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2017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表示,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02年,企业债券只占整个社会融资规模的1.8%,而到2016年增长到16.8%,企业债券占直接融资比重达80%。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较快,形成了多样化的债券品种结构、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较为完善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2017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表示。
论坛上,潘功胜就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情况发言。他介绍,债券市场发展推动了中国整个金融市场结构改革。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02年,企业债券只占整个社会融资规模的1.8%,而到2016年增长到16.8%,企业债券占直接融资比重达80%。
潘功胜认为,20多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吸收国际成熟债券市场发展经验教训,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依托银行间场外市场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第二,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减少行政管制。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债券发行备案制,也实行市场自律管理体系。同时,强化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会计审计等市场化的约束机制。
第三,利用后发优势,在基本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的安排上,充分吸收国际上的发展经验。
第四,推动债券市场的开放:一是鼓励境外投资者、境外机构到中国债券市场发债。二是鼓励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和交易。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丰富人民币国际使用具有很大意义。”潘功胜说,“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使用发展速度比较快,从支付结算的功能逐渐走向投资交易和储备资产的功能。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满足境外机构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人民银行、外汇局在放松市场准入管理、取消额度限制、丰富风险对冲工具、便利跨境资金汇兑等政策方面,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改革。下一步,央行、外管局将从完善相关法律、会计、审计、税收、评级等政策方面,丰富风险对冲工具,创造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条件、制度安排。同时,稳步推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跨境合作,加强与境外投资者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提高市场透明度。
据悉,该论坛由中国金融年会主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百年变局中的全球经济与中国金融:新趋势、新挑战、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