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集团
  • 平安银行
  • 登录
    • 企业用户
    • 个人用户
  • 注册
  • 更多
    • 帮助中心
    • 在线客服
中国平安 平安银行 橙e网
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行情

建材产业周报

行情分类:建材  文章来源:中华商务网  2016-03-22 08:45:04

字体:小中大

服务热线:010-58303333

建材产业 >> 本期导读

2016-3-18

·         资讯动态

·         » 再访白岩松 谈如何建立水泥错峰生产长效机制

·         » 过剩产能难化解的多重原因

·         » 过剩产能做“减法” 发展活力做“加法”

·         分析评论

·         » 2016年1-2月水泥产量23875万吨 下降8.2%

·         数据汇总

·         » 2015年10月商品混凝土产量统计

·         走势图

·         » 2015年10月商品混凝土产量统计图

资讯动态

返回目录

再访白岩松 谈如何建立水泥错峰生产长效机制

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的几十位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强调治理雾霾与化解产能过剩并重的提案,核心内容是建议促进构建“北方四省一区(黑、吉、辽、冀、内蒙古)水泥和采暖错峰生产协调机制”。

当年3月7日,中国建材报头版刊发了独家专访“凡是社会焦点,我们都会关注”,采访对象便是当年联名提案的提案人之一,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委员、知名媒体人白岩松。这篇专访文章,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

如今,仅仅两年时间,“错峰生产”已经成为建材行业,乃至更多传统重工业行业中知名的“专有名词”。实现错峰生产的区域,也从提案中建议的“北方四省一区”发展到如今的16个省市区,也就是北方所有采暖区域全部实施了错峰生产。可以说,这项被众多行内外专家学者从理论上称之为“利国利民的好创举”,在实际行动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当年的提案人对错峰生产如今所取得的成绩有何感想?对如何促进错峰生产的常态化工作有何建议?

时隔两年,中国建材报记者再次采访了白岩松,向他汇报了提案的落实情况,转达了行业企业对政协委员们的感激之情,并请他谈谈关于错峰生产的感想和建议。

多种因素叠加促进提案较快实施

2016年3月11日下午,新闻出版界别的小组讨论会间隙,白岩松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白岩松说:“提案提出后,我们一直很关注落实情况,我也一直通过电视或报纸看相关的报道,大致了解2年来的落实情况。”

与其他提案相比,这份既事关民生民意,又关乎行业发展的具有开创意义的联名提案,落实的速度比想象中还要快,提案的当年便得以落实,达到的效果从一开始就超出了提案的构想,实施区域没有局限在“四省一区”,而是迅速扩展至东北、西北和华北的部分区域。

对于提案所取得的良好效果,白岩松说:“提案落实得那么快、那么好,说实话,也超出了我们当初的想象。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依靠一份提案,或者我们哪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推动的,而是多种因素的叠加,我们的提案是多种推动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白岩松看来,当前取得的成绩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第一,是人们的社会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治理雾霾已成为全社会各个行业的共识,水泥生产与采暖错峰,减少重叠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压力,可以大幅度地减少环境敏感时期污染物的排放量,对缓解区域雾霾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每位社会公众都能认知并认可的道理,所以才会很快得到大家的共识与呼应。

第二,水泥和采暖季错峰生产,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水泥行业来说,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大行业重担,为“去产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证了行业企业的利润和员工的利益,所以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众多企业的积极响应与配合。

第三,政府主管部门、各地行业协会、社会与行业主流新闻媒体的大力推动、协调与传播,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了好的方式方法,没有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推动,没有正确及时的舆论导向,就像美丽的鸟却没有翅膀,也无法在蓝天翱翔。水泥错峰生产之所以落实得快,行进得扎实稳健,与政策的支持、舆论的引导和地方行业协会的协调是分不开的。

诚然,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在谈到落实效果的同时,白岩松话锋一转,客观地说:“我们不能只看到当前的效果、现在的成绩。这才刚刚开始,毕竟才实行了两年。我认为水泥和采暖季错峰生产是一项长远工作、长期任务,正如很多行业人士所言,应推进错峰生产的常态化发展。如何将水泥错峰生产进一步政策化、制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未来各个层面、相关机构、人士,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要建立错峰生产长效机制

正如白岩松所说,错峰生产是一项长期任务,若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和更加良好的实质性效果,必须加大力度实现错峰生产常态化发展的工作进程,扎扎实实做好细致工作。

纵然水泥错峰生产在改善环境保护、遏制产能严重过剩和增加企业效益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常态化的操作与推广中,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处理好员工安置、遏制违规新建等问题。

对此,白岩松表示,错峰生产应该成为一项长效机制,需要发挥综合的力量。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治理环境和化解过剩产能都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事情。错峰生产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真正能产生多大效益,我想,若干年后可能还会有更大的影响,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白岩松说。

他很形象地表示,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都需要贡献出每一份力量,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都应该往里边添柴,而不是撤火。错峰生产就像一把柴火,未来做得好不好,肯定需要众志成城、并且要有长久坚持的心态,这期间必须靠制度、机制来约束和规范,这是任何好的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规律,错峰生产也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律。

对于错峰生产面临的员工安置问题,白岩松更为关注,他说:“这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共同去思考。水泥错峰生产不仅不会让员工下岗或转岗,而且还可以带薪去做将自身的工作领域拓宽的事情,这是好事,关键是要具体到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根据区域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好员工的应有权利。”

媒体要做“喜鹊” 也要做“啄木鸟”

当然,作为知名媒体人,白岩松对媒体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日前,白岩松在答记者问时解读了媒体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他说:“如果没有新闻单位的报道,就没有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他指出媒体人既要做“喜鹊”又要做“啄木鸟”,当有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新的法律的制定以及新的目标,媒体人要把它报道出来。当遇到很多环境的事件,偷排、超标排放等等,舆论和新闻媒体要当政府和老百姓的眼睛。

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工作的开展,白岩松特别强调了媒体既当“喜鹊”,又当“啄木鸟”的作用。

“在错峰生产的问题上,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建材报》这样的行业媒体,有效发挥了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我想,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的工作中,媒体的监督引导作用只能大不能小,尤其对违规新建以及错峰生产期间违规生产的企业都应及时予以曝光。”

今年冬季,将是水泥错峰生产实施的第三年,政府文件已经出台,企业已经达成共识,无论从准备、贯彻与执行等各环节,均有前两年的经验可以借鉴、教训可以吸取。白岩松说:“我们期待今年冬季,第三轮水泥错峰生产的效果更好于前两年。”

过剩产能难化解的多重原因

过剩产能难化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有各方参与主体利益动机的影响,还有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深层次原因。

(一)国内外需求转弱使得产能过剩矛盾愈加凸显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需求已经明显减弱,同时,国内市场需求持续转弱,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龙头已经逐步走出“黄金成长期”,与之紧密相关的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迅速加剧。

(二)产业政策执行不坚决导致产能越减越多

在稳增长的重压之下,部分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比如钢铁行业,国家提出上2000万吨的大钢铁项目,前提是必须淘汰2000万吨或者更多落后的小钢铁项目。这种“等量置换”或者“减量置换”的原则在实际执行中常常走样,往往该淘汰的小项目借助一些不规范手段蒙混过关,最终小项目没关掉,大项目又建成,结果是产能越滚越大。

(三)地方政府对过剩产能的暗地保护阻碍了产能削减

首先,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是地方GDP贡献大户和保障就业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在政绩考核指标的压力下主动削减产能的动力不足。其次,钢企等重化工企业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最后,全国市场分割使得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保护当地大型企业特别是许多产能过剩行业的国有企业就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被动选择。

(四)银行、企业缺乏主动作为动机

除地方政府外,由于担心去产能会导致呆账变成坏账,并引致不良资产的上升从而侵蚀利润,银行也不想为化解产能主动作为。对于企业来说,行业亏损并不一定意味着破产关门,熬过行业寒冬以求保住市场地位是一种竞争策略。同时,大量重化工业的国有企业普遍缺乏硬预算约束,并不按照市场情况主动调整生产决策,依靠政府熬过冬天的想法不在少数,削减产能就成了纸上谈兵。

(五)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没有发挥基础性作用

资源要素市场改革滞后,能源、资源、土地没有按照其稀缺程度和环境的代价来定价;能源税费低、节能投入不足、环境治理不够,再加上不合理的减免税费,造成了一些项目能源行业和高耗能行业的成本没有反映出行业的真实情况,项目利润虚高。这种不完全成本刺激了投资的盲目性,加上市场秩序混乱和无序竞争,最后的结果就是优不胜劣不汰,扭曲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过剩产能做“减法” 发展活力做“加法”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如何正确看待产能过剩矛盾?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如何去产能?去产能带来的阵痛如何平稳缓释?安徽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踊跃献计献策。

过剩产能成“发展包袱”

“作为一名建材行业从业3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当前产能过剩的严重性,比如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都是如此。”全国人大代表彭寿说,以水泥行业为例,2015年我国累计水泥产量23.48亿吨,同比下降4.9%,实际产能利用率已经低于65%,企业亏损面超过50%,全行业效益下滑2/3,预计未来水泥需求将进一步下滑,全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和亏损局面将进一步加剧。而钢铁、煤炭行业则更为严重。

“我国钢铁、煤炭等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产能接近或者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大多数传统制造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全国政协委员王鹤龄表示,如果不能及时化解过剩产能,势必会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企业投资预期和居民消费预期的下降,由此使经济增长面临更大的压力。

去产能会不会带来新一轮下岗潮,会不会影响社会稳定,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安徽省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去产能不会带来新一轮下岗潮,只要处理好,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暂时的。杜应流等代表认为,去产能犹如做手术,“长痛”不如“短痛”,“晚去”不如“早去”,“被动”不如“主动”,只要妥善化解各种风险,有效破解过剩产能矛盾,就能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破解难题要“两手并用”

“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是一个全局性问题,这些产能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而且大多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就业大户,指望地方政府主动关闭企业、压缩产能可能性不大,效果也不会好。 ”全国人大代表王明胜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围绕重点行业去产能,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提出压缩产能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产品,把目标确定好、计划制定好,下达给地方政府,要求严格执行。

“化解过剩产能,当务之急就是处置‘僵尸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汪利民表示,“僵尸企业”是指一些经济效益不佳、长期扭亏无望,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的濒临死亡的企业。这些“僵尸企业”占据大量土地、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等社会资源,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扭曲,社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他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倒逼“两手并用”,尤其要加强环保、能效、质量、安全、技术等方面执法,依法倒逼“僵尸企业”加快退出。

“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不能一提去产能,原本做传统产业的就大呼隆地去搞新兴产业,结果又在新的领域造成产能过剩。”全国人大代表江波说,企业要充分考虑不同行业市场供求的特点,对如何去产能做出正确判断。同时,政府要做好服务工作,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建立跨产业的监测、分析、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市场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化解风险需积极稳妥

“随着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实施,去产能所带来的债务问题将成为2016年潜在的风险点。 ”全国人大代表王明胜引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四类产能过剩行业总负债10.2万亿元。据他估算,产能过剩行业的有息负债规模余额约5.4万亿元。其中,煤炭行业银行贷款超过1.2万亿元,存量债券规模达9211亿元,居过剩行业之首。对此,他建议,可设立专项资金,以财政补助、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帮助企业分担债务;支持金融机构实施“债转股”,帮助企业消化债务;支持贷款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打包转让不良资产,帮助企业剥离债务;落实金融机构呆账核销的财税政策,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人员分流安置是另一个重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丁宏锁说,截至目前,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一系列职工安置措施,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对分流安置的职工来说无疑是一颗大大的 “定心丸”。 “当企业自身力量无法解决、市场调节也不能化解时,政府要发挥‘兜底’作用,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安置职工提供更多专业化的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选择,确保大部分分流职工有去处。对于内退和转到公益性岗位的职工,应当建立补贴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缓解未来物价上涨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对于暂时尚未重新就业的分流职工,应当明确政府、企业相关责任,通过设立分流失业保障基金等方式,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 ”

“化解产能过剩要标本兼治,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李卫华认为,要从根本上打破 “过剩、干预、再过剩、再干预”的怪圈,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构建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当前,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地方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改革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短期行为。这样,过剩产能的“减法”才能换来发展活力的“加法”。

分析评论

返回目录

2016年1-2月水泥产量23875万吨 下降8.2%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以及1-2月份水泥产量等数据。根据公布的信息,2016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4%(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 比2015年12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从环比看,2月份比上月增长0.38%。

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

分经济类型看,1-2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0%;集体企业增长3.7%,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

分行业看,1-2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1%,纺织业增长7.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5%,汽车制造业增长8.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持平。

分地区看,1-2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5.6%,中部地区增长6.6%,西部地区增长6.8%,东北地区下降3.5%。

分产品看,1-2月份,588种产品中有315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6228万吨,同比下降2.1%;水泥23875万吨,下降8.2%;十种有色金属761万吨,下降4.3%;乙烯324万吨,增长12.4%;汽车412.6万辆,增长5.3%;轿车176.1万辆,下降12.3%;发电量8702亿千瓦时,增长0.3%;原油加工量8708万吨,增长4.6%。

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5 %,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5675亿元,同比名义下降4.8%。

数据汇总

返回目录

2015年10月商品混凝土产量统计

省份

本年本月产量

本年本月止累计产量

去年同月产量

去年同月止累计产量

计量单位

广东

17622822

120177385

14655552

118483166

吨

江苏

15540915

149982718

18017294

159392070

吨

河南

14841837

136483789

14243097

141453322

吨

山东

14477968

127223553

14456402

141982636

吨

安徽

12174998

107558125

11537249

105362947

吨

四川

11953073

115552913

12361229

119345251

吨

湖南

11062348

94842945

12627477

96162183

吨

浙江

10788627

92544423

12136096

97712477

吨

湖北

10540130

91206377

10876071

94809546

吨

广西

10242208

87915701

10237803

85170458

吨

江西

9504863.2

74759949

9995844.4

74715960

吨

贵州

8503860.7

80597148

8482352

77561222

吨

河北

8371760.8

75247966

9280452.4

91101052

吨

陕西

8152005.3

71576941

8463566.9

77077078

吨

云南

7174969

74494826

7110456.9

73877482

吨

福建

6982060.9

63143879

7025792.9

61925317

吨

重庆

6251779.5

54461563

6579246.1

53109952

吨

内蒙古

5962340.8

53262665

7288310.5

55682518

吨

甘肃

5327308.7

41533886

5051978.2

41573125

吨

辽宁

4860349.8

41415676

5841124.7

51425575

吨

新疆

4825677.9

36634312

5039962.6

43550415

吨

吉林

4212927.1

32919498

4467813.1

37069805

吨

山西

3981676.8

30571098

4630642.8

38676021

吨

黑龙江

3421937.8

26247909

3998617.6

30308268

吨

宁夏

2288948.5

15456352

2279195.9

17270024

吨

青海

2120251

15049622

2150745.3

15769875

吨

海南

1741700.6

17396345

1735859.4

17165054

吨

天津

646744.12

6648403.2

884622.88

8489859.3

吨

北京

567039.6

4497827.7

700988.76

5887929.2

吨

西藏

479899.71

4250610.6

374842.93

2935115.1

吨

上海

364983.3

3581864.3

674031.1

5575974.6

吨

走势图

返回目录

2015年10月商品混凝土产量统计图

单位:吨

Copyright @ 2008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商务网 版权所有

地址:(100022)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分享到: 新浪 腾讯 微信 人人 QQ 雪球 和讯 更多

下一篇:百川资讯:安徽亳州地区水泥市场竞争激励,价格小幅上调

关于橙e网 | 如何加入| 成功案例 | 帮助中心|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者摘编,违者必究
Copyright © PingAn Bank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1018345号-2

扫一扫,橙e网手机版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会员专享文章,请先登录或注册橙e网。
企业登录个人登录

还没有账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