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在突破萌芽而进入蓬勃发展的金融科技领域,各家都在厉兵秣马试图争夺发展期优势,收购兼并将成为全球行业的主流趋势。
美国传统金融企业包括摩根大通、高盛等都开始斥巨资投入科技金融;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在内的国际互联网巨头纷纷试水金融业:苹果和谷歌先后推出自己的支付应用程序,方便自家用户进行金融支付;脸书也在去年成功申请到爱尔兰央行发放的电子支付牌照,取得为欧盟范围内所有用户提供支付服务的资格;亚马逊则不单能提供支付服务,甚至开始向美国商家发放小额贷款……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国际互联网巨头正在仿效它们的中国同行阿里巴巴,利用自身用户量大的优势,进入金融支付领域,进而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小额贷款、金融产品销售等更多金融服务领域。同时,这些科技巨头的用户分布更为全球化,在实现跨国经营方面更具优势。
中国资本涉猎科技金融并购等也备受关注。花旗银行和CB insights的联合报告显示,2016年前9个月,全球超过一半的金融科技投资发生在中国,中国也是去年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投资额同比增长的唯一主要地区。百度收购机器学习支持的信用评分公司ZestFinance、华泰证券出资8亿美元竞购美国资产管理软件生产商AssetMark等。
美国的技术仍然非常领先。美国金融科技技术领域比较细分,而中国体量大却刚起步晚。美国的很多尖端科技仍然非常值得投资。
在产品布局上,中美金融科技融资喜好呈现分化趋势。美国金融科技风险投资的兴趣正从借贷向保险科技和财富管理等领域转移。美国和欧洲等地仍然关注借贷、支付或者财富管理等细分领域的金融科技创新。但中国表现得不一样,中国的信贷是获得 VC 投资最多的产品领域,而且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巨头更倾向于基于自身的核心业务,比如电子商务、社交,而打造一站式的金融平台。
二者各有优势。美国由于科技实力强,正在向科技金融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并且习惯于走捷径并购重组收购,而中国以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客户流量与数据为基础,步伐走的扎实稳妥。
相对于科技公司,最迟钝的是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鉴于科技巨头强大的经济实力,大型科技巨头可能会通过收购银行的方式实现完全走上科技金融之路。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看到由科技巨头引领的银行收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