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欧普照明携手地产巨头发力商业智能照明
3月22日,2017中国房地产500强测评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500强开发商首选供应商品牌测评”榜单重磅揭晓,欧普照明获得照明类500强首选供应商品牌。
2017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头名位次首易主,恒大集团凭借全年3731亿元的销售金额荣登榜首,这意味着行业集中度将加剧,巨头对供应链资源的整合能力也将加强。作为首选供应商,欧普照明秉承“因你不同”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着力提升产品专属设计定制能力,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快速跟上行业巨头产品多元的全国布局战略。
近年来,欧普照明与恒大集团、万科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房地产商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7开年获得万科A级供应商荣誉亦印证了欧普照明在业内良好的口碑。同时,欧普照明注重产品多元发展,不断突破创新,在智能照明产品研发上领衔业界,已发布多款商用智能产品线。
(二)海尔旗下小管家智能照明挺进中原市场
2017年3月28日,海尔旗下小管家智能照明在河南郑州召开了以“诚信生态 共创共赢”为主题的上市发布会,来自河南全省的200多位合作商出席了发布会。
自2016年10月份品牌启动以来,海尔旗下小管家智能照明便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店面网络建设持续进行。此次河南郑州上市发布会的召开标志着海尔小管家以良好的发展态势全面挺进中原照明市场。
作为海尔旗下的智能照明品牌,小管家以创新科技为核心、时尚设计为支撑、智能体验为切入点,从用户痛点出发,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简约、安全、智能”的专业照明解决方案。产品上,目前海尔旗下小管家智能照明已涵盖从智能客厅卧室吸顶灯、智能集成吊顶式风暖浴霸、智能厨卫灯、智能筒射灯、智能灯带到智能开关等照明领域系列产品,能够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海尔小管家智能照明全面升级UI2.0微信智控,所有产品均支持微信、手机APP智能操控,实现了由单灯智控到多灯联动、场景智控、安全布防的智能场景控制升级。
在店面建设以及营销支持上,海尔旗下小管家智能照明为经销商前期开店提供了从“一店一设计”的装修支持到“全场景”智能场景体验店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店铺落成后,小管家智能照明还将通过营销支持、物料支持、培训支持、产品支持等多方面“以出为始”,帮助店面实现良性运转,从店面建设到销售支持,全方位辅助每一位经销商共创共赢。
在本次上市发布会上,海尔旗下小管家智能照明凭借过硬的产品技术和共赢的合作理念获得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好评。与此同时,海尔旗下小管家智能照明开启了面向河南全省的客户招商通道,来自河南各地的经销商纷纷抢占市场先机,在认筹现场排起长龙缴纳定金,短短一小时就有来自河南省27个县市区的经销商抢单成功,现场统共实现了高达200余万元的签单金额。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欧盟通用灯具强制性标准实施在即
欧盟新版通用灯具标准EN60598-1:2015将于2017年10月20日结束过渡期并强制实施,该版本较之前的EN60598-1:2008做了较多的技术修订,包含一些重要的技术变更,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将光生物安全首次纳入到强制性标准要求之内。标准规定,如果使用了包括LED、金属卤化物灯和一些特殊的卤钨灯等不能免除视网膜危害评估的光源的灯具,应根据IEC/TR62778:2012《光源和灯具的光生物安全蓝光伤害评估应用》进行评估,且不宜使用蓝光危害组别大于RG2的光源。以2016年为例,我国LED灯具出口欧盟货值金额就高达20多亿美元。一旦因为产品质量未达到标准要求,被欧盟市场抽查并通报,会遭到撤市或销毁等严厉的处罚,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被列入黑名单。因此,对于此次标准换版,涉及的广大出口企业应提高认识,并抓紧做好相关的应对工作。
蓝光对人眼造成的影响
自然界的光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谱组成,不同的波长在视觉上呈现出的是不同的颜色。物理学研究表明,波长越短,能量就越高,穿透力越强。因此,人们会特别关注波长较短的蓝光对人眼的危害。据业内人士介绍,蓝光有可能对人眼造成三方面的影响:一是蓝光含量过高有可能会引起视觉疲劳增加;二是对眼生理发育可能产生影响;三是长期在此类光环境下作业,年老时诱发人眼黄斑变性的可能性会增高。因此,出于保护本国消费者人身安全的考虑,同时有效预防蓝光危害,欧盟率先将光生物安全提高到了强制性标准的高度,预计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会逐步效仿加以实施。
光生物安全的具体要求
新版标准中涉及光生物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增加章节3.2.23不要注视亮着的光源的标识;二是增加章节4.24光生物安全。光生物安全方面的要求包括辐射强度,辐射亮度等,并根据测试数据对产品进行危害分级,包括0类危险(RG0豁免级)、1类危险(RG1低危)、2类危险(RG2中危)和3类危险(RG3高危)共4个级别。此外,新版标准还引入IEC/TR62778:2012《光源和灯具的光生物安全蓝光伤害评估应用》,专门针对视网膜蓝光危害进行了如下规定:
灯具使用RG0无限制或RG1无限制级光源或完整装配后使用的灯具为RG0无限制或RG1无限制级时,蓝光危害不适用;
对固定式灯具,要按IEC/TR62778附加的评估来找到灯具RG2和RG1间边界的距离Xm,并需要标记和说明;
超过1类危险的移动灯具和手持灯具需要标注“Do not stare at light source不能注视光源”标志。
为此,检验检疫部门提醒出口至欧盟的相关灯具生产企业:一是要提早组织技术人员对新版标准进行学习研究,抓住先发优势,尽早掌握新变化,尤其要重视首次出台的光生物安全要求。二是要修改或设计出符合新标准要求的产品,并尽快与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联系,做好产品的检验和测试,在出口前要取得有效的认证证书,在欧盟过渡期结束前做好应对准备。三是要在实际生产时抓好全过程的质量管控,确保每一批次的货物质量符合进口国要求,避免因质量缺陷导致产品出口受阻。
(二)中资收购朗德万斯有新进展 海外投资前景几何?
日前,据外媒Drive Vision News报道,德国照明大厂欧司朗将其通用照明业务LEDVANCE出售给以IDG资本为首的中国投资财团一事似乎有了新进展,或将于不久后获得德国政府的批准。
早在2016年10月下旬,在德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撤销了批准中国企业收购爱思强的决定后几天,德国经济部突然叫停了IDG、木林森等组成的中国财团对LEDVANCE的收购。
最初,由于担忧技术流出到木林森,德国政府欲出手干预。然而,由于收购交易主要涉及LEDVANCE的全球营销资产,例如LED灯泡配电网络,并且不涉及敏感技术,德国政府预计将批准该交易。
据来自木林森和欧司朗的消息证实,德国政府将在2017年第二季度批准该项交易。预计IDG对Ledvance的收购将在2017年迎来一个乐观的结果,而Aixtron和其他德国技术公司则没有那么幸运。行业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德国政府对外国投资的控制将更趋更严格。
法律专家Lexology表示,针对德国对外国投资审查程序的法律依据将变得越来越严格,这可能对并购交易产生负面影响。
近两年来,中国照明企业海外收购案例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收购这条捷径,迅速布局全球市场,加速其国际化战略。
随着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2016年也被称为海外投资元年。但自去年以来,这条通过收购国外既有品牌企业的道路开始遭遇新的拦路虎——被收购方的当地政府。
从年初的金沙江收购Philips Lumileds遭遇美国国家安全审批机构CFIUS的反对后,今年已先后发生了多起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案例被阻的事件。十月,更有两桩照明界收购案在德国先后被当地政府叫停,包括木林森收购欧司朗旗下品牌朗德万斯(LEDVANCE)及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
中企海外收购频频受阻
近年来,中国经济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走出去”已成为中国企业谋求发展的新方式。然而,越来越多国家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倾向保持警惕。照明业界同样如此。
日前,德国经济部宣布,撤回之前对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公司发放的通行证,并重启相应评估程序。据悉,这一事件还受到了来自美国政府的施压。美国财政部12月初发表声明,总统奥巴马已发布总统令,阻止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公司爱思强,称这一交易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三、本周聚焦
(一)LED芯片市场再次迎来扩产潮
2017年,由于原材料涨价,整个上游LED芯片供不应求,保持长达数个月的满产状态,导致龙头企业纷纷提价,芯片市场再次迎来扩产。据了解,为抢食供不应求带来的涨价商机,今年LED芯片龙头企业增加约345台机器,今年年底全球有效产能达到8328万片/年。另外,LED芯片龙头企业有效扩张产能,行业洗牌完成,加速向品牌大厂集中,带动LED芯片国产率和出口占比进一步增长。
经历了2015年的萧条,2016年中国LED行业的市场规模呈现小幅成长。来自LEDinside的数据显示,其成长幅度在9%。另外,随着行业洗牌的继续进行,LED芯片产业集中度继续提升,前十大厂商的市占率提升至77%,其中前三大就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相对于LED芯片产业,LED封装业前十大厂商的市占虽然只有43%,但产业集中度上升趋势依然明显。当前,整个LED产业已经进入平缓发展期,未来中国的LED产业如何发展?
陆厂扩产仍在进行,LED芯片产业集中度将继续提升
LEDinside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这三年间LED照明出口增速下滑明显,2014年的增长率在64%,2015年下滑至16%,2016年的出口增长率为0,LED照明对行业的驱动力明显不足。不过,LEDinside分析师余彬指出,从中上游来看,整个LED照明行业依然处于增长态势。
从数据来看,2016年,整个中国LED芯片市场规模增速明显,市场规模达到139亿元,同比增长9%,价格止跌。“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细分领域,如小间距等市场推动了整个市场量。另外,相对2015年,2016年LED芯片的价格比较稳定,部分芯片出现了涨价。这也是整个市场成长的其中一个原因。”余彬说。
从整体来看,2016年中国大陆本土厂商的成长率相对较高,达到了13%。但从进口芯片来看,呈负增长态势,下滑2%。余彬指出,这主要是因为2016年中国大陆厂商产能释放较大。
随着中国大陆厂商产能的提升,以及技术上与台湾的差距越来越小,价格、交期、市场反应迅速等优势明显,2016年LED芯片国产率提升至76%,达到了106亿元,进口则为33亿元。余彬认为,随着大陆LED芯片厂商继续扩产,2017年国产率将继续上升。
另外,随着大陆厂商产能不断释放,2016年大陆芯片厂产值达114亿元,同比产值成长13%。由于大陆芯片厂商性价比优势明显,出口比率也有所提升,2014年,出口率为8.9%,2015年有所下滑,出口率为8.1%,2016年则提升至9.6%。
值得注意的是,LED行业洗牌一直在持续,大者恒大的局面表现的十分明显,这使得LED芯片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16年前十大LED芯片厂商在整体的市场中占据了77%的份额,营收规模107亿元,同比成长15%。其中,三安、晶电、华灿这前三大厂商市占率为50%,尤其是三安处于一家独大的局面,占据了近三成的市占率。“这说明大厂的增长速度快于行业平均水平,整个行业还有进一步提升。”余彬表示,2017年陆厂仍计划继续扩产,国产率、产业集中度将继续提升。
封装业稳中有升 2017年将继续洗牌
相比LED芯片产业,整个封装产业增速相对慢一点,相比2015年,仅有缓慢提升。数据显示,2015年LED封装产业的成长率为2%,2016年整个LED封装的市场规模达到529亿元,有6%的成长。
从主要的细分领域来看,如车用、小间距等新兴领域2016年依然有一定的成长。不过,这些领域门槛相对较高,主要由国际厂商主导,推动了国际厂成长。
随着中国本土厂商不断扩产,产能释放,大陆封装厂商的产值稳步成长,市占也进一步提升。余彬称,从数据来看,大陆厂的增速依然最快,2016年大陆厂的整个产值在395亿元,同比有8%的成长,国际厂商有4%的成长,台湾厂商则基本处于持平状态。在市占率上,相比2015年有一个缓慢提升,为67%。
当前,LED封装大厂产能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虽然没有LED芯片产业集成度那么高,但依然有成长,前十大厂商市占率43%。另外,日亚化学依然继续领跑,木林森紧随其后。“预计2017年木林森会上升到第一,国星、鸿利会挤进前十。”余彬说。
当前,中国仍在继续扩产,东南亚等市场需求增加。余彬进一步称,印度、东南亚等市场需求较大,但和以往不同的是,以前是对整个灯具的需求,但近几年由于国际制造的原因,这些市场对灯珠也有直接需求。另外,芯片厂、封装厂的出口都有所增加。
目前,LED行业已进入平缓发展期,未来中国封装产业将如何发展?余彬分析称,总体来看,将呈现以下六大发展趋势:
一是,从数据来看,2015年-2020年,LED行业CAGR为6%,2020年将达到731亿元的规模。从整体市场来看,照明市场每年需求平缓增长;背光、传统显示屏领域衰退;车用、小间距显示屏、植物照明灯新兴细分领域是行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是,芯片产业已经迎来拐点,封装仍将继续洗牌。芯片产业经过几年的洗牌,格局逐渐明朗,以三安、华灿为首的芯片厂,规模不断加大,产业集中度上升迅速;封装产业集中度虽然亦在提升当中,不过速度较为缓慢,未来几年依然继续洗牌。另外,芯片企业议价能力将会提升,相对的,封装企业议价能力将会有所下滑。
三是,产业区域格局改变,全球封装产能向中国转移。在芯片产业以及下游出海的支撑下,大陆封装产能不断加大。在市场经营方面,或以自身品牌,或替国际厂代工,近年国际厂在中国代工的比例逐年增加。余彬认为,如果企业想把规模快速提升,代工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是,如果不迅速把产品规模做大,接下来的日子将会很难。
四是,迫于成本压力,企业由珠三角慢慢往华东、沿海一带转移。余彬举例称,如兆驰、木林森、鸿利、天电光电等会慢慢把一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地方。另外,深圳作为全国LED企业最多的城市,企业也正慢慢外流,雷曼、联建、洲明搬往惠州;万润搬往东莞;奥伦德搬往江门。虽然没有离开珠三角,但依然说明企业有外迁需求。
五是,国际制造兴起,封装直接出口比例上升。过去需求照明灯具,现在需求照明的原材料,如灯珠、电源、散热器等。从市场来看,由于技术、资金门槛低,东南亚、印度等市场大力发展下游制造,对LED器件的需求正逐步增加。
六是,行业格局逐渐明朗,企业转型迹象明显。目前,行业巨头已现,并且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另外,除了中小型企业在转型至其他产业之外,大企业也在延伸至其他产业,比如长方集团转入到教育、金融领域,勤上光电也在向教育领域延伸,万润科技已经逐渐转到互联网+和传媒广告,等等。
余彬认为,未来,中国产业格局会形成几大体系,如三安系、华灿系、木林森系、国星系和鸿利系等,“如果你不在这个体系里面,那你必须有很强的自我特色,否则很难在这个行业立足。在这样的格局下,企业必须考虑清楚自己未来的位置会在哪里。”
(二)LED芯片产业寡头格局已显除了他们谁敢称老大?
当前,LED芯片产业寡头格局已显,产业集中度逐渐提升,除了他们,谁敢称老大?
2016年三安一家独大,市占率近三成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整个中国LED芯片市场规模增速明显,市场规模达到139亿元,同比增长9%,价格止跌。随着中国大陆厂商产能的提升,以及技术上与台湾的差距越来越小,价格、交期、市场反应迅速等优势明显,2016年LED芯片国产率提升至76%,达到了106亿元,进口则为33亿元。另外,随着大陆厂商产能不断释放,2016年大陆芯片厂产值达114亿元,同比产值成长13%。由于大陆芯片厂商性价比优势明显,出口比率也有所提升,2014年,出口率为8.9%,2015年有所下滑,出口率为8.1%,2016年则提升至9.6%。
2016年前十大LED芯片厂商在整体的市场中占据了77%的份额,营收规模107亿元,同比成长15%。其中,三安、晶电、华灿这前三大厂商市占率为50%,尤其是三安处于一家独大的局面,占据了近三成的市占率。
有分析指出,大陆LED上游芯片公司目前基本走向寡头垄断,到2017年底,三安光电+华灿光电两家的芯片份额将达到70%,大致比例为三安40%、华灿30%,这个市场已经没有新进入者了,老的小的厂商因为成本原因会很快全部淘汰,以后这个市场就是几家大厂在玩了,按规模来看就是三安、华灿、澳洋顺昌。
2017年涨价也要打头阵
初入2017年,LED芯片龙头企业三安光电先发制人再次公布涨价通知,决定于2017年1月10日起上调S-30MB/S-32BB系列产品价格8%。三安光电还公开披露,涨价主要受去落后产能、需求增长等影响。在龙头厂打头阵涨价后,LED晶粒价格可望触底返弹。
价格存在上涨,一方面LED行业供给端收缩是价格提升很重要的驱动因素。实际上供给格局的改善对价格的影响程度是非常大的,例如去年供给侧改革就使得工业品的价格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上游的材料价格上涨比较明显。今年PPI居于高位。由于LED所需要的材料很多都属于工业金属,现在工业金属的价格环比上升,由此可以推断价格会不断上涨。
从大的趋势上讲,2017芯片持续上涨已是定局。行业人士预计,LED芯片涨价将会持续到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会稍有下行,全年预估涨幅会达到两位数,因此灯珠涨价也将持续至2017年第三季度,LED芯片涨价带动中下游行业“涨价潮”实属必然。
2017年军备竞赛必有谁
华灿光电
日前已宣布将大举投入60亿元的华灿光电,预计2017年5月位于义乌的新厂将正式投产,投产后将达到年产300万片LED芯片规模。
三安光电
随着华灿扩产来势汹汹,据传三安也不甘示弱,为了保持龙头地位将在2017年也大举添购机台,扩产项目除了蓝光LED之外,也将目标锁定在具有高获利的四元LED产能扩增。
澳洋顺昌
澳洋顺昌从2016年下半年加快了LED晶粒扩产的脚步,预计2017年第1季起将逐步释放产能,2017年产能将有望达到月产80万片规模。
乾照光电
此外,以四元LED起家的乾照光电据传2017年也将加码投资四元LED机台产能。
设备厂商也透露,目前国内LED芯片厂扩充均导入4寸的新型机台,4寸磊晶片相当于2寸的4倍,若以每台的月产能约达4寸3800~4000片磊晶来看,预计到了2017年LED晶粒产能将进入新一轮的大爆发。再加上欧司朗的马来西亚厂也即将完工,庞大的产能将会于2017年陆续地释放出来。
根据国信证券分析,2017年LED芯片龙头企业增加约345台(折算VeecoK465i机型54片机)。而其中包含部分购买二手设备的老机型的改良,因此2017年底全球有效产能达到8328万片/年。而2017年芯片需求9235万片、增长12.5%。其中,照明芯片需求4704万片增长20%;户外全彩显示屏需求2602万片增长5%;户内小间距需求102万片增长50%;手机背光需求139万片;平板电脑背光需求44万片;电脑及电视机背光需求699万片;汽车灯具需求106万片;其他约839万片。
国信证券认为,任何产业产能略高于需求是供需平衡的稳态特征,而2017年LED需求仍有12.5%稳定增长,所以国信证券判断:2017年LED芯片处于供不应求,2017年年底LED芯片有效产能约8328万片,需求约9235万片。
他们是谁?
三安系
三安光电LED 芯片主业处于国内绝对龙头,具备全部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LED芯片产品,公司技术能力及产品品质国内第一,已于台湾晶电比肩,并逐步缩小与欧美产品差距。公司国内市占率约30%,预计公司2017年扩产33%,年底可达200万片/月,预计营收规模将超越晶电,成为LED芯片国际龙头。
公司持续通过投资、收购、合资等方式,在上游获得蓝宝石、氢气、氮气等芯片原材料自我供给能力;下游成立 LED照明、汽车应用等合资公司,打通下游销售环节。通过上下游核心产业链布局,垂直整合带来卓越成本管控能力和下游议价能力,2016年毛利率预计达4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5年公司公告建30万片/年6寸的GaAs产线和6万片/年 6寸的 GaN产线,布局化合物半导体。GaAs 和 GaN分别是第二代、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中的璀璨之星,目前公司已获得军用客户采购协议及国内大客户批量出货。2016年底通过和GCS合作获得技术授权,2017年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客户。
随着5G、物联网、电动汽车、智能汽车等应用市场兴起,2021年预计全球砷化镓/氮化镓器件市场规模可超700亿人民币。同时我国芯片严重依赖进口,以我国智能手机为例,砷化镓/氮化镓芯片90%以上需要进口,三安光电产线将填补国内砷化镓/氮化镓空白,有望全面替代进口芯片,自主可控中国“芯”。公司显著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及国内外优秀人才汇集。
华灿系
与龙头三安光电相比,华灿光电市值更小,弹性更好,目前三安光电的市值为660亿,作为LED芯片的行业老二,未来华灿光电的市值有望进一步提升。目前月产能在70万片,并有一个产能高达100万片每月的义乌基地在建,将于今年7月份开始逐步投产。在显示屏应用领域,华灿光电的LED芯片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内市场份额。
2016年华灿光电营收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2016年5月完成对上游蓝宝石衬底供应商蓝晶科技并购重组,蓝晶并表贡献营收2.31亿元,扣除蓝晶影响,公司2016年实现营收13.51亿元,同比增长41.5%;另一方面由于公司LED升级改造项目完成,产销规模大幅提高,LED芯片产品销售数量同比增长130.96%。
华灿光电LED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改善,2016年产品毛利率24.05%,较去年提高7.3个百分点;其中Q4产品毛利率为29.77%。2016年LED芯片行业洗牌加剧,落后产能淘汰,价格竞争回归理性,华灿光电LED芯片产品受益于小间距显示屏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价格稳中有升;另外产能提高后规模优势带动下,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公司16H2蓝光LED毛利率为25.4%,较16H1上升12.6个百分点;绿光LED芯片毛利率为24.2%,较16H1上升19.4个百分点。
此外,华灿光电拟收购美新开启传感器领域新征程,公司拟发行股份2.37亿股,作价16.5亿元间接完成对全球领先MEMS 企业美新半导体的收购,从而涉足MEMS传感器领域。美新产品集中在惯性传感器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