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水饺品类在深圳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粥、粉、面、饭更是我们离不开的基本主食。通过关注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变革的传统中餐品类、产品,如湖南米粉、陕西面食、潮汕卤鹅、四川火锅、酸菜鱼等等。分析、思考这些品类品牌,顺应时代发展、消费升级中,如何进行自我创新与发展?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性思考。今天鹿鹿就来谈谈水饺,这个北方大行其道的品类,在深圳市场的一些变化。
饺子的南北认知
饺子,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之一,据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时间。作为面食旗下的“当家花旦”之一,早已闻名海内外。然而饺子在北方的食用频率、认知程度以及口味偏好,跟南方的消费者都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中国北方(地区)人,饺子从小吃到大,不仅是过年期间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也是日常所吃的普通美食。他们既会做,也会吃。
对于中国南方(地区)人,由于南方菜系更为发达,且饮食文化中缺失对“水饺”的偏爱,南方人就把它当成普通食品。他们对水饺没太多概念,家里吃面食也不多,不懂怎样的水饺是更好的。
大品类与单品类
水饺虽不在南方的食谱上,但胜在无人不知饺子。广深市场能看到的饺子馆,大多数是以水饺为主食的东北餐厅。其特点:
1、鲜明的地域色彩(东北元素);
2、传统的菜品做法(味重、料足、量大等);
3、品牌集中度非常低。
一提到市面上的饺子馆,消费者会不自觉地将它与“实惠”、“性价比”这些词挂钩。比如连锁的安天民北方饺子馆,就是这样的餐厅。除此之外,也有散落在各处的水饺快餐小店,这些构成了现存的传统水饺经营模式。
换个角度看,东北水饺,可以说是东北菜系里,认知度极高的产品之一。聚焦水饺这个单品类,怎样进一步迎合城市消费者需求,做成创新型中式水饺连锁品牌?下面我们以深圳正月水饺举例,来思考下这个问题。
正月的五个差异化
我们看一个传统品类的新模式,往往要观其行,究其因,揣摩它每个变量背后的原因。以正月水饺为例,在鹿鹿眼中,它跟传统水饺餐厅存在着5个主要差异:
A、品牌特色打造
跟传统饺子店不同,正月水饺为品牌提取了两个关键概念:1.“用过年正月里,家里人包饺子的心情,给消费者包饺子”,2.“鲜包现煮,正月味道”,将品类具备的原生文化+情感(跨越南北地域性),与产品、消费者串联起来,诠释“正月水饺”。 再结合现代感的设计,打造区别于传统水饺店的,简约、明快、轻盈的就餐空间。
B、门店选址差异
跟其它街店型饺子馆不同,正月水饺的所有门店都开在购物中心内。一方面,水饺品类“小而美”的模式本来就少,在深圳的购物中心里更少,属于商场空缺品类;另一方面考虑到门店的属性,不仅需要开在消费力集中、流量大的位置,也要考虑是否靠近写字楼、社区,产生从周中到周末的持续消费力。
C、经营模式差异
正月的模式,较东北菜正餐更精简,而相比饺子快餐更丰富。事实上提供了一个介乎正餐与快餐之间,休闲化简餐的消费场景。在菜单上,精选5款饺子为主营品项,配以12款小菜(6荤+6素)、再辅以鲜榨果汁的产品搭配。整体产品做精不做多,部分产品还在持续迭代中。
D、产品设计差异
跟传统水饺相比,除了外形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正月的水饺更注重馅料的健康化和口味的调整。也就是在东北水饺的基础上,更强调做法的新鲜与健康。将油腻、味重的北方口味,改良成适应南方消费者的口味,去油腻、更清淡,并突出了南方人喜欢吃的鲜虾内馅。
E、目标消费者差异
面对一线城市消费能力和消费品味,正月水饺所选择的客群和普通街店不同。正月认为,消费者对食材的要求在提高,需要更新鲜、更健康,走低价路线是不行的,消费者要的是物有所值。消费者需求已经,从“ 丰富、多”过渡到“少量、精、有特色”。我去吃过几次都发现,正月的消费者中,白领和家庭客都不少。特别是带着小孩的家庭,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量,对这种现包现煮,用料优质的水饺接受度比较高。
走得快与走得稳
作为一个新创品牌,正月水饺在不到2年时间里,开出9家门店。它面临着每一个连锁品牌都遇到的问题:怎样保证稳定的产品、良好的运营管理与更好的消费者体验?
比如,现包水饺的优点是即点即食、口感好,问题是在忙碌时段如何更快出餐,效率的稳定与提升就非常重要。
进一步优化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就餐体验感匹配品牌定位,这是它需要持续死磕的环节;同时,它还要面对产品层面的不断优化。新鲜的馅料、健康的做法,最关键还要好吃。
做出符合都市人口味的水饺和搭配型产品,这个持续优化之路估计是不能停;最后,还要面对同品类竞争。虽然在珠三角地区水饺品牌集中度低,但是在华北、华东市场已有一些成熟的水饺品牌,如何能深耕好华南市场,在这个区域做到品类代表性品牌,是考验也是机会。
不止正月在传统中创新尝试,还有许多餐饮人也做着类似的事情。比如深圳有个叫惦季的水饺店,采用现剁、按季制馅儿的方式卖着水饺,这又是另外一种模式。不管结果与否,当每个传统品类出现创新者时,它也会给这个品类带来新的生机。我们天天谈论的创新,谈论如何迎合消费升级,新的机遇也许就会从某个传统品类和产品中萌生出来,产生新的可能。
(二)餐饮行业协会呼吁餐企深入开展“光盘行动”
7月17日,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饭店协会联合在餐饮行业内发出倡议,要求各餐饮企业以实际行动推动餐饮行业深入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工作。
据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介绍,2013年全国自上而下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光盘行动”以来,全社会节约意识明显提高。餐饮行业高度重视,将厉行勤俭节约作为行业职业操守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成效显著。
当前,“舌尖上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社会餐饮的聚餐宴席浪费,酒店自助餐、团餐消费及剩余食物浪费,农村婚丧嫁娶讲排场造成的浪费。中国烹饪协会要求餐饮企业从自身做起,把勤俭节约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加大节约降耗深化工作的力度,提升企业精准化管理水平,寻找长效解决方案。
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号召广大餐饮企业积极响应商务部、中央文明办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的号召,并围绕4个方面向广大餐饮企业发出倡议,引导餐饮企业厉行勤俭节约,减少“舌尖浪费”,落实“光盘行动”。
一、履行社会责任。餐饮企业要自觉将厉行节约纳入餐饮生产、加工、服务的全过程,全程节约,减少餐厨垃圾;餐饮服务员要遵守职业道德,提醒消费者适量点餐。
二、养成节约习惯。向广大消费者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消费理念,摒弃好面子、讲排场的陋习,减少宴席、自助餐浪费。
三、科学文明就餐。合理调整菜品数量、份量,推广分餐制,主动提供小份菜、半份菜,引导消费者主动打包,倡导“光盘行动”。
四、树立行业新风。将厉行节约作为餐饮业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使“珍惜食品、剩余打包、杜绝浪费”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姜俊贤表示,下一步,中国烹饪协会将在行业内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动指南工作,制订行业服务标准,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纳入正规的服务程序中。
中国烹饪协会将对浪费现状展开有针对性的调研工作,不但要发现问题,也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发现可以借鉴的经验,在餐饮行业内推动改革。同时,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贯穿到行业服务培训和餐饮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中,在全行业中树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全员意识。
中国烹饪协会将对行业典型经验,特别是可推广经验进行重点宣传推介,以点带面引导餐饮企业把践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工作落在实处,常抓不懈,见到成效并形成良好规范的运行机制;促进行业勤俭节约水平的提升,加强企业全系统精细管理水平的升级,带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上半年餐饮收入超1.85万亿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超过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2%。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4533亿元,同比增长8.4%。餐饮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增速也扭转了同比下滑颓势。
中国烹饪协会分析认为,全国餐饮收入增速扭转颓势,达到与上年同期持平。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则将增速优势继续大幅扩大至1.8个百分点,餐饮品牌引领和带动作用更趋明显。餐饮市场还将与整个消费市场发展速度(10.4%)的距离拉大至0.8个百分点,餐饮业稳增长、促消费作用强劲。
今年上半年,在普遍需求驱动下,餐饮市场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休闲简餐、咖啡小吃等轻餐饮强势崛起,团餐发展迅速,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整个行业展现新的发展活力,并持续向纵深、精细化方向延展。
三、本周聚焦
(一)“互联网+”开启高铁餐饮新模式 符合市场化运营方向
中国铁路总公司日前宣布,7月17日起,铁路部门将在全国27个主要高铁客运站推出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为旅客提供更多品种、口味的餐食服务。旅客订餐成功后,铁路车站服务人员会把餐食送到订餐旅客指定的车厢和席位。这标志着中国铁路首次将餐饮服务大门向社会开放。
“互联网+”开启高铁餐饮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国内智能手机销量呈爆发式增长,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地发展,也成为了摆在铁路部门面前的一道新考题。铁总这次推出“高铁网络订餐”服务,将“指尖上的订餐”搬到了动车上,既深化了铁路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又为旅客品尝多样美食开启了新模式,可谓是一举多得。
早先,动车无线网络全覆盖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无线网络信号弱甚至无信号等现象时常伴随着人们的旅途。而且,动车停车时间短,旅客客流量大,再加上安检等因素,对于社会品牌餐饮上车也是不小的考验。如今,随着相关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铁路部门在管理上的创新变革,诸多难点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高铁网络订餐”也具备了现实可操作的基础。
应当说,“互联网+”开启了高铁餐饮的新模式,让旅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便捷的点餐方式,多样的美食品种,让旅客在出行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高品质的生活,这无疑将有助于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而高铁与社会品牌餐饮相结合的方式,也堪称“强强联手”,不仅促进了铁路与地方的深入合作,而且为双方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高铁网络订餐”好事如何办好?
中国高铁享誉全球,可以说是交通领域的“互联网”。但让人不爽的是,由于条件所限,在高铁上“吃”的烦恼一直存在。今后,这一烦恼将得到缓解。铁总推出“高铁网络订餐”,是铁路深化运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公平开放的高铁餐饮市场,满足旅客多样化需求的新举措。但要把好事办好,显然不能一“推”了之,而是还有许多文章要做。
从报道看,通过12306网订餐流程似乎比较简单,明确所订餐食费用(含配送费)均按社会网络订餐规则办理也比较合理。但有人提出,能否接入市面上现有的知名网络订餐平台,让旅客随心所欲使用?笔者的看法是,应该考虑多网并存。毕竟。旅客的认知和使用习惯不同,途径多一些,办法活一点,总是好事。
此外,网络订餐如何更好地通过车站送到旅客指定的车厢和席位,提供服务的站点如何进一步“扩容”,餐饮如何明码标价,并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平台提供者、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配送单位的相关资质、准入条件、餐食卫生等进行监督,进而为旅客提供安全放心的餐饮食品,都是好事如何办好的要素。
“高铁网络订餐”符合市场化运营
铁总推出“高铁网络订餐”服务,符合市场化运营方向。从试点到正式运营,仅用了半年时间,效率也提高很多,其间还向媒体公开相关信息,并听取了公众意见,体现出铁总的认真态度。此次铁总在27个主要高铁客运站推出网上订餐服务,基本覆盖了大部分枢纽站点,可以满足相当一部分旅客需求。如果服务效果理想的话,未来还可扩大网点至全国范围,从而促进铁路餐饮服务的全面市场化。
铁总推出“网络订餐”服务,不仅满足了旅客的饮食需求,实现餐饮供应多元化,还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倒逼供应商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整体餐饮服务质量,提升铁总的企业形象。而且,铁总向社会餐饮企业开放铁路互联网订餐平台,也是一次铁路服务互联网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试水,可以发挥铁路的平台效应,发掘更多的商机。
铁路网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平台,且没有导入成本,只是以前缺乏合理开发的意识和眼光,让旅客流量白白浪费掉。未来,铁总可以总结网上订餐服务的经验,逐步扩大经营品类,与更多优质商家合作,深度利用旅客数据信息,为其提供更多精准增值服务,以扩大铁总的收入来源,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二)天津市商铺租赁需求飙升 餐饮和娱乐行业发力开店
从天津市专业房地产研究机构获悉,2017年第二季度天津商铺租赁需求更加强劲,净吸纳量为18.8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14.6%,同比飙升157.3%。新租赁需求主要来自于餐饮和娱乐行业。
据统计,今年第二季度本市餐饮零售商继续在社区型购物中心开设分店,以满足周边居民的餐饮需求。例如,餐厅“很高兴遇见你”在爱琴海购物公园租赁了400多平方米的零售空间;萨尔萨餐厅在未来广场购物中心开设了一家400平方米的餐厅,几家休闲餐饮店在环球购物中心天津一号店共租赁了大约3000平方米的餐饮空间。此外,玖旋律音乐中心接下了乐宾百货部分餐饮店,租赁了大约500平方米的空间。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传统零售行业外,包括迷你KTV和7-11便利店也在发力开店。很多零售亭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顾客的同时,更增加了天津零售市场的多样性,利用购物者的碎片化时间为其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