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销售额增长近两成
市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得益于市民的升级类消费需求旺盛,加上企业不断向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扩张,今年1—7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共完成销售额7087.88亿元,同比增长19.0%。
其中,批发业体量最大,完成销售额5312.91亿元,增长速度也最快,同比增长超过两成;其次是零售业,完成销售额1669.6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一成;住宿业和餐饮业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比如在限额以上批发业1326家企业中,前7个月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有6家,主要涉及家电、石油产品、金属建材的批发。再比如在限额以上餐饮业356家企业中,前7月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12家,主要涉及销售快餐、面包饮料等,它们数量仅占全部餐饮业企业数量的3.4%,但营业额占比却超过了半壁江山。
从批发零售业27个商品大类来看,26类全部齐刷刷正增长,只有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同比微降。高居“买买买”排行榜的,分别为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石油及制品类、金属材料类、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和通讯器材类,占全部销售额比例的三成。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市统计局贸易外经处副处长魏炜说,今年以来,我市部分大型批发零售企业积极转型寻找新出路,不断向国内二三线城市扩张,同时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延伸产品销售链,增长显著;市民的升级类消费需求旺盛,也推动了通讯器材等IT类产品畅销。随着市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加上旅游、商务会展等行业的拉动,上半年我市住宿餐饮业也得以蓬勃发展。
(二)上半年河南餐饮业收入超1300亿元
8月21日,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2016年全省餐饮业实现收入2320.8亿元,同比增长12.7%,约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七分之一,总体规模居全国第四位,中西部首位。今年上半年,全省餐饮业收入达1307.2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全国增幅1.8个百分点,与全国排名第三的江苏省差距逐步缩小。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重点餐饮连锁企业已达33家,连锁品牌500多个,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去年,国内最大的中央厨房产业园在原阳县建成投产,总占地面积1000亩,投资25.8亿元。截至目前,该产业园已有姐弟俩土豆粉、阿利茄汁面、巴奴毛肚火锅等36家企业入驻,有力促进了河南餐饮连锁行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据悉,目前我省餐饮业有国家驰名商标3家、中华餐饮名店84家、中华老字号16家、河南老字号105家、豫菜品牌示范店18家。餐饮企业品牌建设促进了企业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为打造“河南服务”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中国餐饮新业态快速发展
中国饭店餐饮业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主题酒店、民宿客栈、租赁式公寓、单品连锁、甜品咖啡、外卖产业、O2O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7年1-7月,餐饮收入21750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8个百分点。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日前在杭州举办的“国际饭店与餐馆协会第53届年会暨一带一路国际饭店业合作大会”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从纵向看,我国饭店餐饮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新高度。根据《2017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正餐集团5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三、本周聚焦
(一)北京餐饮收入单月首超百亿 未来收入占比或将更高
北京餐饮市场经过连续的负增长期并经过调整后,迎来了目前的稳定发展期,并进入一个新的高度。日前,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7月,北京餐饮收入达到100.14亿元,同比增长8%,这是近年来北京餐饮收入首次单月超百亿。业内认为,北京餐饮收入单月超百亿意味着北京整体的经济形势平稳,并且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良好,表明北京餐饮市场进入高速稳定发展阶段,未来在北京整体消费市场上或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首超百亿
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17年1-7月,北京市餐饮累计收入590.23亿元,同比增长7.7%,仅7月的餐饮收入就达到100.14亿元,同比增长8%,这是北京餐饮收入近年来首次单月超百亿。北京烹饪协会认为,北京餐饮收入单月破百亿,意味着北京餐饮行业迈向了平稳发展的阶段。
数据显示,2015-2017年,北京市单月餐饮收入一直维持在60亿-90亿元的范围,同比增长速度一直在6%以下。2015年,单月平均收入仅为70.57亿元,2016年虽然有所增长,但也仅是76.51亿元。进入2017年后,收入增加明显,前7个月单月平均收入达到84.32亿元,增速明显加快。
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评价院主任荆林波认为,北京餐饮收入单月超百亿表明,北京的经济形势基本平稳,消费者支出强劲,并且对未来的预期也非常好,所以消费者外出消费的比例和频次增高。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北京市实现市场总消费额近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4%。从服务性消费看,实现消费额7367.6亿元,增长12.9%。
不仅整个行业表现亮眼,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十分喜人。以全聚德为例,公告数据显示,全聚德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为8.64亿元,较上年同期小幅下滑1.14%,虽然营收小幅下滑,但与此对应的是全聚德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增长,由上年同期的7066.7万元上升为7680万元,增幅为8.68%。这也被业界解读为全聚德整体发展仍趋于较稳定的状态。
多动能推动
北京餐饮收入单月超百亿的动力源于多个新动能的推动。北京烹饪协会分析认为,北京餐饮单月收入超百亿得益于北京已经成熟的大众餐饮消费,以及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取缔低端餐饮,品牌餐饮得到了更大发展机遇,同时加上税制改革,使得大企业的收入更加凸显出来。
《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年工作计划》中要求:2017年,北京全市拆除违法建设4000万平方米以上;开展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和“开墙打洞”整治,全市整治“开墙打洞”行为约1.6万处。其中丰台5000多户、海淀3341户、西城3000多户、东城2300多户、朝阳1800多户。
这些腾挪出的市场空间需要品牌企业填补。在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的过程中,一些低端餐饮被取缔,进而一些品牌餐饮得以高速增长。和合谷副总经理宋永才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通过取缔一些低端餐饮,和合谷有的店面销售明显增长。“以早餐为例,和合谷40多家经营早餐的店面,去年早餐平均销售额仅为9万元,目前已经超过12万元,增长额度超过1/3。三元桥店附近的流动摊贩被取缔后,店面销售额增长超过了两成。”宋永才表示。
除了政策层面的影响,7月进入暑期,本就是是餐饮消费的旺季。北京作为国内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餐饮消费也是北京餐饮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北京的餐饮企业在机遇到来的时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提升品质、突出文化消费,保证了收入的稳定增长。
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贺宝贵表示,北京餐饮企业今年以来注重生活服务业品质提升,从服务、品牌和食材方面入手打造高品质的餐饮服务。北京烹饪协会、北京老字号协会和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推出14个京菜代言人,并大力推广北京传统小吃,京菜和小吃成为北京首都文化的重要载体,得到来自全国和世界游客的青睐。
餐饮外卖也成为餐饮收入增加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北京外卖订单量虽然仅排在全国的第五位,但是北京的中关村、五道口和西二旗三个商圈占据了商圈排名中前五名的三席。宋永才表示,从和合谷的角度出发,目前一些年轻人购买外卖的习惯已经养成,这将成为餐饮的重要组成部分。
餐饮收入占比将更大
虽然北京餐饮单月收入超百亿,但这并不能阻止餐饮企业继续前进的步伐,未来北京餐饮收入在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占比或将更高。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05.9亿元,增长5.6%;其中,商品零售额5615.7亿元,增长5.3%;餐饮收入590.2亿元,增长7.7%。餐饮收入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9.51%,一个月前这一数据也为9.32%,2016年底,这一数据仅为8.34%。不仅数据如此,随着北京餐饮市场回归理性,餐饮市场会发展得更好。荆林波认为,北京餐饮品牌企业的经营稳定、加快了与资本融合步伐、多种经营模式繁荣发展,而北京餐饮特有的包容性,以及需求多层次,将对北京餐饮未来带来更大发展。
东来顺集团副书记周岩峰表示,东来顺一直做大众餐饮,并且凭借良好的品质和品牌获得了更多的认可。虽然前些年高端餐饮受到冲击,但东来顺仍以每年10%的销售额增长。
当然要达到更高的水平需要企业更多的努力排除困难。多位餐企负责人就表示,在北京人力成本增加,令餐企苦不堪言。“原来一个员工在三四环,1500元就能租到房子,现在需要到五环外住,并且房租还增加了,同时带来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增加。企业需要付出更多成本与员工共同分担,来留住人才。但即便如此,有时也会出现招工难的问题。”
除了外界带来的困难要克服,餐饮企业要时刻警惕自己不要犯错。比萨到创始人陆天才认为,“餐饮企业长足发展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树立品牌需要慢工出细活,慢可以少出问题,快出问题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出了问题,再想东山再起非常难。上海小确幸就是因为食安问题导致大规模关店,味千拉面也是由于面汤问题,现在仍一蹶不振”。
(二)全国餐饮收入超两万亿同比增11% 旅游消费地位升级
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7月,全国餐饮收入达2.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仅7月,全国餐饮收入就达3204亿元,同比增长11.1%。业内认为,由于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旺盛,推动餐饮行业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我国餐饮行业稳定增长态势已定,但未来在减免税费、补齐人才短板、实现餐饮换代升级方面仍大有可为。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消费成为餐饮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78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餐饮收入2175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7%,同比增长11.2%,高于商品零售增长10.3%达0.9个百分点。
就此,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评价院主任荆林波认为,1-7月,全国餐饮收入突破2万亿元,表明餐饮消费依然是中国消费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于餐饮收入连续两位数增长,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思援认为,中国餐饮市场规模持续两位数增长,表明了餐饮行业稳定增长发展大局已定。“2013-2015年,中国餐饮转型升级,2016年恢复增长,发展至今,中国餐饮企业格局、业态以及经营者都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业内认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是实现两位数增长的重要原因。冯恩援表示,餐饮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消费格局形成,餐饮企业为了满足这些消费需求,聚焦产品,提供精准服务,构建了和谐的发展关系。另外,大环境的变化也功不可没,税制改革、移动支付、三证合一以及中小餐饮企业的备案制等措施实施,释放了市场活力。
荆林波更关注餐饮人群年轻化的趋势。“90后”和“00后”现在已经成为休闲餐饮和特色快餐的主流消费人群,“80后”则对商务餐饮的需求较多,一些居家生活的人群以及上班的白领成为了餐饮外送的主力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消费也是餐饮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荆林波透露, 2017年,预计全国旅游人次将达到44亿。数据显示,65.4%的旅客认为美食是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中国自由行旅客境内平均餐饮消费为124元。
未来,中国餐饮收入仍将维持在两位数的增长。荆林波认为,餐饮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因素,家庭聚会、好友聚会、社会交际都需要餐饮消费,人民收入持续增长也将带动餐饮消费的增长。
虽然前景乐观,但根据上年发展态势,下半年还要警惕市场出现增长乏力的可能性。荆林波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是餐饮业的大环境中,高额的税费以及监管的透明化是亟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中小餐企而言;第二是餐饮企业要凸显核心竞争力,丰富自己的业态,分配好资源;第三是吸引年轻人进入餐饮企业,通过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餐饮企业升级换代。