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集团
  • 平安银行
  • 登录
    • 企业用户
    • 个人用户
  • 注册
  • 更多
    • 帮助中心
    • 在线客服
中国平安 平安银行 橙e网
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行情

农产品增值有潜力

行情分类:农副  文章来源:银联信  2017-05-23 17:04:32

字体:小中大

·         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农产品增值有潜力

走进江苏镇江市丹徒区的水木年华现代农业科技园,白芽奇兰等“七彩茶”长势喜人。“与老基地不同,现在种的茶树都是新品种,还将计算机技术集成应用,构成现代茶园管理系统。”基地负责人汪月霞说,优质茶离不开标准化生产,如今的茶园实现了智能化、机械化。

上党镇伏牛山中的一家养猪基地,让不少人费解:这里养的猪个头小,而且5年多猪肉没在市场上卖过,为啥?养殖场负责人许芬芬说:“这些猪块头不起眼,却是纯种巴马猪,可大规模用到医用领域,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培育繁殖优质种猪2000多头,成品猪一头70斤左右,每斤售价过百元。到明年实现8万头商品猪规模,产值突破3亿元。”

传统农业如何转型?丹徒区农委副主任殷俊认为,不能再走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需要转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轨道上。推进产业融合,根本路径是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功能,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模式引入农业,打造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

市场需要什么,就种养什么。丹徒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科学确定农产品区域布局。江苏润龙科技有限公司老总陶小法说,国内对铁皮石斛需求旺,在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公司扩建种植基地,目前共有120个大棚。一个大棚的铁皮石斛鲜条年产量达5000公斤,每公斤鲜条售价高达2500元—3000元。

“三产融合”需要载体。去年丹徒新增市级以上家庭农场29家,申报省、市级家庭农场项目各10家,2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政府优先扶持名录。 

除了卖产品,也卖风景。“举办节庆活动,开展果树认养,搞深加工,我们的果子不愁销,而且价格也比以往高不少。”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农服中心主任韩平定说。全域旅游成为丹徒经济增长新引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区旅游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16%。

丹徒农业“接二连三”成效显著。去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达7.6万户,年销售总额达22.48亿元,实现利润2.43亿元,增长5.6%。

(二)优质工业品下乡 特色农产品进城

首府财政助推农村电商发展,电商业务已覆盖全市一半以上乡村

自2015年商务部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作以来,我市抢抓机遇,重点建设县级公共服务中心、特色产品展厅以及村级服务站。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已建成5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和近4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业务覆盖全市50%以上乡村,承担农村牧区农资农具、服装百货、汽车家电等工业品下乡以及特色农产品进城等功能。和林县、清水河县和托县等3个县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据了解,和林县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以阿里巴巴村淘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目前,义赢农资、种星玉米、草原天邦饲料、草原万家饲料等4家农资饲料企业和蒙牛、蒙羊、华蒙通、宇航人、初元食品、绿蒙和小香米、二月兰胡麻油、蒙蜜蜂蜜等10余家本地企业20余种产品上线销售。

托县采用政府出资、第三方运营的方式,打造了“美丽乡村”电商服务平台和颐居草堂O2O体验中心,孵化企业5家,上线产品150多种,带动劲夫调料、一溜湾辣椒、古云中酒等产品上线销售,销售额增长了20%。清水河县打造了集运营、物流、仓储、金融、美工、客服、培训等为一体的清水河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目前已有40家电商企业入驻。目前,蒙羊、蒙清、田牧、食全食美等本土农牧业龙头企业已应用电子商务开展营销推广,形成了中国薯网、华蒙通、赛奇纳尔、九蔬行等本地大型涉农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云商、乐村淘、可易网等知名电商企业入驻我市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京东集团计划实施武川县电子商务扶贫工程,设立京东服务中心、地方特色馆,推动特色农副产品线上销售,并为贫困家庭提供200个就业岗位。

各旗县以项目培育和建设为抓手,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当地农产品上行,推广“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打造一县一基地、一村一品牌,探索发展订单农业,切实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同时,立足我市乳业、牧草、畜牧业等产业优势,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快建设牛羊肉、粮食、牧草、乳业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目前,总投资1.65亿元的清水河县吉城宝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和托县嘉丰农业电子商务中心、正隆谷物“互联网+粮食大宗交易”平台、互联网+“智慧旅游”以及武川县移联网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重点农村电商项目正在建设中,有的已建成,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本地农村电商的发展水平,而且在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带动扶贫开发、降低农村流通成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市财政局局长马保国介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在与传统农业模式的磨合中,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为此,财政部门及时拨付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补贴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今年一季度,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94.45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14.52亿元。上行的农产品以牛羊肉制品、羊绒制品、奶制品、小杂粮、辣椒、民族工艺品等本地土特农副产品为主,下行品种主要以化肥、农药、农机具、生活日用品等为主。

·         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

近日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黑龙江省玉米(1622, 0.00, 0.00%)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深入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调整完善大豆补贴政策,保障玉米和大豆生产者基本收益,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方案》提出,进一步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自2017年起将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调整为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实现玉米和大豆补贴机制相衔接,玉米和大豆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对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给予一定补贴,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和大豆,形成购销主体多元化和多渠道流通的市场格局。

省政府统筹安排中央补贴资金,科学确定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分配比例和规模。全省范围内施行统一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玉米生产者和大豆生产者分别执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充分发挥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对调整区域种植结构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在保证生产者种粮基本收益的基础上,结合补贴资金额度、补贴面积及结构调整方向等因素,对玉米生产者和大豆生产者实行差异化补贴标准,引导扩大大豆种植,促进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的对象为:本省行政区划范围内玉米、大豆合法实际种植面积的实际生产者(包括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事业单位等)。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给实际生产者。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土地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包括乡村机动地),且流转合同明确约定补贴归属流出方的,由合同双方按约定执行。

·         本周聚焦

(一)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效益

五月的鹤城,春意盎然。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兄弟忙碌的身影。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的农业结构调整,在鹤城大地上正迅速展开。

在富裕塔哈综合产业园区益海嘉里粮食加工综合体项目现场,齐齐哈尔市农委副主任唐海波介绍:“2017年齐齐哈尔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和统筹思维抓农业产业,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强化种养、产加、产销结合,围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集群化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此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据了解,今年的春耕生产,齐齐哈尔市围绕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种植结构向绿色有机、优质高效、特色品种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牵动、合作社带动等措施,实现了“一减三增”,计划压减玉米种植面积300万亩,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00万亩、水稻5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150万亩以上,其中原种一二代种薯面积达到42万亩。

2017年,齐齐哈尔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方面,加大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度,通过聚集龙头企业、生产要素等,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功能,使技术集成、产业融合、核心辐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目前,齐齐哈尔市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地块已经全部落实到位,备耕资金和物资筹措已经基本结束。在春耕资金下摆上,该市已筹集春耕生产资金96.4亿元,占需求的92.8%,其中,农民自筹61.1亿元,农贷35.3亿元。同时,黑龙江省信用联社研究制定贷款扶持办法,市、县信用社派出1134人快速与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对接,加快贷款发放。在农资购买上,全市需要种子34.3万吨,农民现已购进21.6万吨,自备种子10.8万吨,购进和自备占总需的91.9%;农民已购进化肥59.5万吨、农药1929吨、农膜8081吨、柴油10.2万吨,分别占需求的77.6%、50%、83.3%和55.3%。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2016年,齐齐哈尔全市完成秋整地1396万亩,达到待播状态1038万亩;农田水利建设新增灌溉面积13.26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5万亩,为春耕生产提供了保障。今春组织各地提早开展水稻清雪扣棚和智能催芽车间检修工作,截至目前,齐齐哈尔全市78处智能催芽车间完成检修工作;原有9.5万栋大棚已完成扣棚8.1万栋,占85%;全省下达的新建1.61万栋育秧大棚任务,已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此外,全市已检修拖拉机22.1万台、农具33.2万台,检修进度达到95%。

(二)临储玉米拍卖能否为市场降温

今年2月份以来,玉米价格连续3个月出现反弹,5月份临储玉米拍卖恢复,玉米价格不仅没有出现预期的回落,成交价格、成交率、成交量之高超出了市场预期。在当前玉米库存高企、粮食供给宽余的形势下,玉米价格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上涨,原因何在?持续“火热”的市场能否为消化玉米库存开拓一条新的路径呢——

5月18日至19日,一场大规模的粮食竞价交易在国家粮食交易协调中心电子交易平台上静悄悄地展开。这是国家粮食部门今年组织的又一轮大规模临储玉米拍卖,投放总量达到500万吨。

拍卖呈现“三高”特征

5月18日挂牌的400万吨玉米挂牌底价大约在每吨1300元左右,成交均价在每吨1409元,成交率达到89.2%,呈现高成交量、高溢价、高成交率的特征。

据了解,这已经是国家粮食交易协调中心今年组织的第三次临储玉米拍卖,累计投放总量达到1136万吨左右。去年10月份至今年5月份,为了给新玉米收购腾出市场空间,国家粮食交易协调中心暂停临储玉米销售,今年4月30日玉米收购期结束后,恢复了临储玉米拍卖。5月5日投放临储玉米250万吨,其中200万吨为2013年分贷分还玉米,成交率在86%以上;5月11日至12日投放临储玉米386万吨,其中2013年分贷分还临储玉米为250万吨,成交率达到87%。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临储玉米价格走高的最直接原因是企业心理预期较高。据了解,这次参与拍卖的企业以贸易企业居多,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较少。由于这几次拍卖的玉米主要以2013年分贷分还临储玉米为主,多数贸易商有补库需求,推动形成拍卖高成交率。而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有一定的玉米库存,很多企业玉米库存在2个月左右,不愿意高价争粮,参与拍卖的企业很少。

分析人士担心,临储玉米成交价格过高推高了国内玉米价格,目前辽宁锦州港(4.110, -0.02, -0.48%)口和广东港口的玉米价格都处于高位,锦州港口玉米价格为每吨1650元至1680元左右,广东港口玉米价格为每吨1830元左右,比进口玉米价格高200元左右,这有可能导致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压力增加。

公开竞价销售临储玉米是调节供求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2017年粮食供需仍将保持宽余局面,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销售节奏,每周大量投放玉米,增加市场粮源。从长期来看,随着拍卖进入常态化,市场供应量持续增加,玉米供求关系将持续得到改善。

产业活力逐渐增强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之前,临储收购价格偏离市场真实价格水平。市场一度出现中储粮一家收购唱“独角戏”的局面,有贸易商收购的玉米也大多转售给中储粮,并未真正被市场接受和消化。加工企业主要通过进口玉米来满足用粮需求,导致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增加,形成“产量高、库存高、进口多”的怪圈。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开始恢复,市场价格向真实水平回归,在市场机制的指挥棒下,多元市场主体的活力明显增强,贸易商在正常价差中有利可图,加工企业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入市收购的意愿增强。根据国家粮食局的统计,截至4月30日,东北地区累计收购玉米10190万吨。其中近80%的玉米是中储粮之外的市场主体收购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整个玉米产业呈现出整体回暖向好的态势。在生产端,优势地区、优质品种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明显,那些不具有竞争力的地区和品种在市场倒逼下加快了种植结构调整,重新确立了自身的优势,由此带来供给结构的优化。去年黑龙江的玉米种植压减了1900万亩,粮改饲、粮改豆等调整明显提速。在流通环节,贸易商开始有利可图,不仅国内流通量大幅增长,而且粮食流通流向合理,以往在价格不合理情况下,华北地区玉米向东北倒流的不合理现象也已消失。同时,加工企业的利润增加,产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进口环节,国内玉米价格总体低于进口完税价,这也结束了自2013年7月份以来的价格倒挂,国产玉米开始具有价格优势,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得到了有效抑制。

去库存任重道远

专家认为,玉米库存高企,既有生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有市场价格扭曲等流通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推动玉米去库存,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优化玉米供求关系,深入推动农业供结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着力。

从供给侧来看,不再增加玉米库存增量。一方面通过改革要推动生产领域不合理的种植结构调整,减少种植面积;另一方面,通过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恢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让市场流通活起来。

从需求侧来看,想方设法增加玉米消费需求。一方面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增加国内实际用粮需求,如推动深加工产品出口,适度扶持燃料乙醇企业;一方面通过市场手段抑制进口,通过不断扩大库存玉米投放量,增加对国内玉米的需求。

加快玉米“去库存”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工作,需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配合做好扩大燃料乙醇产量和使用区域工作,要深入研究探索消化玉米库存的新途径。结合发展产业经济,加大力度支持玉米加工转化。尤其是沿海沿边省份的粮食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引导企业多用主产区的粮食,短期内虽然成本可能高一些,但对保持和增强主产区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新浪 腾讯 微信 人人 QQ 雪球 和讯 更多

下一篇:农业产业周报

关于橙e网 | 如何加入| 成功案例 | 帮助中心|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者摘编,违者必究
Copyright © PingAn Bank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1018345号-2

扫一扫,橙e网手机版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会员专享文章,请先登录或注册橙e网。
企业登录个人登录

还没有账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