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消费动能减弱 豆粕大涨可能性较小
10月下旬,豆粕的消费动能将会逐渐转弱,在供给方面,由于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好转,四季度大豆采购量显著增加,进口大豆货源充足,有利于豆粕供给增长弹性。短期形成边际供过于求的现象。
数据方面:截止9月24日,国内沿海主要地区油厂豆粕总库存量83.94万吨,较去年同期57.76万吨增长45.32%。当周豆粕未执行合同410.01万吨,较前一周的472.58万吨减少62.57万吨,降幅13.24%,较去年同期332.17万吨增长23.43%。由于节前市场提货增加,油厂大多以执行合同为主,贸易商与饲料企业远期采购不足,导致豆粕未执行合同大幅下降。据汇易网统计,目前华北、广东地区油厂10月份基本已无货可售,山东地区十一长假前两周处于集中预售之中,市场预期今年国内豆粕库存阶段性低点或将出现在10月份上旬。预计国内各地区终端厂商在阶段性备货之后,10月份基差或仍有小幅走高可能。
从进口大豆供给来看,9月份以来,国内进口大豆压榨利润转好,国内油脂企业四季度大豆采购量增加明显。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9月份大豆到港量为650~700万吨,10月份在750万吨左右,11月份有可能超过900万吨。四季度进口大豆到港量在2400万吨左右,高于去年同期的2200万吨。可见第四季度国内进口大豆货源异常充裕。
2017年国内生猪养殖以及禽类养殖在环保检查的影响下,复苏缓慢甚至出现了减少,但是国内整体饲料产量则继续增加。按照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猪料增幅明显,猪料在饲料占比中占有半壁江山。由于豆粕在蛋白粕价值量对比中,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因此豆粕在2017年饲料配方中已经发挥极致,配方占比已经放到最大。从豆粕的周度消费量来看,豆粕消费比照其他蛋白粕而言,创近年来同期最高水平。按照惯例,每年的10月份,豆粕消费量均处于年内高位,因此预计10月份,豆粕的需求不会出现明显的回落
(二)西班牙对中国猪肉出口同比下降近17%
西班牙《国家报》9月25日报道,据西白猪协会统计数据,2017年一季度西对中国猪肉出口同比下降16.9%,近年来首次出现降幅。同期西猪肉对全球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出口104万吨,同比增长1%,出口金额达25.12亿欧元,同比增长18.2%。在西猪肉出口主要市场中,中国是唯一出现降幅的国家。
金融危机之后,西生猪行业逐步走向景气,目前产能已达380万吨,为欧盟第二大猪肉生产国,仅次于德国。2014年欧盟关闭俄罗斯边界对西猪肉出口影响极大,该行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市场,亚洲国家因此成为重要开拓目标。2013年至2016年,中国和日本成为西猪肉重要出口市场,西对华和对日出口分别增至3.43亿和2.21亿欧元,增幅分别为450%和242%。
从出口金额看,猪肉是西农产品出口第三大类产品,仅次于水果和蔬菜。2016年出口金额为45.34亿欧元,同比增长12.2%,出口重量为204万吨,同比增长19.1%。中国、日本、香港地区和韩国成为西猪肉重要出口目的地,对于该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无论是从出口金额还是重量来看,法国都是西猪肉出口第一大目的国,2016年出口额7.82亿欧元,意大利、葡萄牙、英国、德国、波兰等其他欧盟国家也是西猪肉的重要销售市场。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世界粮食日:投资粮食安全 促进农村发展
2017年世界粮食日主题
2017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改变移民未来——投资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
当前,全世界约有8亿人口在挨饿,且大多数饥饿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这相当于每9人中就有1人正遭受饥饿。为了改善生活,他们中大多数移民到城镇。2015年国际移民的人数约为2.4亿,而2013年的国内移民约为7.6亿。
今天,人口迁移成为了一大挑战,部分原因是人们为了寻求保护而大规模涌入其他国家或城镇。很多国际移民涌入发展中国家,可这些国家的财富、粮食、工作机会和自然资源都相对较少,很难与新来者共享。由于不得不与更多人分享这些资源,问题或紧张局势就会随之产生。随着人口外流,农村社区也会遭受年轻劳动力损失的问题,而这通常意味着所生产或可获得的粮食减少。国内移民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五部门部署世界粮食日系列活动
10月16日是第37个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我国第27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9月1日,国家粮食局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7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的通知。
据悉,2017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改变移民未来———投资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2017年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的主题是:“爱粮节粮保安全,优粮优价促增收”。
活动主要内容包括首届“爱粮节粮之星”评选发布活动、“优粮优价促增收”系列活动和世界粮食日竞赛活动。世界粮食日当天,国家粮食局等主办单位将在北京举办2017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主会场活动。各省(区、市)也将分别举行本地区主会场活动。
三、本周聚焦
(一)未来10年中国大豆进口增速将放缓
荷兰合作银行日前发布研究报告称,未来10年中国大豆的进口增速会逐渐放缓,并预计未来中国新增的进口需求,将主要由巴西来满足。
报告称,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豆进口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之后,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进口国。对于中国大豆进口的激增,荷兰合作银行食品农业分析师江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几个因素的支撑:收入增长、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现代化畜牧养殖份额的扩大。然而,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减速,未来10年,中国大豆的进口增长也会逐渐放缓。据他预测,2026/2027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为1.25亿吨左右。
此外,报告还认为,在未来10年,巴西与中国之间的联系将进一步加强:除了农产品贸易外,还包括大豆价值链上的一系列投资机会。“因为与其他的主产国相比,巴西更具有扩大大豆产量和出口的潜力。”
“随着对巴西大豆的依赖度加强,中国企业应当持续寻求战略举措,更深入地进入巴西市场,以确保未来的供应、整合供应链、降低供应风险。”江川建议,除了收购当地粮食收储商或者物流平台这样的传统做法,中国企业还应该考虑采用其他途径,例如农户融资、垂直整合、港口设施的投资等。
(二)气候变化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水分和温度均有所差异
A优良率同单产的关系.
作物最终单产和早期优良率之间有没有直接的联系呢?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我们发现7月单产和优良率相关系数只有0.299,8月二者相关系数为0.490,进入9月,随着大豆生长期间各种不确定因素逐渐明朗,干扰因素下降,优良率对单产的解释效果较好,9月相关系数为0.780,10月相关系数达到0.837,优良率指标能较好解释单产。
对于单产而言,其实5月单产和最终单产从本质上来说没有较大区别。5—7月大豆刚播完还处于开花期,那时的单产数据主要由USDA下属机构世界农业展望局(WAOB)给出,WAOB有两套预估单产的模型,一套模型主要依据天气因素来预估单产,包括温度和降水量这两个参数;另一套模型根据种子技术调整来预估单产。而8月—次年1月的单产则是USDA的另一个下属机构国家农业统计服务局(NASS)给出的。两者最大的不同是WAOB是用模型预估,而NASS的报告数据则完全来自于田间的调查。这也是为什么通过7月优良率的变化来预估8月单产不太准确的根本原因。
B降水对作物的影响
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三个大豆生产和出口国,其天气变化往往是大豆市场投资者所重点关注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三个大豆生产国的大豆生长时间。
大豆生长时间长度为90—120天,大约4个月,生长周期包含4个阶段:种植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收获期。北半球大豆主产国是美国,每年5—6月播种、9—10月收获;南半球大豆主产国是巴西和阿根廷,每年主要在10—12月播种,次年3—5月收获。
目前,美豆种植最大的几个州分别是伊利诺伊州(11.85%)、爱荷华州(11.62%)、明尼苏达州(9.33%)、北达卡他州(7.07%)、印第安纳州(6.84%)、密苏里州(6.62%)、内布拉斯加(6.32%)和南达科他州(5.86%)。其中印第安纳州降水数据缺失,此处不予考虑。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简单性原则出发,我们选取美豆种植面积较大的七州作为样本进行考察。这七个州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55%以上。对于美国而言,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当年天气好坏,可以从优良率指标考虑。优良率高说明当年天气状况良好,反之代表天气不好,从数据来看,天气完美的“典范”出现在2004年、2009年、2010年以及2014—2016年。平均优良率低于60%的年份为:2001—2003年、2005年、2008年以及2012—2013年。
对于降水而言,主要会引起旱灾和洪涝。干旱是大豆最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对市场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干旱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决定大豆的减产数量。大豆各个生长阶段的耗水量差异很大。播种到出苗时期,耗水量大约占总耗水量的5%,如水分不足或中途落干,种子在土壤中很容易丧失生长能力,即使勉强发芽出苗也难以达到全苗壮。出苗到分枝时期,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13%。分枝至开花,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17%,由于花芽陆续分化,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这一时期大豆对水分的要求开始增长,及时灌水对大豆生长发育均有促进作用。开花至鼓粒阶段,大豆需水最多,约占总耗水量的45%,是大豆需水的关键时期,蒸腾作用强度在这个时期达到高峰,干物质也直线上升。因此这个时期及时而充分的供给水分,是保证大豆高产的重要措施。大豆鼓粒至完熟,耗水量大约占总耗水量的20%,这一时期若干旱缺水,则瘪粒、瘪荚增多,粒重下降。
分析天气状况不好的2001—2003年、2005年、2008年以及2012—2013年的数据,我们发现这些年份大豆的优良率普遍在60%以下,下面我们对优良率和降水指标做进一步分析。大豆在出苗期所需水分较少,而7—8月结荚期到鼓粒期是大豆生长所需水分最多的时期。美国夏季温和多雨,这样的季节性特征也让大豆市场天气炒作集中在种植期和结荚期,而在收割期一般降水较少,因此,收割期天气炒作一般较少。通过分析大豆优良率和降水数据可以发现,6—8月当月度降水达到85—120毫米时,优良率整体会在60%以上;当月度降水不足80毫米时,优良率普遍较低,容易引起对干旱的炒作。
C温度对作物的影响
从温度来看,大豆是喜温作物,在各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在整个生长期,大豆最适生长温度为日平均气温20℃-25℃,其中幼苗最适生长温度为20℃—21℃,花芽分化期最适生长温度为21℃—23℃,开花期最适生长温度为23℃—26℃,结荚鼓粒期最适生长温度为21℃—23℃,成熟期最适生长温度为19℃—20℃。整个生长期所需积温,一般要求在2400℃—3800℃。美国大豆主产区的平均温度对大豆生长来说较为适合,市场对于温度的炒作主要在9月落叶期和收割期,会有早霜担忧。低温天气会使大豆延迟成熟,株矮叶小,从而影响大豆结荚数量,最终影响大豆的单产。2009年9月,美国天气模型预测大豆主产区出现寒流可能引发霜冻威胁。降温预测引发了投机资金入市做多,大豆当周涨幅达5.61%。2012年4月,阿根廷大豆产区出现寒冷天气,导致大豆产量进一步下滑,霜冻炒作让美豆当月上涨7.30%。近几年,美国大豆主产区因整体播种进度提前,大豆受霜冻影响减小。
天气炒作永远是农产品永恒的话题。就大豆而言,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水分和温度均有所差异。而美国较巴西、阿根廷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相同的天气灾害对不同国家大豆的损害亦不相同,投资者需要分时、分地多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