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一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效益显著好转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5月3日发布今年一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报告。报告显示,全行业经济运行总体良好,效益显著好转。
报告指出,全国油气和主要化学品生产保持基本正常,市场供需平稳,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上游投资快速增长,全行业效益显著好转。但也存在市场波动较大,成本上升较快,化工行业投资低迷,进出口压力增大等问题。
一季度,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3.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增速比1~2月回落0.3个百分点,增势平稳快速,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的12.4%。
据《中国化工报》报道称,石化联合会发布的景气指数显示,3月,中国化学工业景气指数为97.24点,与上月基本持平;油气行业景气指数为104.76点,较上月回落2.30点,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一季度,石油和主要化学品市场波动较大,但价格总水平涨幅较高。价格指数显示,3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68.8%,比上月大幅回落16.8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涨幅11.5%,回落0.4个百分点。1~3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0.1%,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上涨10.9%。
报告预计,上半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增加值增幅约为4.5%;主营业务收入7.29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7.5%。其中,化学工业主营收入约为4.94万亿元,增长14.5%。预计上半年全行业利润总额约为4400亿元,同比增长约50%。其中,化学工业利润总额2940亿元左右,增幅约26%。
(二)青海新材料产业占全国10%!
日前,我省唯一一家钛业企业经过多轮的洽商和谈判,最终击败国内多家竞争对手,获得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6000吨海绵钛及纯钛锭生产合同,一举拿下2017年全国钛熔铸行业10%的市场份额,实现了我省新材料“百日攻坚”行动开门红。
新材料产业实现扬帆起航
新材料是我省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是我省贯彻落实“四个转变”,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借我省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盐湖化工、水电资源、电解铝生产等优势,我省正努力实现从“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青海千亿元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扬帆起航。
“十二五”以来,我省新材料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产值由2011年的10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79亿元。已形成了依托盐湖锂资源开发为基础的锂电新材料产业;以铝、镁、钛、铜等金属为基础的合金新材料产业;以电子级高纯氧化铝技术突破为基础的光电新材料产业;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新型化工新材料产业;以晶硅、光纤预制棒制造为基础的光伏制造及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
千亿锂电产业链逐步形成
锂电产业方面,借新材料迅猛发展的机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目前,我省已初步构建起了盐湖提锂-正/负极材料、电解质/电解液-锂电池的锂电产业链,并且形成了相应的配套产业,为实现青海省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根据《青海千亿元锂电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计划青海锂电产业投资达700亿元,产值达780亿元以上。到2025年,计划青海锂电产业投资达1600亿元,产值达1800亿元以上。
实现工业生产开门红
今年是我省实现“十三五”时期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省经信委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百日攻坚”行动工作部署,从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政策环境、突出项目带动、推动提质增效四个方面,实现了“开门红”。通过努力,1-2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创近三年来最好开局。
同时,今年2月,青海新能源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正式起运日本,首次走出了国门;3月青海钛业获得6000吨海绵钛及纯钛锭生产合同,一举拿下2017年全国钛熔铸行业10%的市场份额……这些成绩标志着,具有我省特色资源的新材料产业正领跑全省工业产业发展,为今年经济运行打好了“第一仗”。
汇聚转型升级新动能
下一步,我省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思路,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现有的资源和产业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主线,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完善产业链条、突破关键技术、提升创新能力,构建以锂电、金属合金、光电、新型化工、光伏制造及电子信息五大板块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锂电、金属合金、光电、新型化工、光伏制造和电子信息等5个新材料产业板块;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20家以上,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000件,自主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争取2017年实现产值800亿元,2020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并建成千亿元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推进“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合作
“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合作最新战略构想,国际能源合作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求解“一带一路”和国际能源合作之间的关系,其本质是如何利用好“一带一路”这个新平台,更好促进我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拓展和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发展利益,并提升我国在地区和国际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同时,能源领域合作涵括“五通”,作为一个重要抓手,也将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而开展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分领域、分步骤稳健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各项能源合作,防范风险,务求实效。
传统上看,国际能源合作主要包括能源贸易合作、能源开采与勘探、能源技术与生产合作,能源金融合作和国际多边协调等五方面内容,目的是通过相互协调以保障各自的能源与发展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取得大量成绩。当前正经历从双边到多边合作的转型期,对地区性、全球性能源参与度提升,在国际能源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相当于为我国的对外能源合作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其本身也有很多优势。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明确将能源合作列为重要内容,在愿景中提出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可以说,上述愿景基本涵括了国际能源合作的五大方面。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东亚和欧洲两大能源消费区,中间是中亚和西亚北非等能源富集区,密切联系了能源消费国与生产国。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338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57%;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15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78%。可以说,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优化能源配置、增进能源合作是沿线各方共同的意愿。过去三年多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也已取得大量成绩,沿线已开工的能源项目超过40项,签订的能源重大合作超过20项,亚投行首两贷款均直接与能源有关。
当然,“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也面临大量挑战。一是大国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同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相挂钩,部分国家将阻滞“一带一路”建设视作阻滞中国扩大影响的工具,而能源项目比较“接地气”,也容易受干扰;二是沿线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均较集中,在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均存在明显的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风险,一些国家在融资、建设及长期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也相对集中;三是国际能源结构转型加速,而“一带一路”沿线以传统能源为主,尽管愿景中明确提到要侧重新能源发展,但未来如何更好对接仍是挑战;四是我国在能源技术、金融、贸易等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特别是如何实现“一带一路”框架下不同领域的顺畅配合。
由此,未来我国应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增信释疑,推进大国协作,增进中小国家相互理解,这也就是即将要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任务。从务实层面看,一是应分阶段、分领域推进能源合作。在现阶段,“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重点应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技术合作,特别是新能源、新产业技术合作,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各国共识提高了,才能真正推进沿线能源优化配置,才可能推进沿线能源多边合作,并对全球能源治理产生影响。
这将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二是要注意防范各类风险,包括传统和非传统,政治安全和经济金融风险。能源合作兼具政治、安全和市场多重意义,既有政治和安全层面的高端协调和博弈,也需要高超的市场运营能力和风险承载能力,各路风险相互交织、叠加、放大,各种要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诡异难辨。为应对这些挑战,都需要我们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三、本周聚焦
(一)煤炭销售价量齐增 神华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165.6%
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影响,煤炭行业2016年回暖,多数上市煤企业绩飘红。从近日来多家上市企业的一季报中不难看出,其业绩的良好态势延续至2017年初。
根据中国神华4月29日发布的一季报,2017年1-3月,神华实现营业收入610.62亿元,同比增长55.0%;利润总额176.85亿元,同比增长100.8%;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2.35亿元,同比增长165.6%。
对于一季度净利同比大增,神华在一季报中将这一成绩归因于受煤炭销售价格同比上涨、销售量增加等因素影响。通过梳理多家上市煤企的一季报注意到,上述两点原因成为净利增长、甚至扭亏为盈的原因。
4月27日晚间冀中能源发布一季报,实现营收50.79亿元,净利2.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9.55%、6679.23%。同日,中煤能源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业绩,实现营收约人民币178.65亿元,同比增加4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1.71亿元,去年同期亏损2.23亿元,扭亏为盈。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的煤炭业务收入142.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1.04亿元。
4月28日,陕西煤业发布2017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74亿元,同比增长110.22%,净利润为26.74亿元,同比增长6982.83%。阳泉煤业同日发布的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75.91亿元,同比增加92.59%,净利4.25亿元,同比增长3805.06%。
“行业的确出现了改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表示,“通过化解过剩产能,煤炭产量下降幅度超过了需求下降幅度,煤炭价格恢复到合理区间,因此大部分煤炭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加强。”
2017年1-3月份,北方地区仍处于供暖季,受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及水电出力受限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有所上升;中国持续加强煤矿安全、环保监管,煤炭供应受到一定制约,外加煤炭库存处于相对低位,煤价小幅回升。受上述因素影响,3月的动力煤市场呈现“淡季不淡”的局面。
与此同时,全国原煤产量为8.1亿吨,同比下降0.3%;煤炭进口量为6471万吨,同比上升33.8%,增幅有所趋缓。
进入二季度,由于气温回升及水电出力增加,煤炭需求进入传统淡季。尽管受安全、环保检查和大秦铁路检修等因素制约,但随着主产地煤矿逐渐复产,煤炭供应量将小幅上升。此外,发改委也在“多管齐下”降煤价。因此,业内人士预计煤炭价格将有所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将有利于煤炭需求的稳定。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升7.4%,扭转了自2012年二季度以来持续同比下降的局面。
神华在一季报中预计,2017年下半年,动力煤需求将随季节性波动。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中国正在推进减量置换、增加煤炭供给的政策措施,预计不会出现供求紧平衡的局面,煤价稳中趋降。
“煤炭价格的反弹、市场条件的改善应该是企业利润回升的根本因素。而煤炭市场条件的改善来源于宏观经济的回暖、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效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表示。
展望上半年,神华在一季报中表示,鉴于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利润情况较好,目前煤炭价格有所波动、处于同比相对高位,如煤价无发生重大变化,预计2017年上半年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幅有较大可能超过100%。
(二)发展新能源,“节流”与“开源”并举
日前,从多家媒体上读到两则开发新能源的消息:一是国内首家以木薯和甘蔗为原料生产车用燃料乙醇的项目在广东启动,甘蔗木薯因此可变成“汽油”;二是江苏省农科院专家提出,油菜可作为发展制炼生物柴油的最理想原料。读了这两则发展新能源的消息后,笔者深受鼓舞和启迪。
众所周知,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步伐,是调整能源结构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之一,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上,埋藏着浩瀚却又有限的煤、石油、天然气。我们已经知道,这些沉睡在地壳下亿万年之久的矿藏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不,人类仅仅只是数百年的消耗,便不无悲哀和相当恐慌地发现,这些与当今人类“须臾不可分离”的好东西,将不可逆转地趋向枯竭。科学家早就预言,照现在这样的能源消耗量,估计只需一、二百年,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就将消耗殆尽。
我们总不能束手无策地等待那可怕的一天到来吧,更不能设想到了那时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边诅咒着我们这些“不负责任”、“不为子孙着想”的前辈,一边无可奈何地骑在毛驴上、坐在马车上去上班或赶着牛车去运输货物,回归到“中世纪”的岁月吧。
办法总比困难多。聪明的人类自然是会想出好办法的。于是,这些年来,广泛地开发利用诸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就这样随着化石能源时代的逐渐终结而渐渐地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富国和穷国的共同选项。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相对突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类似“甘蔗木薯变’汽油’”和“从油菜中提炼出’生物柴油’”的报道时而见诸于媒体,这是很令人兴奋和欣慰的。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激励、优惠政策,大力予以扶持,用政策拉动产业发展,推动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比如,我国农村巨大的生物质能就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据悉,广东启动的燃料乙醇工程预计年产可达50万吨。燃料乙醇目前已成为全球热捧的一个新的基础产业。据测算,我国每年有7亿吨农作物秸秆有待开发利用,而其中的一部分秸秆一旦转化为乙醇,其数量就可以超过我国汽油消费量的1.2倍以上。而仅仅是江苏省,就可通过利用200多万亩左右的冬季闲置耕地来种植油菜,从而一举解决大量、稳定、低成本的原料供应问题。这对当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对高与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可以说是大有益处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无疑需要“节流”。节约资源的潜力很大,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可做。不过,古人说得好,“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需要“开源”与“节流”同时并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谓是潜力无限、空间无限。应该说,这项伟大的、泽被子孙后代的事业目前还在起步阶段。但我们仅仅从上述两则新能源开发消息中,就已经看到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给我们这一代和即将给子孙后代所带来的光明未来与美好前景。我们深信,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能源危机一定会成功化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会源远流长、永不枯竭。对此,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