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2017年我国景观照明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受惠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城市景观亮化工程开始逐步提上日程,甚至已经成为不少城市规划方们眼中的标配。“景观照明能够形成一个城市独有的特色及风格,各地政府也都较为关注城市景观亮化的发展情况,并不断推出景观亮化工程改造项目,为LED亮化照明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
就拿2016年举行的G20杭州峰会来说,期间杭州全市景观照明项目总投资就有约10亿元。LED户外景观照明成为LED行业名副其实的市场新风口。据有关机构预估,预计2017年,中国户外LED照明产值将有望突破1000亿元以上。
为缓解政府基础建设财政压力,落实公共资源节能减排与能效提升,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很多新招标的政府项目都采用了PPP模式。仅最近公开发布的招标而言:
大理市新型城镇化市政(城乡一体化)照明提升改造PPP项目面向国内以公开招标,估算总投资为51771.10万元;
青岛建成区路灯改造工程(ppp)项目(项目编号:黄岛区2017094a)公开招标,总投资约10442万元。
十三五”时期,长春计划投2000亿元实施城市亮化等项目建设。
根据4月9日发布的《南京城墙保护和利用两年行动计划》,今明两年,南京将优化城墙功能照明,打造灯光秀展现城墙历史内涵,改善夜游城墙体验,使城墙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
何为PPP模式?
PPP项目是国家新形势政策下大力发展的创新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方积极参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过去二十多年,PPP在全球各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泛适用于政府特许经营的各个领域。据测算,1985年到2011年,全球基础设施PPP名义价值就高达7751亿美元,其中,欧洲占45.6%,亚洲和澳大利亚占24.2%,墨西哥、拉丁美洲占11.4%,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占8.8%、5.8%。
PPP模式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有利于提高投融资和建设管理的效益,PPP模式能够将政府的战略规划组织协调优势、企业项目管理运营、技术创新优势和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多方合力。二是有利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建设,为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三是有利于促进融资平台的改革创新。
PPP示范项目落地率49.7%
PPP中心数据显示,国家PPP示范项目,截至2016年12月末,共计743个,投资额1.86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363个,投资额9,380亿元;落地率49.7%,第一、二、三批示范落地率分别为100%、62.4%和42.9%。
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在2014年第一批22个(最初为30个,已陆续调出6个,即将调出2个),投资额709亿元;2015年第二批205个(最初为206个,调出1个),投资额6,267亿元;2016年第三批516个,投资额1.17万亿元。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现在PPP示范项目落地速度加速,可见政府、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三方正在逐步调整适应PPP的转型节奏。市政(包括环保)、交通是PPP投资两大巨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依然保持双高趋势,月度排名仅一家非国有企业上榜,年度排名未见,但估计不会超过3家,可见以规模合计,国企优势明显。
从各大公司屡屡中标大型城市景观照明工程项目来看,我国城市建设尤其是景观照明建设已经启动。相比于欧美国家城市,中国城市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城市景观照明设施也较为陈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城市招商引资的增强以及海外游客的增多,城市景观照明及景区景观照明的升级换代进程也在加速。在传统照明的“红海”浪潮中,景观照明的高毛利、高回报等优势成为越来越多的LED企业关注的市场焦点。
(二)2017年一季度中国LED显示屏出口分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内LED显示屏企业日益实行“走出去”策略,近几年各大企业的海外征途呈现稳中向好。据AVC显示器件与系统事业部《中国LED显示屏出口数据报告》显示,我国LED显示屏产品出口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6.24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12.87亿美元,年均增幅24.5%。然而,2013年以来,国内LED显示屏出口规模同比增幅持续下滑,海外市场拓展日趋受阻。
2016年,我国LED显示屏出口总额约为1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69%,这主要是因为8月份仅实现有3595.67万美元,单月同比下降70.61%,为全年最低值。全年出口的下滑受到汇率调整的影响,同时还与国内市场应用比重攀升密不可分,尤其是小间距LED显示屏加速向指挥中心、监控中心、视频会议等传统大屏显示应用领域渗透。
《中国LED显示屏出口数据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LED显示屏出口稳中趋好,较上年同期持续增长,出口金额达2.87亿美元,各大LED显示屏厂商海外市场拓展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各类LED显示屏产品加速向海外市场扩张。
从出口企业来看,国内LED显示屏龙头企业洲明科技占据榜单之首,今年一季度实现2012万美元出口,同比增长59.7%,占一季度出口的。其中,母公司出口1023万美元,子公司雷迪奥和蓝普科技分别实现849万美元和140万美元的出口。此外,利亚德、联建光电、雷曼股份等均实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而艾比森、易事达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历年来,美国是中国LED显示屏出口的重要国家之一,今年一季度LED显示屏出口美国比重为全部出口的28.2%,出口额达8111万美元,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中国香港。然而,随着新总统特朗普的上台,美国日益加强的贸易保护政策,未来出口美国市场形势或变得更加严峻,国内LED显示屏厂商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2017年中国LED照明行业政策及环境分析
LED行业属于半导体光电行业,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其他有关部门制定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整个行业的协同有序发展。现对2017年中国LED照明行业政策及环境分析。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7-2022年中国LED照明产业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表明,LED 产业凭借其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的特点,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行业,得到国务院下属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住建部等众多部门的政策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众多财力支持,如 2011 年住建部发布《“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规划纲要》,2013 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六大部委联合发布的《半导体照明节能 产业规划》等。国家的大力扶持给行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与环境,对行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LED行业属于半导体光电行业,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其他有关部门制定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整个行业的协同有序发展。现对2017年中国LED照明行业政策及环境分析。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7-2022年中国LED照明产业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表明,LED 产业凭借其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的特点,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行业,得到国务院下属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住建部等众多部门的政策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众多财力支持,如 2011 年住建部发布《“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规划纲要》,2013 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六大部委联合发布的《半导体照明节能 产业规划》等。国家的大力扶持给行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与环境,对行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本周聚焦
(一)物联网时代,LED灯具如何维持传感器的同步更新?
照明行业如今是新兴物联网(IoT)的骨干力量,但它依然面临着一些艰巨的挑战,其中包括一个难题:虽然灯具内部的LED能够持续数十年,但设备运营商可能不得不频繁地更换嵌入在同一灯具中的芯片和传感器。
不是芯片会毁坏,而是因为芯片每18个月就出现一次更高级的版本更新。这意味着安装了IoT灯具的商业企业将不得不使用旧技术,或进行昂贵的改造。
现在,一个新的标准倡议希望能够避免商业建筑中的这个问题。IoT-Ready联盟希望确保能有一个一致的、简单的、廉价的方法来保持室内智能照明的更新。
该组织本周在费城的国际灯具展览会上宣布:“联盟正在制定行业标准,使LED灯具成为‘IoT-Ready’,从而便于安装先进的IoT传感器。”
IoT-Ready联盟声称,由于IoT技术一直以比LED灯具更快的发展速度继续前进,因此通过使传感器的更换“像更换灯泡一样简单”,它将“使建筑管理人员商能够轻松升级传感器”, ,并且最终使它们建筑受益。
照明行业希望能说服商业和户外照明运营商,灯具是一个完美的现成的骨架,它能够容纳为物联网收集数据的芯片和传感器,因为灯是无处不在的,而且能为灯具供电的电力线路也能为这些器件供电,从而不需要电池组件。
所谓的“联网照明”将从房间占用、人的运动、空气质量等方面观察一切。收集到的数据可以触发其他操作,例如重新设置温度、提醒设备管理员如何重新分配空间,或者帮助零售商店吸引客流和销售。
在户外环境中,它可以帮助管理交通、找停车位、提醒警察和消防队员到紧急情况的位置等。IoT照明通常需要将数据绑定到云计算系统中进行分析和共享。
IoT-Ready联盟说:“照明灯具是智能建筑中IoT技术的理想载体,为整个建筑的粒度数据采集提供了无处不在的位置,同时还为传感器供电。“但今天,只有一小部分LED灯具有智能传感器。在初始安装LED灯具之后,再安装传感器的成本是高昂的,这使得后来再添加传感器就不太可能。”
该联盟的牵头企业包括,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的Enlighted公司(专门从事物联网和建筑的能源服务)、Tridonic GmbH(位于奥地利多恩比恩的Zumtobel照明控制的子公司)、以及DesignLights Consortium(一家致力于提升高效照明的非营利组织)。
Enlighted首席执行官Joe Costello说:“当今的LED灯具迫切需要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轻松升级,否则,这些在建筑物中的灯具将永远不能实现智能。业主要在十五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后才会去安装智能传感器。而使用IoT-Ready灯具,客户就可以在其建筑中安装面向未来的LED灯具。”
锐高公司首席执行官Guido van Tartwijk也同样认同这一说法,他指出:“面向未来的IoT-Ready照明灯具,使客户不必担心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技术升级,它能够向后兼容高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
而一些行业观察家可能会质疑是否需要更换传感器和芯片硬件,因为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发送的软件可以提供更新。行业也已经进行了其他工作努力以筛选出有助于照明物联网发展的标准,该标准的特点是涵盖了各种使用不同语言的技术,例如Wi-Fi,蓝牙, ZigBee,Z-Wave,NarrowBand IoT,VLC等。
一些照明公司正在支持Thread Group,这是一个基于IT驱动的计划,用于基于IPv6的低功耗版本建立通用的IoT协议,IPv6协议为互联网计算机提供通用的标识和定位方案。而一些照明IoT公司,如Aurora和Gooee正在急切等待长时间延迟的蓝牙网格标准的落地。
(二)后照明时代之下,照明厂商发展策略分析
2011-2015年无疑是全球LED通用照明市场格局动荡最为激烈的五年,LED照明在这五年内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综观LED技术创新,从二次元到三次元到四次元芯片到白光,这一段自1960年代开始的旅程,随着技术的变革,应用领域一路从指示灯到灯饰、从灯饰到景观亮化户外照明、从显示背光到通用照明,所到之处风行草偃无所匹敌,把白炽灯、荧光灯、气体放电灯步步逼退。
然而2015年Q3之后这一波每年以100%以上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的LED照明似乎放缓了其势如破竹、攻城掠地的脚步,但至此在全球照明市场除了以日本、中国、美国及部分新兴市场之LED照明产品渗透率逐年提升外、LED似乎也悄悄地改变了传统照明行业的格局以及部分的游戏规则。
2015-2016年LED照明虽已不似前几年井喷式地增长,但仍然以10-20%的增长速度继续前行,依每年出货比例来看,LED已然稳稳地超过50%,然而LED占全球照明用量的比例却仍只在20%之下徘徊,如果说2011-2015年是LED照明普及化的高速发展期,那么“后LED照明时代”的现在及未来,照明行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巨变,又将何去何从呢?以下将试从“产品”、“渠道”及“品牌”三个面向剖析!
“产品之变”:诚如众所周知,LED在照明行业是从“替换式光源及灯具”一步步进展到“一体化灯具”并且衍伸出基于LED特征所产生的“创新式光源及灯具”。LED不仅用其可编程化的优势将照明行业从“类比式”时代带入了“数字化”时代,更以其轻薄短小的尺寸优势让LED照明产品的设计几乎解放到无所不能。若说从1970年代开始的过去40年是由节能灯拉开电子化序幕的照明行业的漫长进程,未来10年是否将是由LED拉开序幕的照明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渠道之变”:过去几年在零售渠道如IKEA、THE HOME DEPOT、LOWES等零售巨擘几波强力推动的LED灯泡促销活动下,直接导致了零售渠道中LED产品迅速普及,而如亚马逊、阿里巴巴等E-COMMERCE更加推动了一波零售渠道中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项目渠道中印度政府EESL过去几年借由标案树立的超过4亿颗而且还在持续以每年2亿颗增加的LED灯泡销售也是一股值得关注的新兴模式;专业项目则在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几年拉动的城市景观亮化及大型建设项目,使得中国本土制造商从OEM服务进化到ODM服务甚至取代过去国际大厂寡占的照明系统解决方案甚至进化到ESCO运营商!由此可见,过去由三大流通品牌Philips、OSRAM、GE所寡头垄断的零售、政府项目乃至专业市场等渠道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品牌之变”:过去的Philips、OSRAM、GE等三大光源品牌纵横全球超过一世纪,在产品技术、全球化生产、渠道运营、品牌拓展等面面俱到,引领全球照明行业,甚至在LED技术的不同阶段也都有所成就,却可惜在LED照明经历了2011-2015的高速发展,并在2015中下旬进入平稳增长的发展阶段,照理说正是这几个依然雄踞大部份渠道终端的巨擘们重建并强化市场布局的大好时机,可是从Philips几经波折终于定案的分割出售LUMILEDS及汽车照明并将自己IPO、OSRAM的分割出售LEDVANCE以及GE的成立CURRENT、退出亚太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到十数年间谣传不断的出售案...等等动人心魄的重大事件看来,传统照明三巨擘经历了百年风雨之后究竟还有哪些美丽又隐含了多少哀愁?
而在LED照明时代乘势而起的新兴力量如木林森、CREE,转型成功并大步前进的Acuity Brands、Eaton、Panasonic、欧普、佛山照明、三雄、飞乐...在未来的全球照明市场版图谁将胜出?正所谓“秦失其鹿,引天下群雄并逐”,未来“唯高材与疾足先得焉”!又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是LED照明时代的“高材与疾足”呢?
回顾2011-2015年,那是LED替代式光源高速兴起的五年,当时6到9个月就一个新世代的技术方案、9-12个月的产品生命周期让品牌商疲于奔命,却让如木林森、阳光、佛山照明、立达信等强于制造的公司借着掌握前沿技术顺势而起。
而近年随着LED一体化灯具的兴起,如Acuity Brands、Eaton、欧普照明、三雄则渐渐步入康庄大道,灯具又特别以批发及专业渠道为主,利润相对于以零售为主的光源类产品显然对于拥有较好批发渠道资源的传统品牌公司来说有更好的获利及增长空间。
由此或者我们可以预见特别在北美及欧洲这两个品牌较为集中的照明市场,似乎仍会是未来有至于建立全球领导品牌的照明企业兵家必争之地,而近两年木林森及飞乐的巨资收购LEDVANCE及HAVELLS SYLVANIA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大手笔或者就是看准此一点,与其像欧普的一步步新建品牌渠道,在LED照明增速已放缓的未来几年或者是更为明智的决定,毕竟能一步到位拥有100多个国家有上的销售渠道及品牌,这是绝无仅有的稀缺资源!
无论是在先进市场或是新兴照明市场,LED照明产品在省电的优势与诱因或许仍因为产品价格仍然过高因素而影响普及速度;同时,消费者也同步追求光质量,即使产品价格低到市场甜蜜点,但是对于照明上视觉空间的舒适程度、频闪、眩光仍视为是替换LED照明的主要门槛;另外在LED灯具普及时所需的设计界面完善及工程渠道的使用习惯培育也是未来普及的重要难关。
因此未来后照明时代上,照明厂商的发展策略则更朝向合理价格、视觉舒适并解决使用界面并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这四点将为主要成功因素。缺少其中一项,仍然可以稳固营收逐步成长,然而拥有此四项,则将具备更好的机会,抢占市场渠道终端、强化品牌力量并且增收增利。
第一:国际照明厂商由于传统照明产能过高,虽逐步转型LED照明,并对LED照明产品有相当深远的规划,LED 照明营收比重成长不如厂商自己的预期,因此会再加速LED照明业务的创新与增长来实现获利目标。代表厂商如Philips Lighting、OSRAM Licht AG、GE (Current)、LEDVANCE。
第二:区域发展为王的照明厂商,称为简单称为国家代表队或是Local King,藉由国家政府支持,以规格、标案、关税等方式阻挡外来厂商,并加以政策诱因、补助等,鼓励当地照明厂商快速发展照明产品。代表厂商为Acuity Brands、Panasonic、TOSHIBA、飞乐音响、欧普照明等。虽然拥有相当多的传统照明产品,但是消费者认知上相当足够,推动厂商LED照明渗透率于2016年皆高达60%-70%。
第三:拥有利基优势,特别是渠道优势,加以技术辅助,进入特殊市场等新兴照明厂商,不论是灯泡与灯具,都能在一开始即使用LED照明产品,营收贡献力道相当足够。主要代表厂商如Feit Electric、Iris Ohyama等,然而营收与获利因为在制造成本未具竞争力,表现却是逐年下滑。
第四:以中上游生产或代工业务转型为品牌的企业,如木林森、CREE、阳光、立达信等为代表。可以说以上三大主要发展的照明厂商,都抵不过第四大发展主要厂商。其又以立足于全球照明生产与制造最大本营的中国市场,借力生产制造成本的规模优势,造就了中国照明厂商累积了进军全球市场雄厚的基础。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木林森,自1997年从LED封装起家,每年以一倍至两倍的封装产能持续扩产,造就了全球第一大LED封装产能的公司,也是国际前10大的LED厂商中近几年年增率最高的企业。随着其在2011年规划进入照明市场,从替换式照明产品如灯泡与灯管发展到近年来,朝向灯具产品市场,应用涵盖民用、商用与工程产品。
在品牌经营上,木林森已拥有自有品牌木林森照明( Forest Lighting),经营中国、北美、中东及东南亚等市场,产品包含居家、商用照明、工程与智慧照明;。此外,在代工服务上,收购超时代光源并与 LSG合资成立Global Value Lighting 从事代工照明产品,提供品牌与贴牌代工服务厂商绝佳成本解决方案。
更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收购从OSRAM Licht AG 独立出来的普通照明业务LEDVANCE,除可受益于OSRAM、 SYLVANIA(北美)、LEDVANCE的品牌知名度,并可获益于其遍布全球120个国家的零售及批发渠道,与Philips、OSRAM Licht AG、及GE等国际品牌直接并列,若能顺利收购LEDVANCE100%股权,总营收表现将成为全球前五大,将是最具世界级照明企业风范的新兴企业!
最后,未来后LED照明时代,拥有制造成本优势的厂商提供产品制造服务,而拥有品牌的厂商,将更专注研发创新、市场推广、渠道经营、引领全球照明行业发展,带给全人类更美好的绿色节能照明产品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