的贷款。如何判断企业资质的好坏,是企业信用贷款最大的难点。
然而,让发票和税务数据反映企业经营情况、为贷款提供依据。这一设想让业内人士看到了破解中小企业授信难题的方法。
比如作为交易性数据的增值税发票,销项和进项都有交易对手,能体现出企业在跟谁做生意、频率和金额是多少。税收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企业的盈利水平。
如今经过几番探索,平安银行的发票贷和税金贷已经在超过二十个省市稳步运行。
在东莞做外贸生意的李先生就体验了一把发票贷的便利。他在橙e网上填写发票贷的申请材料。很快,银行安排一名客户经理与他联系,约好上门收材料的时间。
见面时,客户经理拿着Pad将他的营业执照、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等分别拍照。然后李先生授权征询的查询和增值税发票数据的提取。
接下来客户经理会将数据上传后台,不到一个星期,李先生就收到了审批通过的短信,获批80万元贷款。
现在可以开展这类业务的试点地区有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山西、湖南、深圳等多个省市。
此前,银监会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银税合作的通知,希望各地税务机关的数据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目前各地政府,特别是税务部门正在积极推进。
争取推出多维数据贷款产品
“大数据”概念处于时代风口,但是银行的大数据贷款也并非万能良药。
风险主要在两方面。其一是数据的真实性,要看能不能筛选出好客户、辨别出坏客户,同时又能防范住坏客户对整个风控体系的攻击,这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已经有很多经验教训。其二是数据跟经营之间的匹配关系,也就是某类数据对企业经营情况是否有证明能力。
对于未来的产品计划,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我们有发票和税务的维度,可能有一天会整合出一个产品,最终实现只要客户授权,银行就可以从各个平台抓到各类信息,包括公司的经营、税收、工资、社保等多重数据进行判断。
在互联网化的背景下,政府的管理也在互联网化,税收、社保、企业经营信息都可以从网上提取,取代了从前的纸质办公。政府的各类信息也在逐步公开,相信数据会有更多渠道可以呈现。
如果这一设想实现,银行就可以为中小型客户提供更便捷、体验更好、风控更到位的信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