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房价再次刷新了人们对房价的认知,当你认为房价已经到顶的时候,中国的房价会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虽然下半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降温政策,各地区省市也积极响应,但也只能缓解一时之急。中国楼市泡沫一直以来就处于破裂的边缘。而中国的房地产商们还在不断给楼市施压。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楼市泡沫破裂迟早也会有破裂的一天,到时候造成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楼市泡沫
中国楼市泡沫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实物资产泡沫,而人民币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纸币泡沫,在泡沫破灭已经难以避免的情况下,是保人民币还是保楼市呢,能像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样,能保住一个,就不错了。而楼价暴涨,特别是去年3季度以来的这轮大涨,尤其是最近楼板价暴涨,这使得人民币国内购买力,即人民币的国内币值大幅贬值,与此同时,人民币对外贬值有限,最近竟反弹。
中国实体经济低迷,房地产独大一枝独秀的现象,政府和房地产开放商不可能不清楚,就连少参与房价的普通百姓都一目了然。如何摆脱困境,很显然调控只是作为短期的回应,后期一定会有更狠的招数去严格执行。面对2017年的调控,2016年下半年就开始预热了,一线城市以及部分热点二线城市已经开始实行了不同程度的限购和限贷的政策,而距离全面的限贷和限购也正在路上。
那么该如何抑制飞速上涨的房价呢?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继此前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提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后,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将房地产定位于居住属性。并提到要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然而,限购、限贷以及提高首付之类的政策,单纯在需求端进行抑制,实非长久之策。从以往限购的经验看,虽然能在短时间内稳定房价,但随之而来的反弹不可避免,因为限购限贷都有其时效性,且并未解决楼市过热的根本问题。
其实,中国并不缺房子,住建部部长陈政高今年10月份介绍,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3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7平方米以上,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即便是房价畸高的北京也难言“缺房”。之所以此背景下热点城市房价仍旧上涨,一方面是分配不均,如房地产商潘石屹日前直言,“北京有人买一百套房,自己只住一套”,而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无房;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偏离居住属性并金融资本化,买房不仅仅为了住,被赋予了保值、增值功能。
因此,欲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最重要的是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
首先,城市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市化”,热点城市的房地产供应,要以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为基准,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换言之,热门城市应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应,以此缓解目前一二线楼市库存供不应求的状态。以北京、上海为例,20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四成左右为外地户籍,这些人工作、生活都在大城市,城市规划应等同视之。
其次,对于“北京有人买一百套房”等情况引发的供应不足,针对空余房产征税宜早不宜迟。以中国目前的情形来看,如国际上通行的全面征收房产税自然不合适,且与目前土地70年使用权问题,在法理上有一定的冲突。因此,可对人均拥有住房面积超过一定标准进行征税,比如在部分热点城市推行人均60平方米以上部分征收,全面实施不动产登记。如此既可激活存量,增加有效供应以抑制房价过热,亦可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
毋庸置疑,房地产金融资本化、偏离居住属性,并由此导致的泡沫,对于实体经济和中国阶层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各界共识。此时,抑制甚至去除泡沫,降低经济对于房地产的依赖,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总体来看,火热的房价是可能在调控中慢慢的回温,至于什么时候降,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一个时间点,这就得根据政府的调控以及市场的行情而定了。当然,第一黄金网分析师也认为房价大跌可能性不大,也相信国家也不会希望2017年再出现如今年这几个季度出现的疯狂行为,牺牲实体经济,让房地产行业独大一枝独秀的局面也将会慢慢的缩小甚至终结,前期高价拿地王的房企,如果房价不涨恐怕都难以维持高周转,不涨即为降。其实,房价下跌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中了房价只能涨的魔咒,终将会有一大批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