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集团
  • 平安银行
  • 登录
    • 企业用户
    • 个人用户
  • 注册
  • 更多
    • 帮助中心
    • 在线客服
中国平安 平安银行 橙e网
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行情

国内外玉米价格保持震荡

行情分类:农副  文章来源:中华商务网  2017-05-23 17:17:50

字体:小中大

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国内外玉米价格保持震荡

国际市场方面,4月美国玉米价格弱势震荡。美湾2号黄玉米现货价格4月28日报收154.32美元/吨,比月初下跌2.49%;芝加哥交易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报收144.28美元/吨,比月初下跌0.34%。国内市场期、现货价格走势分化。4月28日,江苏南通港玉米成交价1750元/吨,比月初上涨3.55%;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报收1623元/吨,比月初下跌3.16%。

美国玉米延续弱势行情

一方面,因南美产量预估进一步增加,全球供应预期持续扩大。4月,市场分析师继续看好南美丰产预期。美国农业部调升南美玉米产量预估,其中,巴西2016/17年底产量预估由9150万吨上调至9350万吨,阿根廷因最新数据显示玉米单产情况好于预期,产量预估由3750万吨上调至3850万吨。美国方面,产量和库存量与3月基本持平。总体上看,整体供需偏宽松的格局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美国考虑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消息打压玉米市场价格。4月市场释放消息称美国政府官员表示,白宫正考虑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关于三国间全面贸易的协议,其农牧业条款规定,墨西哥的玉米等4种农产品市场对美、加两国完全开放。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供应国和墨西哥主要的玉米出口国,美国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势必极大地损害美国对墨西哥的玉米出口。

此外,总体有利的天气因素导致玉米价格承压。4月美国中、西部玉米产区以干燥天气情况为主,有利于农户田间作业,加快玉米种植速度。美国农业部作物发展概览显示,因天气情况改善,截至本年度第18周,美国玉米种植率为34%,与2012~2016年平均种植水平一致。

国内玉米期、现货价格走势分化

首先,供应偏紧支撑现货价格。一方面,东北三省玉米产区累计收购量破亿吨,市场基层剩余粮源有限,且因为春播时节来临,多数农户忙于生产,余粮销售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随着2016年国家玉米收购政策出台,鼓励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与去年情况不同,今年贸易商手中储存大量玉米,贸易商惜售,挺价意愿强烈。受上述两方面因素影响,进入流通环节的玉米粮源有限,对现货价格坚挺形成支撑。

其次,前期加工补贴政策作用继续发酵,下游企业收粮积极。受3月补贴政策放宽影响,东北地区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高位,不断补充库存。随着玉米市场供应逐渐减少,企业提价收购推升市场行情。

再次,抛储压力致期货价格走低,是玉米期、现货价格走势分化的主要原因。随着市场收购接近尾声,临储拍卖临近,市场玉米供应逐步转向国家政策性粮源供应阶段。4月11日,市场传闻临储将于5月1日开始投放玉米,整体拍卖底价预期较低。受此影响,大商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连跌8日,跌幅3.5%,4月19日报收1614元/吨,为4月最低价。

南美丰产,全球供应充裕,美国玉米价格将继续承压。而随着玉米种植逐步推进,短期内天气炒作预计将是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从国内市场看,随着市场余粮见底,临储玉米入市,未来政策粮投放节奏将直接影响国内玉米价格,加上贸易商手中储存的玉米和前期东北加工企业因补贴政策不断补充的库存,现货高位运行的行情可能打破,期货价格因大库存的隐忧有进一步下探的可能,但在国家不打压市场价格的承诺下,预计玉米价格不会大幅下跌。

(二)短期国内猪价仍以小幅下跌为主

3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0.9%,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2%,拉动CPI同比下降约0.09个百分点

猪肉高进口量以及猪肉消费量的季节性下降仍会持续一段时间,预计短期内猪价仍以小幅下跌为主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专家表示,猪肉价格涨幅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23.3个百分点,对CPI涨幅回落影响明显。

猪肉价格历来与CPI息息相关。比如2015年7月份,虽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分别同比下跌5.4%、6.1%,但猪肉价格同比大涨16.7%,以致CPI同比仍上涨1.6%。

“3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0.9%,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2%,拉动CPI同比下降约0.09个百分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说。据农业部监测,全国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均连续15周回落。其中,猪肉价格自今年1月份第4周每公斤29.35元,回落至5月份第2周25.58元,环比跌1.5%,同比下跌17.2%。

针对猪价连续走低,朱增勇表示,原因是生猪供给恢复,猪肉消费进入淡季;养殖效率提高、原料价格下跌,降低了养殖成本。

农业部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3月份屠宰1719.18万头,环比增长13.8%,同比增长34.9%。今年一季度,鲜冷冻猪肉进口达34.62万吨,同比大涨21%。国内生猪供给增加,猪肉进口增幅明显,导致当前猪肉阶段性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受2016年猪价持续上涨影响,养殖户养殖效益创新高,能投入更多资金、精力和技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养殖技术。较好水平的规模养殖户每头能繁母猪提供的有效仔猪数达到20头左右,有效地摊低了成本。今年1月份至4月份玉米平均价格同比下跌9.4%,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同比下跌0.4%。据规模户和养殖企业反映,一季度生猪养殖成本由上年每公斤14元降至12元左右。

“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如牧原股份、大北农等,2016年开始大量增加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存栏。新希望等饲料企业也开始在东北、内蒙古等粮食主产区布局生猪养殖。禁养区的产能下降可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朱增勇说。不过,受欧盟和美国猪肉价格恢复性上涨和欧元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4月份国内猪肉价格与欧盟、美国价差缩小至8.70元和11.01元。后期猪肉进口量有望略降。

上周末,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白条猪批发平均价为每公斤17.06元,年同比大跌32.16%,降幅继续放大。“上周出现的最低价,是2015年5月末以来的最低价。回顾2015年5月份至今的肉价走势,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5月份到2016年5月份,猪价处于爬坡阶段;2016年5月份以后,猪价总的趋势是下跌,现在需要对毛猪扩充产能的热情降降温,最直接的降温方式就是对毛猪价格预期降温,对毛猪出栏价降温。”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

对于后市,朱增勇认为,猪肉高进口量以及猪肉消费量的季节性下降仍会持续一段时间,预计短期内猪价仍以小幅下跌为主。由于适养区生猪产能恢复速度较平稳,生猪供给增加较温和,猪价不会持续大幅下跌,5月底可能会止跌企稳。三季度猪价将会稳中有涨,但上涨空间也不会大。猪肉价格总体上将继续低于上年同期,继续拉低CPI。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我国深入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

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今日在2017年粮食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宣布,从今年起,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在粮食流通领域重点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深入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领作用,努力让广大消费者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和“吃得健康”。

张务锋强调,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矛盾已由数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心已从注重总量规模转向数量质量并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背景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现优质优价,满足居民营养健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

“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作为国家粮食局实现粮食优质的三大工程之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主要目的是聚焦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发挥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通过标准引领、质量测评、品牌培育、健康宣传和试点示范,促进优质粮油基地建设,提高绿色优质粮油产品的供给水平,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实现粮食供给从解决“吃得饱”到满足“吃得好”的转变。

该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聚焦“保障安全、提升品质、改善营养”,通过制定发布优于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加强优质粮油品质测报和测评,开展中国好粮油产品及品牌遴选、发布和动态调整,开展“以谷类为主”的膳食营养宣传、实施中国好粮油示范工程,推进优质粮油基地建设,促进粮油产品提质升级,提升优质粮油产地和企业品牌影响力,引导粮油健康消费。

活动期间,将按照“好种子、好原料、好储藏、好加工、好产品、好主食”的粮食产业链条,在安徽、河南、江苏等地举办系列活动;同时,在全国开展“中国好粮油”科普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活动,把生产和消费优质粮油的理念,传递给广大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三、本周聚焦

(一)白糖和豆粕期权走势存在较大差异

 5月,商品期权上市已有一个多月,从交易量和持仓量变化分析,我们认为投资者逐步熟悉交易规则和基本策略,操作渐入佳境。对于国内两大商品期权而言,由于基本面影响因素不同,其走势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从量价仓变化分析,我们认为,豆粕期权市场分歧加剧,白糖期权市场看涨气氛较浓。

豆粕期权市场分歧加大

从日K线形态分析,豆粕期货主力1709合约价格处于阶段性底部,后市如果有效击穿2730元/吨一线,下方还有较大的空间;如果成功守住2730元/吨一线,那么再次上攻3000元/吨的可能性较大。市场对豆粕期货产生不同的预期,以豆粕期货1709合约为标的的期权合约价格变化便佐证这一观点。

一般来说,标的物价格下跌,看跌期权价格上涨,看涨期权价格下跌,但盘面不是这样:执行价在2800元/吨以下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价格都下跌,执行价在2800元/吨以上的所有期权合约价格都上涨。标的物价格下跌,实值看跌价格上涨是理所当然的,但虚值看跌期权价格下跌,表明看跌期权内部没有达成共识。实值看跌期权减仓价格上行,我们认为是看跌期权卖方主动平仓引起的,虚值看跌期权增仓下行是卖方主动开仓导致的。看涨期权价格变化恰恰相反:实值期权价格下跌,虚值期权价格上涨,且虚值期权部分合约持仓量超过万手,表明看涨期权交易者对后市较为乐观。实值看涨期权价格下跌,表明其内在价值的增加不能完全抵消时间价值的流失。虚值看涨期权价格上涨是投资者对后市乐观,买方力量较强,推动价格上行,目前执行价在2800元/吨以上的看涨期权持仓量高达5.37万手便佐证这一观点。

豆粕期权价格变化的不一致性,主要是投资者对后市的判断不同。以豆粕期货1801合约为标的的期权合约价格也呈现类似的现象,进一步证实我们的观点。

白糖期权短期或上涨

白糖看涨期权合约价格普涨,看跌期权价格普跌,表明市场对白糖期货后市较为乐观。具体而言,以白糖期货主力1709合约为标的的白糖期权合约交投气氛活跃,持仓量增加,看涨期权价格开始抬头,看跌期权价格有回落趋势。

从白糖期权交易持仓分布看,投资者对期权投资渐入佳境。在白糖期权市场,无论是看涨期权还是看跌期权,都是虚值期权成交量和持仓量多,实值期权较少。从期权投资角度分析,买入虚值期权的成本较低,风险有限,潜在收益高,是理性选择。具体而言,虚值看涨期权合约持仓量都在1800手以上,总量超过2万手,实值看涨期权持仓总量不足2000手;虚值看跌期权总持仓量1.47万手,实值看跌期权不足2500手。基于白糖基本面的分析,市场认为近期白糖价格会涨,看多气氛浓厚。对于投资者而言,买入看涨期权或买入期货的同时买入看跌期权进行投资,是较为合适的。

期权买卖正当时

宏观面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投资者难以把握节奏,期权可以丰富投资策略。若你判断后市属于盘整振荡,则可以卖出期权,获取权利金;若你认为后市会大涨,则可以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若你认为后市会大跌,就买入看跌期权或卖出看涨期权。总之,后市波动大就买入期权,后市波动小就卖出期权。

期权买家的好处就是天然的止损,不用担心会追加保证金,这也是期权投资最大的魅力之一。无论是期权还是期货,都是一种风险规避工具,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俗话说,不懂是最大的风险。因此,要做自己熟悉的、擅长的事情。

(二)当前玉米供应缺口 临储玉米“双高”收场

时至今日,毫无疑问临储玉米(1620, -23.00, -1.40%)拍卖成为国内玉米市场关注的焦点,从近两周拍卖情况来看,“高成交、高溢价”成为其主要特征,这种“双高”局面不但验证了国家“不打压市场的原则”,反而一定程度上带动南北港口玉米价格看涨氛围,其中南方港口玉米价格更是站上1800元/吨重要关口。

而就在市场为此“火爆”成交感叹之际,本周市场传闻再起:临储玉米投放节奏可能出现较大变化,与之呼应的是,截至发稿,上周二2014年产中储粮包干玉米拍卖计划尚未公布,更有甚者猜测本周临储玉米拍卖底价可能提高。不管传言真假,有一点可以预见的是,临储玉米拍卖高难免“花无百日红”,只是现货市场会跟随国家拍卖节奏波动,虽然底部可见,但上行越多后市回调风险也越大。具体分析如下:

临储玉米成交或逐渐“降温”

截至5月12日的一周,临储玉米周度计划销售量为381.68万吨,比上周增加129.31万吨;实际成交333.33万吨,比上周增加113.84万吨;成交率87.33%,与上周基本持平,自临储玉米5月5日开始拍卖以来,累计投放量达634万吨,累计成交量达553万吨,除少量四川、少量进口玉米投放始终无人问津以外,每日最终成交率均在70%以上。

具体来看:2012年产超期玉米计划销售44.07万吨,实际成交33.53万吨,成交均价1331元/吨,成交率76.09%;2011及2012年产进口玉米计划销售1.24万吨,全部流拍;2013年产分贷分还玉米计划销售250.42万吨,实际成交213.85万吨,成交均价1378元/吨,成交率85.4%;2014年产中储粮包干玉米计划销售85.95万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1673元/吨。上周分别拍卖了2014年产及2012年产跨省移库玉米,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该周拍卖的86万吨2014年产玉米及44万吨2012年产玉米基本都是最后一批该年份产的跨省移库玉米。

2014年产跨省移库玉米全部成交,2012年产剩余少许,再考虑到2013年产跨省移库玉米在去年已经转为一次性储备全部轮出,2015年以后产玉米没有跨省移库,这意味着剩余的少许2012年产跨省移库玉米是国内仅剩的分布在东北以外的临储玉米。拍卖底价(计入出库和品质升水)不至于打压市场,但前期我国拍卖普遍溢价成交还是令人咋舌(最高溢价超过300元/吨),尤其是大部分规模企业认为临储玉比价优势全无并未参与。

从近两周拍卖情况来看,拍卖成交较为火爆,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跨省移库玉米已经是最后一批,当地企业和贸易商抢购积极;二是许多中小贸易商参拍积极性高涨,因为手中货源不多,而起拍价格也不高,希望抢购临储玉米增加贸易库存。尽管当前市场成交火爆,但可以预见的是,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临储玉米将持续高频率、高数量投放,市场有效粮源供应将逐渐增加,后期拍卖可能首先表现为溢价缩小,再逐渐表现为成交率下降。

临储玉米拍卖节奏或 “调整”?

上周我国临储玉米拍卖出现了罕见的初期一周三拍,且拍卖粮源年份横跨四年的景象,本周有关传闻临储玉米拍卖节奏调整的消息传出,目前来看,2014年(移库)中储粮包干玉米停拍可能性较大,2012年及以前超期储存玉米和2013年分贷分还玉米本周是否会如上周规模、定价拍卖引人关注,当然不论是国家减少投放量还是传闻中提高拍卖底价,可以预见的是,国内临储玉米拍卖高成交率难免“花无百日红”的特征,只是现货市场会跟随国家拍卖节奏波动,底部可见,但上行越多后市回调风险也就越大。

粮质及主体参与持续性引质疑

近期拍卖的粮质尚可,所以才会有火爆的局面和高溢价成交的特征,但在市场存粮中,依然还有很多质量差的玉米在沉积,在高价、高库存的矛盾处境下,这些玉米出路何在?同时,在近期的拍卖中,很多深加工企业都为后续即将到来的生产旺季备好了“存货”,目前仍处于消耗库存阶段,在后续的拍卖中究竟会不会热情参与也是一个未知数。

此外,目前南方饲料企业多数消耗玉米库存,加之短期内“封堵”住进口可能不大,难返饲料企业用粮心态平稳,保证原料安全库存前提下,近期南方饲企玉米库存较前期已经有所下降。考虑到南方最高成交价格1830元/吨计算,出库成本逼近1900元/吨,略高于当地市场,且不少品质不及新粮,最终用于掺兑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目前这种临储玉米拍卖成交价格逆势上扬的现象不可持续,因此尽管前两周累计拍卖量超过500万吨,但截止目前,我国临储玉米结转库存仍在2.1亿吨左右,后续拍卖主体参与的可持续性令人质疑。

综上所述

临储玉米拍卖已经进行两周,且成交均以高溢价、高成交率收场,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玉米市场存在供应缺口,短期市场粮价会受到支撑,但高溢价或导致市场“接盘”意愿不强,后期拍卖成交率是否会如往年那样在一个月左右以后“遇冷”成为市场担心的问题,同时也不能忽视陈粮出库偏快对市场的影响,尤其是陈粮流向华北深加工企业处的数量增加,施压华北粮价。

整体来看,紧跟国家拍卖节奏,注意保持优质玉米库存用于未来掺兑是饲料企业的不二选择,当然在此前预测南方1800元/吨第一目标位达到后,若后期继续上涨带来的震荡风险也需要加以关注。

分享到: 新浪 腾讯 微信 人人 QQ 雪球 和讯 更多

下一篇:鸡蛋期货上市的可行性是什么

关于橙e网 | 如何加入| 成功案例 | 帮助中心|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者摘编,违者必究
Copyright © PingAn Bank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1018345号-2

扫一扫,橙e网手机版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会员专享文章,请先登录或注册橙e网。
企业登录个人登录

还没有账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